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三七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9-12-19孙千惠李婷婷王慧静刘海娇钟宛凌孙志蓉张子龙
孙千惠,李婷婷,王慧静,刘海娇,钟宛凌,肖 萱,孙志蓉,张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起源于第三纪古热带山区的东亚至北美分布的植物区系成分。其作为人参属植物的原始类型,属第三纪古热带的残遗植物,并存在于滇桂交界处的自然避难所中得以保留至今,现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所以三七现代的分布中心仍在滇桂西南部,但起源久远[1]。早在明代,巨著《本草纲目》中已有了对其“合金疮”功效的明确记载。近代直至1912年才在《中国医药大辞典》中有了对三七功效十分明确的记录,后三七作为云南白药的重要原料享誉全国。目前,三七研究已渗透到医药,农业,食品工业,环境科学等诸多方面。三七的药理作用主要集中于止血、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免疫调节等方面[2],临床上可用于活血止血、消肿定痛及金刀跌伤,因此有“伤科金疮圣药”之美誉。
文献计量学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它是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为一体,注重量化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运用文献计量学可对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特定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从而总结该特定研究对象的规律和现状[3]。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有关我国人参属植物三七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其研究现状和规律,为三七产业的研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文献收集
本文选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来源,以“三七”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文献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检索时间为1990~2018年。结果获取相关文献3679篇,剔除45篇无关文献和重复文献,实得文献 3634篇。采用Excel对纳入文献进行提取和统计。
2 文献结果统计分析
2.1 三七研究的年度分布
对三七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进行统计,从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三七研究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统计显示,自1990年以来我国三七的研究明显分为起步停滞阶段和平稳上升阶段两个阶段。
1990~1999年可定义为起步停滞阶段,共发表论文624篇,占文献总量的20.73 % ,年均 62.4篇。在此10年间,三七文献年发表量均未超过70篇,几乎为零增长或低幅度增长。究其原因,可能与改革开放初期三七相关农学技术研究匮乏有关。三七历史上最早栽培于广西。《本草纲目》已明确记载三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后由于三七连作障碍,忌地性强,连作时间间隔长等问题,使广西药农不堪重负,三七种植业开始走向没落。相比之下,云南文山少有水、旱、蝗灾,作为三七的新兴产地也少存在连作障碍问题。另外,由于云南文山和广西百色两地交界,气候及地质背景等生态环境条件相似,因此三七较早在云南文山引种并获得成功,后逐渐在文山当地呈规模种植。彼时据研究人员调查,靖西县的三七种植面积已萎缩到不足20亩,那坡、德保两县已无三七种植。160余年间(1848年起),广西从享有盛誉300多年的三七原产地和主产地,到目前已趋于零种植。最重要的是,广西始终没有建立三七的相关科研单位。趋于零种植的困境和科研技术方面的匮乏及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使三七文献研究陷入低谷,因此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起步停滞阶段。
2000~2018年,文献研究数量稳步提升,可定义为平稳上升阶段。如表1所示,在此期间共发表论文3010篇,比上一阶段论文总数增长了近5倍,占文献总量的82.83 %,年均376篇。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三七科研技术资金的投入。云南文山州政府把三七作为全州支柱产业之首重点培育,并于1985建立三七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使多个研究方向得到了深入,并建立了规范化的三七种植技术体系。三七文献数量的稳步提升侧面证明了三七科学化、产业化的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图1 1990~2018年文献数量折线图
表1 平稳上升阶段(1998~2016年)各年度文献统计表
2.2 三七研究的学科及主题分布
分析文献的学科类别构成,有利于了解该主题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4]。从所得到的文献的学科分布来看,关于三七的研究角度各异,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根据CNKI学科分类,通过对1990~2018年三七领域研究论文的学科分布统计可知,三七研究涉及到国内多个学科领域,发表三七研究论文数量前10 位的学科分布情况见表2。发表三七研究论文数量前10 位的学科分别为中药学、农学、中医学、植物保护、有机化工、生物学、化学、药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应用、外科学。三七研究学科以中药学为主,占总文献量的40.66 %。农学成为“学科黑马”,已超过中医学成为排名第2的三七研究主流学科。农学包含农作物、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科学、农艺学等。从研究主题可看出与农学相关的栽培、植物营养与土壤肥料、病虫草害防治、连作障碍等主题分别占文献总量的1.5 %~2 %左右。
从中药药理研究到栽培技术研究,从传统的药性研究到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从中药资源品质、生药鉴定到三七文化产业发展,三七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断延伸。这说明三七的药用价值及医学应用渐渐被重视和广泛传播。
表2 三七研究学科分布表(前10)
三七研究主题种类繁多,由表3可见,三七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成分分析、药理研究、临床应用三方面,共占总文献量的60.16 %,说明三七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以成分分析为主题的文献量最多为748篇,占总文献量的24.85 %。其次是关于三七的安全性评价和生药鉴定方面的研究,共占总文献量的8 %,这说明三七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其真实性、品质、优良度及安全性都颇为关键。历史上有些不法商贩将铅笔芯粉末、石墨粉、石蜡灰加到三七中制成掺假三七。这样加工的掺假三七虽品相光滑明亮,也包含三七成分,但添加物却威胁着患者的健康。本研究统计结果也从侧面表明,研究者对三七安全性评价和生药鉴定方面的关注度在持续增加。另外,从研究主题可看出与农学相关的栽培、植物营养与土壤肥料、病虫草害防治、连作障碍等主题分别占文献总量的1.5 %~2 %左右。
从中药药理研究到栽培技术研究,从传统的药性研究到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从中药资源品质、生药鉴定到三七文化产业发展,三七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断延伸,说明传统中药三七越来越受到关注,其药用价值及医学应用渐渐被重视和广泛传播。然而三七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型阴生植物,其分布区域较窄[5],加之连作障碍等问题,有效保障三七资源再生和提高三七品质尤为关键。栽培是三七资源再生的主要途径,90年代至今,三七种植体系规范化,并出现无公害三七、有机三七等栽培方向;并且,新品种研究获得突破,如培育出皂苷含量较高的紫色块根三七、抗病能力较强的紫茎三七以及产量相对较高的绿茎三七等品种,使三七产量和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6]。
表3 三七研究文献的主题分类表(前15)
2.3 三七研究的期刊分布
根据文献的集中分散规律,某一研究领域的大部分文献相对集中于少数期刊,而剩余的文献则依次分散于其他大量相关期刊。因此,分析论文的期刊来源是了解本领域文献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掌握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也有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了解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7]。对3010篇文献按所载期刊及总被引频次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三七研究文献分别刊载于30种期刊上,并以《中药材》、《中国中药杂志》和《时珍国医国药》为代表,分别占总文献的3.34 %,2.96 %,2.15 %,其总被引频次排名分别居第3,1,7名。表4根据各期刊文献量统计结果筛选出10种三七研究文献的主流期刊,总计发表文献量407篇,占总文献量的13.52 %。由此可见,三七研究文献已经形成核心期刊研究群。
表4 三七研究文献主流期刊表
为了定量描述三七论文相关期刊集中和离散现象的规律,我们根据布拉德期刊区域划分规则,将某一研究领域的载文期刊划分为3个区域(核心区,相关区,离散区),尽可能使每个区包含的论文数量大体相当。表5结果显示,核心区有5种期刊,相关区有9种期刊,离散区有16种期刊。由此可知,其核心效应不是很明显,文献相对分散。说明三七研究领域的科研水平成果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表5 三七研究文献期刊离散表
2.4 三七研究文献的作者地区分析及机构分析
三七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中药材,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一带,以云南为主。由表6可见,云南对三七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共599篇,占19.90 %。其次是北京,128篇,占4.25 %。广东排位第三,共64篇,占2.13 %。广西、浙江、江苏、湖南、上海比例较少,约占1 %左右。表6中各三七研究文献主要省份总计发表文献量970篇,占总文献量的32.23 %。另外67.77 %的文献省市分布较分散,不予列出。
文献作者的地区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对三七研究的重视程度。云南有云南文山三七研究院(原云南省文山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化、产业化的三七科学技术研究体系,足见云南省对三七研究的高度重视。
表6 三七研究文献的主要地区分布表*
一个研究机构的论文产出量,产出时间,覆盖范围能反映该机构特定领域科研实力、持续研究能力、总体研究水平[8]。通过对三七研究文献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国内关于三七研究的核心机构前10名见表7。前10名三七研究文献核心机构中6个均属于云南省。三七研究机构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体,包括中医药,农业等多个专业性和综合性研究机构。表7中三七研究核心机构共发表文献710篇,占总文献量的23.59 %。其中文山三七研究院发表文献最多,达191篇,占总文献的6.35 %。研究方向涉及中药药理,种植栽培,基础研究,生药鉴定等多个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含东直门医院)在全国中医药大学中排名第一,其三七文献量达117篇,仅次于文山三七研究院。由此可见,文山三七研究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含东直门医院)已具备了较强的三七科研基础和研究实力。综上所述,三七研究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科研团队。
2.5 三七研究的基金分布
基金论文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基金论文率的大小可反映出一个学科受到资助、受到关注的情况[9]。对三七研究文献的科研基金进行统计,结果见表8。由表8可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发表的三七文献量多达293篇,占总文献量的9.7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发表的文献量为76篇,占2.52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发表70篇文献,占2.33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支持发表25篇文献,占0.8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支持发表文献24篇,占0.8 %:广西科学基金支持发表23篇文献,占0.76 %。
表7 三七研究文献核心机构分布表(前10)
三七研究的基金分布统计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三七科研项目水准和研究水平。前6名项目基金大部分是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基金,共支持发表文献511篇,共占总文献量的16.98 %。由此可知,我国的三七研究主要受到国家级项目的支持,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表明三七的基础研究尤其受到国家重视。
表8 三七研究的基金分布表
3 小结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三七文献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2000~2018年共发表论文3010篇,比上一阶段论文总数增长了近5倍,这可能与云南文山州政府逐步建立了科学规范的三七种植体系有密切关系。目前,三七研究已形成以《中药材》、《中国中药杂志》和《时珍国医国药》为代表的核心期刊研究群,其中载文最多的期刊是《中药材》。三七研究涉及50多个学科领域,其中在三七成分分析、药理研究、临床应用、中医学、农学、化工等领域研究比较活跃。全国各省市中云南省发表三七研究文献量最多,达599篇,占19.9 %。而三七研究的前10名核心机构以文山三七研究院等云南省科研单位为主,表明云南省已拥有一个科学化、专业化的三七研究核心团队,其对三七研究贡献显著。三七研究得到了各级科研基金的重视,国自然课题基金资助发表的论文数目最多。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药三七的研究价值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认可。由于本研究仅选取了CNKI中收录期刊的文献进行分析,而有些期刊未被CNKI收录,由此造成样本选取可能不够全面,今后需进一步补充完善[10]。
此外,对于我国的三七研究,笔者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尽管我国三七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文献总数不断增加,但绝大多数文献被引频次不高,与世界领先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学科影响有限,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推进三七的产业化和现代化。第二,由表3可见,三七研究中,对资源环境品质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极少。10年来通过文山州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三七的知名度已大有改观,但实事求是地讲,其宣传造势的力度和三七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相比,可能还有很大差距。建议加强三七资源的相关研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建立完善的三七产业链,才能让三七真正走出文山,走出云南,走出中国造福全人类[11]。第三,三七作为古老的“伤科金创圣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目前三七文化方面文献研究匮乏,建议应对三七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促进三七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