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西南地区文人结社现象考述*
——以巴蜀文人结社为考察中心

2019-12-19李玉栓

关键词:杨慎巴蜀文人

黄 梅 李玉栓

(1.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400067; 2.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上海 200234)

文人结社是明代文学的典型特征,明代稍具影响力的文人几乎都曾参与过文人结社[1]。文学社团的成立和发展有利于地域文学的兴起与繁荣,巴蜀地区的文人通过结社集会,赋诗研文、讲习交流,促进了明代四川文学的发展,对巴蜀地区文学的构建及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学界对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关注,未曾重视明代巴蜀文人结社对明代四川文学发展的重要性,也未能观照到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对整个四川文学史脉络形成的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梳理了明代巴蜀文人结社的情况,分析了文人结社的特性,探寻了巴蜀地区文人结社的文学特征及文化意义,以期对明代四川文学及文化研究有所助益。

一、明代巴蜀地区文人结社情况概览

明代四川地域范畴包含了巴、蜀两地,在经历了元末明初明玉珍大夏政权后,明代巴蜀地区的文学十分萧条,经由洪武、永乐年间的多次“湖广填四川”移民事件后[2],巴蜀地区的文人逐渐成长起来,到成化年间巴蜀地区的文人初显声名,至正德年间巴蜀地区的文人逐渐发展壮大,地域性的文人结社至此开始出现。明代四川文人结社活动在正德时期开始出现,至嘉靖万历年间逐渐增多,正德至嘉靖年间主要以诗社、文社为主,万历年间随着晚明思潮的影响,文人禅社也逐渐出现。本文根据《明别集丛刊》《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全蜀艺文志》《明代文人结社考》《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以及《四库全书》所存明代蜀地文人的诗文集统计出明代巴蜀地区文人结社共十一例,具体情况如下:

1.丽泽会。结社时间为正德元年(1506),参与者有杨慎、石天柱、夏邦谟、程启充、张含等人。

丽泽会是讲习与科举的共同产物,天顺年间陆愈、成化年间卢楷都曾结丽泽会。简绍芳在《赠光禄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杨慎年谱》中记有正德元年丽泽会结社情况:“正德丙寅与同乡士冯驯、石天柱、夏邦谟、刘景寅、程启充为丽泽会,即墨蓝田永昌张含,结社倡和。”[3]丽泽会集会讲习次年,结社成员皆中乡试,正德三年(1508)石天柱、夏邦谟、程启充、刘景寅中进士,而杨慎因灯芯落卷于正德三年的考试中落第。丽泽会结社聚会后,众人在科举考试中皆有佳绩,这与此次集会讲习、互相增益亦有密切关系。

3.凌云会。集会时间为嘉靖二十年十月,地点在嘉定州。参与者有刘汝文、杨慎、程启充、李迁、刘大谟、敖英等人。

4.章懋汐社。汐社发起时间为嘉靖三十二年以前,地点在泸州。

7.青莲社。结社时间在嘉靖年间,参与者有张峨南、杨慎等。

张峨南,泸州合江人,《(光绪)泸州直隶州志·人物传》中张峨南一条记其“渊博好古,不屑仕进,与杨慎等名流结青莲社,为文史之娱,里中问字者,咸执经造焉。诗筒酒盏,怡怡自得”[9]。

8.八愚社。结社时间在万历初年,地点为资州,参与者为周以庠、周仲士及周以庠门人弟子。

周以庠,字之学,号太愚,成都府仁寿人。隆庆元年(1567)举人,任资州知县,尤加意人才,拔邑之颖异者八人督课文艺,名曰“八愚社”,取其自号之意,其子仲士亦入社中,社中五人俱登进士。

9.邓之屏诗文社。结社时间在万历四年以后。

邓之屏,字惟邦,号后江,为诸生时以孝行称道,嘉靖三十八年(1559)中进士,为官廉政爱民,时有“治郡如家,爱民如子,礼士如宾”之称。《(民国)巴县志》卷十有载“万历四年正月,为福建按臣所劾罢归,归结诗文社,讲经义”[10]。

10.莲社(净土社)。结社时间在天启初年,参与者有范文光、闻达大师等。

范文光,内江人,天启元年(1621)举人,任官楚地时,为当地显贵所恶,辞官归隐于峨嵋之花溪。其栖心禅学,与眉山闻达大师结莲社,吟咏甚富。《(同治)嘉定府志·艺文志》录其文《续莲社序》。

本文所论明代巴蜀文人结社皆为在明代四川境内的结社,巴蜀文人在他地的社事如晏铎在京师结十子社,周洪谟在南京的清恬雅会,陈宗虞、任瀚及张佳胤在京为官期间结的玉台社,黄辉与袁氏兄弟所结的蒲桃社等另做论述,不纳入本文研究范畴。

二、明代巴蜀文人的结社特性

明代巴蜀文人结社属于地域性文人结社,主要活跃在成都、嘉定州、泸州等地。正德以后蜀地文人结社兴起并逐渐增加,结社的主导者与参与者多为川蜀之地颇有声名的文人士子。文人通过结社集会促进了蜀中文学交流,文人结社是明代四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结社时间来看,正德之前,巴蜀文人皆是在他地参与社事,京师景泰十子社中的晏铎、南京清恬雅会中的周洪谟皆为参与者,即非主社者亦非在蜀地所结之社。在正德元年,蜀地出现了第一个有明确记录的社事——丽泽会。丽泽会的主持者和参与者皆为年轻士子,与同时期的甬上耆会、高年诗会、怡老会不同,蜀地出现的结社成员年轻有活力,也反映出正德年间四川文人才士逐渐涌现。嘉靖年间四川的文人结社逐渐增多,这与正德年间的士子卸职返乡及巴蜀地区文人辈出密切相关,如凌云会的主导者杨慎、程启充皆为正德元年丽泽会中成员;杨慎主持紫房诗会时已具盛名,而此时张佳胤、熊过等文人才俊则在文坛初显声名。至万历年间,蜀地文人结社出现了纯粹的地方性结社——浣花社。浣花社主事者为地方士绅与地方文人,社中成员皆为未显声名的年轻才士,所举社事以交游赋诗、歌咏自娱为主。天启年间,文人结社则更加私人化和地方化,结社的文人数量及诗文记录都更少,如李韵诗社、邓之屏诗文社,除了地方志中留有记录外,其余资料皆不可考,当然这也与明末张献忠屠蜀烧城至文献损毁失传相关,未能留下结社具体情况的文献以供后世查阅。

三、明代巴蜀文人结社的文化因缘

明代巴蜀文人结社属于地域性文人结社活动,必然受到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巴蜀地区的文化以儒家为主、融汇佛道思想,自西汉以来出现了诸多文学家、经学家和史学家,尤其在文学方面蜀中文人颇有造诣,相如赋、青莲诗、东坡词至今仍在文坛辞章上赫赫生辉。明代巴蜀文人受蜀中先贤、文豪的激励及影响,在文学创作、文化承袭等方面沾染了先辈的特性,而文人结社是地域性文人群体活动,其更全面地呈现出巴蜀地区的文化特性。

首先,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与蜀中的先贤、文豪相因相习。明代蜀中文人继宋代三苏之后再次活跃于文坛,因此明代蜀中文人才士也常被比于宋代蜀中文人。杨慎状元及第时,督学刘丙视为奇才,赞曰:“吾不能如欧阳公,乃得子如苏轼”[15]。黄辉长于诗书,被誉为“从今诗苑书坛史,记下东坡第二人”。明代朱玺在《刻黄慎轩先生藏稿纪》中云:“蜀有苏子瞻、杨升庵两先生名重千秋,其著述种种,刻布宇内,几为二绝。厥后有黄慎轩先生,可称属三绝矣!”[16]将蜀中当世文人与蜀中前贤进行类比,既是对当世文人的赞赏也是因蜀中文化传统相因相习的结果。明代巴蜀文人受蜀地先贤的影响,其文学创作亦会沾染前人的特点,杨慎与李子安、刘大谟、谢应芳、敖英、程启充同游凌云山清音、竞秀两亭,作有《凌云寺》,诗中“才着登山屐,翩翩兴欲狂。白云钟磬里,任意宿僧房”句颇具苏轼清透超逸、随性自怡的风致,故而陈田《明诗纪事》谓其“晚乃渐入老苍,有少陵、谪仙格调,亦间入东坡、涪翁一派”[17]。

其次,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才士通过文人结社传递了蜀地文人的文化自信。巴蜀之地历史悠久、古蜀文明溯源甚远,蜀地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人足迹,明代巴蜀文人结社多选具有历史遗迹和先贤足迹的地方出游集会,交游集会中对蜀中先贤与历史文化多有称颂。杨慎在蜀中修《四川总志》期间与凌云会成员刘大谟、谢应芳以及修志的王玉垒、杨方洲同游浣花溪,作有《泛舟浣花,东阜、狷斋同赋》,诗中“杨雄玄阁不寂莫,杜甫草堂天下稀”[18]句直陈汉代扬雄在蜀中玄阁中潜心圣学而后声名大噪。唐代杜甫旅居浣花草堂吟咏赋诗佳篇迭出,点明巴蜀学子应当效仿学习此等文豪才杰,同时也展示了蜀中先贤事迹,表达了传承四川文化的自信。嘉靖年间的浣花溪集会成员,除了参与浣花溪集会外,也曾出游石犀寺、北城楼、牛山草堂。李元龄作有《九月五日同社中诸友登北城楼》,诗中“三川骇烛原天府,驷马题桥古帝州”句,其化用王勃“川泽纡其骇瞩”及司马相如“驷马题桥”典故,盛赞了蜀中天府之国的地理优势及历史悠久的古蜀文明。

再次,科举取士制度与巴蜀文人结社互为滋益。明代科举与文人结社的关系十分复杂,科举考试为文人士子结社提供了契机。科举制度推动了文人结社的发展,对文人结社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文人结社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水平的时候又会反馈于科举考试,使科举制度更受推崇与认可。[19]蜀地对科举颇为重视,正德年间的丽泽会主要内容为“讲习交流”,其互相切磋、互为滋益,与会者皆于次年中试。周以庠主导的八愚社旨在“督课文艺”,将科举与结社相结合,通过“拔邑之颖异者八人督课文艺”,最终实现了“五人俱登进士”。明代巴蜀文人结社是文人才识的展示,也是科举官能的映现。士子通过科举考试以示其才识,朝廷进而任用才识之士为官,完成科举与文人才士的初步对接;而身具官员和才士双重身份的才俊进一步组织、参与文人结社,推动文社的发展,实现了文人才士与科举制度的深度勾联。巴蜀文人结社的主体亦是兼具了官员及才士双重身份的文人才俊,科举及第后名声渐显的文人更容易被文人才士认同接受,进而掌握发言权与话语权,引领文坛的风尚。通过科举考试为官的士子会形成一个文化圈,其既熟悉朝堂、官场上的规矩做派又知晓文坛的流派风尚,聚而结社既可品谈当世政治文化的风致亦可赏鉴自然风景之瑰丽。文学观点相合者结社交流互动进一步促进推动文学流派的发展,如竟陵派、七子复古派、公安派。政见相通者结社交流共同商讨对策及方案,如凌云会成员筹划并完成了《四川总志》的编撰,聚桂文会则“文会之作,固有补于司政者不少也”[20]。

四、明代巴蜀文人结社的文学及文化价值

明代巴蜀文人继承了蜀学传统接续了蜀学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以文人结社的方式完善了四川文化传统的构建。明代巴蜀文人通过文人结社增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巴蜀文人的精神文化,推动了地方文学活动的发展、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提升了巴蜀籍文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传播了巴蜀文化及文学观念,并对后世巴蜀文人具有引领导向作用。

其二,明代巴蜀文人之间的结社促进了文人思想与宗教思想的互通,也促进了文人才士对儒家经史、易理的研究。明代文人结社与儒学、佛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文人结社按照类型分类,可分为具有文学性的结社,如诗社、文社、经史社;具有宗教性质的结社,如文人禅社、佛会。在万历以前,明代巴蜀文人结社多与儒学相结合,文人结社的内容多为赋诗、研文、读经、讲史、讲学、论道等,如丽泽会的集会内容为“会则取五经群籍,相讲解问难,各出所著,其修润之。德善相劝,过失互规,充然各有得焉”[22],结社集会皆与儒学密切相关。万历年间佛教高僧多出,其主张三教同源,践行大乘佛教精神,文士也因此逐渐亲近佛教,士僧雅集结文人禅社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万历至崇祯年间,蜀地的文人也多有结禅社,如张峨南青莲社、范文光莲社。崇祯年间,范文光与闻达大师等在峨眉山顶结文人禅社——莲社。崇祯年间由于受到战乱的影响,原有的文人社团或散或亡,文人结社现象逐渐衰落。范文光辞官归乡后卜居洪雅县花溪,因其有出世向佛之心,乃游峨眉山欲参禅念佛以终老。范文光在《续莲社序》一文中述及了其登峨眉顶,感“殿宇颓废,佛事寥落”,故而与闻达大师续举社事,力求改变旧习,通过参禅悟道以达心境纯粹空明,其总结莲社的意旨在于“但使山中佛号不断”“暇身心,以益精进”[23]。其意旨在佛学方面表现为使佛法得以继续传播、礼佛之人依然不绝,在文人思想方面则表现为使人身心放弛、学问精进。明朝末年禅佛思想与文人思想多有结合,这也与晚明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文人思潮的多样化以及文人思想意识获得宽松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其三,明代巴蜀文人结社丰富了四川文人的精神文化,体现了乡邦意识和地方文人群体意识。明代巴蜀文人结社促进了文人群体意识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明代四川文学的发展,文人通过整理地方文献、搜集地方文人创作编撰成集,以弘扬四川文化。凌云会参与成员杨慎在修撰《四川总志》外,还编有《全蜀艺文志》,录入了诸多体现四川文学传统、展示四川文人才识与气骨的诗文创作。杨慎在《全蜀艺文志》中重视对“仗节死义”之士的文章的选录,其选录了唐宋时期巴蜀之地士大夫“忠谏”“谏诤章疏”之文并“表以出之”[24],既是对巴蜀忠正直介之士的褒扬也是对巴蜀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杨慎辑录及选评歌咏了宋末元初合川钓鱼城保卫战中英烈诗文,是对巴蜀英雄的礼赞及民族气节的弘扬,选录点评“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汝实)等“端士”的诗文,是对遭受“议大礼”事件被杖责、贬谪的同僚的忠直耿介品行的表彰。杨慎辑录选评的这些诗文,体现杨慎编辑《全蜀艺文志》旨在弘扬四川优良传统文化,以达到“扬四子之芬,而成一邦之史”[25]的意图。这样的意旨始于文人结社,而凝练于对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杜应芳、胡承诏继而辑《补续全蜀艺文志》,补录了大量明代蜀籍文人的诗文作品,其补录的诗文作品多为写景抒情、酬唱赠答之作,既体现了蜀地的风物名胜又呈现了巴蜀文人的才情意气。金爵、高第将绵州芙蓉溪赋咏吟诗的一百四十余位文人的诗作辑录成《蓉溪书屋集》七卷、《蓉溪书屋续集》五卷,辑录之诗皆为文人才士在芙蓉溪酬唱歌咏之作,惜现已不存,不能探其盛况。明末新繁文人费经虞将明代四川地区二百六十四位文人的一千一百七十六首诗作辑录成《蜀明诗》十五卷,又与其子费密辑有《剑阁芳华集》二十卷,对明代四川作家作品有比较全面的收录,辑录了诸多现已文集无存的四川文人的诗作,文献存留之功尤巨。此类辑录保存巴蜀地区文人文学、重视地方文人文学创作的行为是对地域文学的重视。

其四,明代巴蜀文人结社接续了四川文学的脉络,对后世巴蜀文人才士认同、承续巴蜀文学脉络有着潜在的导向作用。巴蜀地区文人辈出,汉代赵宾、扬雄,晋朝范长生,唐代李鼎祚,宋代谯定可谓易学大家,到明代熊过、来知德精于《易》学,前后接续、文脉相承;汉代司马相如、扬雄,唐代陈子昂、李白,宋代的“三苏”所作的诗文词赋声名远扬,到明代杨慎、赵贞吉、熊过、任瀚被誉为“西蜀文坛四大家”,代代文豪、各领风骚。这些巴蜀大才在经史、文章等方面所作的积淀,使巴蜀文人形成了“文史见长”和“崇实不虚”的特性,明代巴蜀文人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承继和发展。明代巴蜀文人在结社集会中通过讲习交流、读经讲史、参禅悟道等方式强化了其特性,并将其融入于文学创作及生活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前后相续的作用。虽然清代巴蜀文人结社情况待考,但清代“锦江六杰”的出现已经代表着清代蜀学的繁盛[26],这与明代巴蜀地区的文士对四川文学脉络的接续密不可分。

注释:

②据《明督抚年表》记录:李子安(蟠峰)嘉靖二十年奉命离蜀;刘大谟于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二年巡抚川中,敖英(东谷)于嘉靖二十年至二十二年间任四川右布政使。根据凌云会与会者在蜀时间,可推测出凌云会集会时间为嘉靖二十年。

猜你喜欢

杨慎巴蜀文人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文人吃蛙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