“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9-12-19张中秋林俊良
张中秋 林俊良
【摘 要】本文论述地方高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有学生以自身利益为主、教师以自身利益为主和师生以利益双赢为主建立的三种师生关系类型,认为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有学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管理、任课教师由学生自主选定和教师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五个方面。
【关键词】地方高校 学生为中心 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12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思想落实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主要表现为高校人才培养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高等教育要体现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OBE理念,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明确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经深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过程中,影响并改变着师生关系。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以师生关系的紧张化、功利化、冷漠化为主要特征的师生关系异化正在不断地侵蚀和损害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学者们从新型师生关系的转变与构建进行了探讨,如罗方禄等从师生关系基准线、生命线和幸福线三个方面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师生关系;朱江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传统师生关系面临着转变的必要性,要通过价值观的引领、集体主义观念的养成、人文关怀的渗透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有学者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研究师生关系,如张莉认为教师是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导,要更新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和综合业务素质水平、推进师生交往的改革与创新等改善师生关系;朱新民认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开展,二者协同配合,共同努力,共创有利于校园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然而受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的影响,地方高校生源数量逐年增长,质量逐年下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师生关系也发生较大转变,对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来研究地方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贯彻、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细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学生的发展。但现实中,因某些客观因素的误导,师生关系发生了较为明显变化。目的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是必不可少的,是必须遵循的潜在“契约”,表现为以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和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师生关系。现代师生关系与目的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变化,受互联网等社交媒介的影响,新媒体论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渐成为主导,即以求利为核心,教育事业变为教育市场,学生成为教育的消费者。以求利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学生以自身利益为主建立的师生关系。在高等教育中,高校学生是重要且特殊的一种存在,是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相关者,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益诉求过程,并通过各种利益表达方式来主张和实现这些诉求。学生为了追求和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会展开博弈,主要表现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博弈、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利益博弈等。学生会主动寻求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愿望,以便扩大自己的利益和利益关系,这其中主要的寻求对象就是教师。因为学生所有的利益诉求都是以学习成绩为根本出发点,进而扩展其利益网络,例如国家奖助学金、三好学生、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特别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大学制度更加强调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向教师表达其愿望以获得更大利益的活动就变得更为普遍。这种学生以自身利益为主建立的师生关系,其实质就是教育服务合同关系,学生认为自己通过支付学费方式购买和消费了教育服务,自然成为高等教育消费的顾客。在这种状况下,师生关系即为教育服务合同关系,学生作为消费者而居于甲方地位。例如某地方高校某专业学生向教务处反映其所学专业课程安排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学习难度大、通过率低、成绩低,影响学生评奖评优等问题,所反映的问题直指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事实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执行是经过学校教务处评审通过的,按理应该具有规章制度的公信力,但学生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此依然提出了问题和看法,以教育消费者角色实现其利益诉求。受“以学生为中心”的影响,学生时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再把教师当作权威,他们的自由、平等意识强烈且过度膨胀的趋势将会愈演愈烈。学生以自身利益为主建立的师生关系,过度放纵学生的利益表达,将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以及传统师生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二)教师以自身利益为主建立的师生关系。部分地方高校無法从本质上摸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众多机遇的引诱下,学校、教师、学生都在求利,受这种多方利益博弈的环境影响,高校成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教师成为重要且必然的一种存在,是学生自身利益的核心相关者,教师在校参与教学和科研的过程就是教师获取并出售智慧的过程,并通过各种利益表达方式来主张和实现其诉求。机械论认为,教师首要地和根本地被视为一项让从教者谋生的职业,且其是众多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复杂社会分工体系中一个环节,这意味着教师之所以与学生发生联系,原因在于他可以向学生出售知识从而获取回报,学生因此是教师谋生谋利的手段和工具。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教师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价值最大化,并据此组建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教师之间的博弈关系。教书育人是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载体,但在多元利益博弈中,如教师职称评聘、课题申报、职位晋升、教师评教等,教师以自身利益为主建立的师生关系远远超出教书育人范畴。现实中,地方高校受“学情”和“师情”的影响,部分教师以教书育人、课题组成员或是职务便利等为由,常常把学生作为利益博弈中的一方,进而影响全校的师生关系。例如地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博弈就会体现在学生论文答辩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学生往往成为受害者,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在这样的校园环境生态下,学生会从被动融入教师利益博弈变为主动融入教师利益博弈,并从中获取自身利益,因此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以教师掌握资源的多少和话语权的大小作为师生结交的出发点,导致师生间出现种种矛盾隔阂。
(三)师生以利益双赢为主建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组织中的两个主要的利益群体,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着师生两主体以及学校的发展。在众多利益相关者组织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主要生态群体,相互之间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共同体,他们不能独立存活,必须相互依赖,各自获得一定的益处,即为教师生态群和学生生态群的利益双赢关系。以生态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以生态主义为基础,结合机械论中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双方离开其中任何一方想要寻求自己的发展与利益都不切实际。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育不断提升自我,从中获取自我发展的利益,而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又是通过学生的发展而实现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托,没有学生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发展可以反映教师自身教育价值的实现。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互利双赢的师生关系,现实中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客观存在都处于一个内在联系、动态发展的状态,现象和现象之间都在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生态群体必然受其他环境因素影响,师生所处的外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会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社会的物质欲、知识工具价值的凸显、资源的有限性和竞争的激烈性,容易引起师生关系紧张,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等也使师生关系呈现出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正朝着“市场社会”的方向迈进,教育事业正在逐步变为教育市场。教育以“尊重和保护”之名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消费者角色,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学校就应该提供什么,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引导、评价、考核教师教学服务和高校管理服务,进而实现师生利益互赢。
二、对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和教育平等化、民主化、共享化的教育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格局已经发生转变,过去老旧的思路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出现水土不服,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的消费需求。以消费需求为中心的教育新形势,会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融入学生参与。学生作为教育市场中的高级消费者,办满足其需求的教育,地方高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希望、凸显特色。现实中,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全程无学生参与,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反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或是不符合自身需求,例如某学生向高校领导反映其学习的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什么要学地籍测量、大地测量等很多测量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学习难度大,学生成绩不理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利益。因此,高校任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或修订过程中,一定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牢牢把握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具有话语权的准则,让学生参与一定程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过程。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一套人才培养方案显然满足不了需求,同一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分别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逐年修订,也就是说同一个专业要至少制定4套人才培养方案,每年更新一次,满足本科4个年级学生的需求。
(二)课程教学大纲设计融入学生参与。教学大纲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细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对应一套教学大纲不能满足教育消费者的多重需求。例如某學校学生向领导反映专业课的难点、重点太多,学习、复习难度大,成绩不理想,严重影响学生的在校利益。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应该跟随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而改革,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和实际需求而设计。首先,一个专业应该具有四套课程教学大纲,以对应4套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满足本科4个年级学生的需求。其次,每套教学大纲的编制与审核过程,应邀请一定比例的学生参与论证,即为以专业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二者共同编制教学大纲。最后,教学大纲由学校教务处、教师和学生共同签发实施。学生作为教育需求的消费者,学校、老师作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按互利双赢原则,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三)课堂教学管理融入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中心”背景下,学生是与教师拥有平等身份、地位的人。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的权威形象受到了有力冲击,并进一步被学生的“平等意识”所解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学生对教师的教导不接受、不服从甚至是抗拒的问题。教师按照以往经验自行制定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或是处理学生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形势,学生往往会出现一定的不服从或是反抗。在不少学生看来,教师的行为是“不正当”的,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没有融入学生这一主体。教师给某一班级同学授课过程中,应该事先和学生共同约定课程教学管理契约。教师应充分发扬课堂教学管理的民主制,广泛吸纳学生对课堂教学管理的需求与愿望,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签订课堂教学管理契约,并据此师生共同监督实施。
(四)任课教师由学生自主选定。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课是由学校的三级教学机构教研室统一按既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排课,任课教师也是教研室依据教师自身专业情况进行协调指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基本没有参与。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背景下,此种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际要求。因此,专业课教师由教研室指定的工作方式应该考虑转变为由学生自主选定。教研室只负责将所有专业教师的基本信息提供给学生,包括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已上过的课程、教学方面的获奖情况、职称情况、职位情况、科研情况、历年绩效考核情况及师德考评情况等信息。由学生自行根据所提供各教师的基本信息共同协商,由学生以投票或是其他民主形式确定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交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从而实现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获得快乐,各自进行分享。学生选择教师实质上折射出学生想与哪位老师进行交往的心态,具体就是学生想通过所选教师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帮助自我的交往意识,这对“以学生为中心”背景下构建生态型师生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五)强化教师自我保护意识。当前,学生“自我中心主义”较为普遍,很多学生听不得批评,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做错事,因此教师的自我保护问题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教师要自觉遵守学校教学规范,不断提高自身教学业务素质,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并具有强有力的自控意识,不断积累,自我完善。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要学会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关系不能太亲密,工作中要保证理性。教学过程要注重举证,教学环节要注意留证,教学设计要重视团队协作。此外,教师还应自学掌握教育法和教师法,学会用法律武装自己和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金富平.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教育现代化,2016(35)
[2]罗方禄,李玲芝.“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师生关系构建[J].高校辅导员,2018(3)
[3]朱江.以育人为目标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
[4]张莉.新型师生关系对高校教师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6)
[5]朱新民.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6]闫伟娜.全媒体交互视域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传播与版权,2017(11)
[7]吴松强.高校学生利益表达的内涵与限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8(5)
[8]李长伟.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教育研究,2012(8)
[9]刘小会.生态型师生关系的構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11)
[10]杜建军.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11]冯天祥,易雅琴.教师基本功之自我保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3)
【基金项目】钦州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项目教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17XJGZ09);钦州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院校资源环境类专业的‘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6QYJGA08);钦州学院党建思政科研课题“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项目教学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以资环学院为例”(2015DJSZ03);广西教育厅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究”(KY2016LX416)
【作者简介】张中秋(1989— ),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北部湾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土地整治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林俊良(1986— ),广西贵港人,北部湾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环境演变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