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农 让胜利后劲十足
2019-12-19文丨李佳旭
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李佳旭
红丝上坝万寿菊基地 (田东/摄)
遵义,因革命的转折被赋予红色的基因。然而,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消灭贫困、全力推进同步小康成为时代赋予她的新使命。
在这场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是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遵义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奋力向这场输不起的战役发起了总攻。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上,有力增强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推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为实现遵义在全省率先全面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遵义今后在巩固胜利果实的进程中后劲十足。
以坝区推动产业革命
近日,绥阳县枧坝镇黄鱼社区500亩坝区蔬菜基地迎来采收季,每天都有近20名村民在田间来回忙碌着,将花菜采收、装车,一片繁忙景象。
枧坝镇黄鱼社区拥有1900余亩坝区农田,今年以来,该镇以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闲置土地及低效土地资源,大力实施四季轮作,种植多种精品蔬菜助农致富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花菜已经采收了半个月,平均每天的采收量在5000斤上下,总采收量预计在15万斤左右。”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去年,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大力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在耕地十分稀缺的情况下,拿出最好的田土种植效益高、见效快的经济作物。为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遵义市把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
遵义市500亩以上坝区共228个,耕地面积达58万亩,为统筹推进各县(市、区)建设任务,遵义在全省首创“坝长制”的高位推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一个坝区、一名领导、一套方案”工作运行制度机制,真正形成以坝区为内核的强大合力。同时,结合产业革命“八要素”,还创新提出了“四新一高”工作思路,即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形成新业态,实现高效益。
当前,遵义全市上下结合坝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已编制完成了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实现“一坝一策”。还明确了创建层次,确立了15个样板坝区、72个达标坝区、141个一般坝区,实行分类推进、分步创建。
一年来,遵义市充分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突出成效,不断增强了抓好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和决心。
湄潭县官堰坝区瞄准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香葱产业,常年稳定在2300亩左右,2018年就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如今,每天都有上万斤香葱从官堰村的田间地头发往贵阳、重庆等地;汇川区上庄坝区有830亩,平均每天向中心城区供应蔬菜15000公斤,坝区种冬瓜每亩种600棵,每棵产30斤,仅冬瓜一季亩均产值就达2万元;新蒲新区南坪坝区算好收入账,精选蔬菜产业,用对种植模式,找准销路,600多户村民收入是4年前的5倍多……
目前,遵义500亩以上坝区发展蔬菜169.83万亩、食用菌种植1.43亿棒、酒用高粱种植106万亩、中药材种植163.05万亩,辣椒种植212.56万亩。在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吹拂下,纵横阡陌的坝区成为了一块块载满希望的田野,正朝着建成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辐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
山海相连助力发展
去年,上海援黔干部、道真自治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周灵为当地农产品打开销路费劲了心思,不仅让自己有了“卖菜书记”的外号,也让道真蔬菜成为了网红。
道真种植出的蔬菜品质好、无污染,但外面人不知道。蔬菜售卖不是没有,但既无规模,也不长久,更谈不上帮助贫困户脱贫。周灵想到,农业产业化是道真的扶贫支点之一,现在要重新设计路径,破解以前没能破解的种种症结。3年来,周灵带着当地干部和农民建立起蔬菜产供销体系,生产环节请来上海农科院的专家做技术指导;流通环节设立产品标准、统一品牌标识、建成追溯系统;销售环节从产地直通超市,把所有流通环节的增值部分都留在农民手里。
在周灵的奔走下,上海为道真援建了育苗温室、蔬菜大棚、冷链物流中心,并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技术支持。如今,道真运出的每一份蔬菜包装上都印有二维码,消费者用手机扫码便可追溯蔬菜生产的全流程,道真高原蔬菜的品牌也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
周灵是第二批上海援黔干部中的一员,今年7月,第三批上海援黔干部也已经走马上任,他们肩负中央使命,承载上海重托,满怀老区情谊,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为遵义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遵义,是这片主战场之中的重要战场。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上海对口帮扶贵州遵义,7年来,沪遵两地坚持“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人才为要”的指导方针,一路携手前行,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高层互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智力帮扶……在一系列携手奔小康的有力举措中,产业扶贫的作用尤为重要,而如何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从而激活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上海的援黔干部们没少动脑筋。
对口帮扶中,上海方面一直坚持“组团式扶贫”,这意味着不是一家上海的企业,而是多家上海企业参与其中,从产、供、销全产业链参与协作,从而带动当地农户、合作社广泛参与。为此,两地成立了沪遵消费扶贫联盟,通过持续开展“遵品入沪”“黔货出山”,搭建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等平台,遵义市农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消费市场,在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同时,形成了“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消费扶贫新模式。2019年,实现产业合作到位资金74亿元,遵义农产品通过各类渠道在沪销售达1.8亿元,直接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遵义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接下来,遵义将继续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行动,做好沪遵高层对接、提升产业合作质量、深化人才交流往来、加大扶贫产业宣传推介,不断提高沪遵扶贫协作质量和水平,努力将沪遵扶贫协作打造成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区和升级版。
筑牢脱贫的基石
“香榧是长效产业,10年左右的香榧树才能达到丰产期,2018年,公司2万亩基地里,香榧产量达到8万斤,按照市值20元钱一斤计算,实现收入160万元,其中,80万元用于村民分红。”在务川自治县石朝乡这个曾经的全省极贫乡镇,近年来呈现出了“一棵树”的扶贫效应。贵州务川万年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泮相介绍:“如今,大漆村有2万亩香榧基地,与462户1724人利益联结,其中贫困户有137户,一个产业连起一片人心,撑起一方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务川按照“一长两短”产业扶贫工作思路,结合自身优势和“六个一”产业基础,全力打好产业增收“阵地战”,因村因户实施产业项目,形成“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格局。
2019年,遵义全市上下紧盯极贫乡镇务川自治县石朝乡、深度贫困县正安县和34个深度贫困村,持续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预计实现全市剩余13.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剩余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务川自治县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正安县也已达到脱贫退出标准预计能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的基石在产业,守住脱贫攻坚战役胜利果实的重点也在产业。今年来,遵义市深推产业革命,增强脱贫“造血”功能,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累计调减低效籽粒玉米180万亩,大力发展茶叶、辣椒、红粱、方竹笋等优势产业,扎实“春季攻势”“夏秋决战”,有力推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更加高效。
遵义市积极推进旅游产业扶贫,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市乡村旅游经营户达到6716户,超过10万贫困群众挣上了旅游钱、吃上了旅游饭;全市累计发放“特惠贷”贷款50.78亿元,覆盖1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9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261个、家庭农场1396个,实现100%的贫困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群众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占有份额大幅提升……投产茶园200万亩,发展蔬菜250万亩、辣椒210万亩、食用菌2.3亿棒、酒用高粱110万亩、中药材185万亩、竹林400万亩,畜牧总产值突破200亿元。特别是立足资源禀赋特色,大力发展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产业,确保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遵义市尽锐出战攻下坚中之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黔北大地处处绽放幸福的笑靥。在接下来的征程中,遵义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取得脱贫攻坚新战绩,如期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