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教学法在血液内科护士PICC置管及维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12-19方小芳
方小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血液内科主要治疗造血系统异常患者,涉及到血液内科的疾病大多是疑难危重疾病[1]。其中PICC置管及维护患者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静脉穿刺造成患者痛苦和血管破坏,导致静脉炎或者治疗药物漏至皮下组织,造成组织损伤等严重后果[2]。临床路径教学法是指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临床教学实践中,以临床路径为平台进行临床教学。临床路径教学法在血液内科护士PICC置管及维护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提高护理人员教学满意度。具体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新加入血液内科护士60名为调查对象,按入职时间分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导师带教模式);实验组30名,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纳入标准为:(1)护理经验≥1.5年;(2)年龄21~36岁;(3)大专或者本科学历;(4)患者需要采用PICC置管及维护。排除标准为:(1)患者具有交流认知障碍;(2)护理人员有PICC置管及维护经验。参与本研究的护理人员和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护理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导师带教模式),教学护理内容按照常规计划进行。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教学法,由专业教学老师和护士长根据血液内科PICC置管及维护工作的特点及要求,共同制定血液内科PICC置管及维护的教学路径,具体路径为:(1)第一周,由带教老师和护士长介绍制度、环境布局、物品摆放位置、熟悉科室设备、讲解PICC置管及维护工作的原理、设施和设备消毒等。(2)第二周,讲解临床教学路径的理论知识和PICC置管及维护工作职业要求、PICC置管及维护患者护理流程、讲解PICC置管及维护工作的重点,带教老师示范如何护理PICC置管及维护。(3)第三周和第四周,在带教老师和护士长的指导下操作静脉穿刺,讲解穿刺术的操作流程及步骤。(4)第五周,处理置管过程异常。(5)第六周,回顾置管过程。(6)第七周,穿刺护理,使用温和语音告知患者注意事项(CT检查时避免使用高压注射泵、穿刺肢体适当活动,但尽量避免过分上举、淋浴时使用保鲜膜包裹、输液时不要输空)。(7)第八周,PICC管道维护,冲洗和封管,目的是保持管道通畅,每次输液前后、血制品、输血、取血或者使用高粘滞性药物后必须立即冲洗,治疗间歇期7天冲洗1次。(8)第九周,更换敷料和更换延长管。(9)第十周,导管拔出,导管的留置,一般没有出现并发症时PICC导管可一直用于静脉输液。导管拔出时,从穿刺点缓慢拔出导管,使用压迫止血,涂抗菌药膏封闭创口防止空气栓塞,用敷料固定直至创口完全愈合。(10)第十一周至十六周,独立完成PICC置管及维护工作。
3.评判标准。对比两组护士教学满意度,通过发放教学满意度调查表,护士通过教学感受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1~6分为非常不满意,7~8分为满意。8~10分为非常满意。并考核两组护士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
4.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解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1.两组护士护理教学满意度。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护士的护理教学满意度,实验组护士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护理教学满意度 [n(%)]
2.考核两组护士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两组护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成绩,实验组护士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成绩分)
三、讨 论
临床路径教学方法是护理人员针对某种疾病护理,以预期治疗效果为目标,从而制定出严格有序的护理路径,同时具有程序化和标准化的护理特点,由此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减少资源浪费和康复延迟等情况,以确保患者护理效果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护士对教学内容满意度达到100%,明显高于对照组,该教学路径切合临床且实用性强,因为参加教学的老师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和良好的业务素养。在教学中提高讲解技巧,结合案例分析和讨论,使教学工作轻松愉悦。由于护士的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要求授课老师在教学路径指导下因材施教,多鼓励少批评,以提高护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教学法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有助于护士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