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9-12-19文丨

遵义 2019年24期
关键词:仁怀市龙江攻坚

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陈 涛

山清水秀,万木葱郁,黔北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这些年来,遵义市通过推进脱贫攻坚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深度融合,累计解决63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万公里,完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1.2万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饮水安全全覆盖和组组通硬化路,实现100%的行政村有供电保障、通光纤网络和4G网络。

其中,饮水安全和农村公路的建设尤为突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基础、强化支撑。村民们都说:“脱贫攻坚的好政策,真是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变化。”

告别喊“渴”岁月

无水、无电、无路,吃上一口白米饭也是奢望,这是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旧时的模样。

为解决喝水、灌溉等难题,老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历时36年,在绝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当地村民说这是“生命渠”,并称它为“大发渠”。

这条渠,为团结村带来了汩汩清泉,带来了白米饭,更带来了村庄的新景象。“时代楷模”黄大发的精神与荣光,正在为这片土地带来脱贫攻坚的希望。

说到遵义农村饮水问题,自然得提到入选“2018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的“党的政策好水往高处跑”。

都说水往低处流,但在务川自治县地处高山的部分村组,却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创造了“水往高处流的奇迹”,把山脚下的水通过自然能提水抽到高差几百米的山顶,有效解决了制约高山、半高山地区脱贫与发展的严重缺水难题。

上海援黔干部介绍,我们针对务川世代缺水的难题,结合当地地理地貌、自然环境这些特点,引进了上海淼汇能源科技公司的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金奖的项目——自然能提水,就是不用电、不用油,让水往高山上跑。

因为有了水,不仅让群众告别喊“渴”岁月,更让当地的产业得到发展,上海圣华副食品有限公司来到分水镇天山村养鸡,四川德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场落户在天山村……

播州区芶江镇吉心村是一个缺水程度和团结村不相上下的地方。曾经,走进村子看不到一处水井,只看到一两口破烂不堪且已废弃的水池。

当地人说道:“以前这里吃水,是从一块田的田角处刨开泥巴,有一股很小的冒水,当地村民都来舀水,遇到天干的时候,要一路下坡到几公里以外的沟里去背。后来,村民自发修建了接山水的水池,才吃上了‘望天水’。”

播州区供水公司了解情况后,自筹资金44.2万元组织实施吉心村脱贫攻坚饮水工程项目,仅仅用了29天,让500多名村民吃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通水那天,一位80多岁的村民看着笼头里流出的自来水老泪纵横,“没想到活到这个年纪,还能用上这么干净的自来水,感谢共产党。”

“在政府没有帮我们修水井、水池之前,每到干旱时节,我们就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去担水,一挑水要花一两个小时左右。有时候实在没有办法,政府就只有请来洒水车、消防车,为偏远点的村民送生活用水。”汇川区高坪镇金塘村村民卢永华说。

过去每逢夏秋季节,高坪镇条件偏僻的村寨就会发生不同程度旱灾,这不仅影响农作物收成,还会给当地农民带来严重的饮水困难,到山下挑水、在房顶上蓄存雨水便成了村民们饮用水的唯一来源。卢永华感叹:“如果不是脱贫攻坚建设,今年我们又要靠天吃饭了。”

汇川区板桥镇白果村地处半山,山势陡峭,水资源严重缺乏。村民吴才德说起用水这个话题,立刻就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吃水都是靠肩挑。现在,我们村几百多户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淘米、洗菜、洗衣服这些都方便得很。”

打好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须先行。从此,小康水润泽高山深谷、乡村原野,大山里的老百姓告别了“吃水贵如油”的历史,用上渴盼已久的放心水、幸福水,这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地好处,也让小康生活离他们越来越近。

一条路千山万水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晴通雨阻、山高路陡”,人行走都难,更别说通车。这曾经是遵义农村交通的真实写照。

不通路,老乡们视野就被挡住了,看不到大山外的精彩;不通路,老乡们与外界的联系就被隔断了,过不上现代生活;不通路,老乡们的山货就运不出去,摆脱不了贫困……

翻阅遵义市交通这本厚重的书,人们欣喜地看到,伴随遵义经济社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步伐,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在壮丽行进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曾经,出行难一直是道真自治县忠信镇明星村村民的痛,路不便更为他们的生活带来贫穷。没有完好的路,就没有汽车愿意来,300元拉一趟东西也没司机来。村民们好不容易种植的农产品,靠自己一次一次的背出去,一天下来他们也背不到多少。

只为点亮“万家灯火”(刘续/摄)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茅台集团对口帮扶道真自治县,特别将支持交通建设作为减贫摘帽的重要抓手。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让明星村村民的梦想变为现实。

“路一直是我们村最大的问题,这是明星村第一条修好的路,最像样的路。”陈大强指着眼前的路说,路通了,车子就来了,我的孩子们也回来了。以前他们在外面打工,自从路修好了,他们就回来和我一起搞药材种植,不用再担心因为路不好,而卖不出去东西。

仁怀市五马镇鱼孔村村民杨志会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坐在村口晒太阳。有人走上前问她,“老人家,前面这条通村公路修通后,你家生活有变化吗?”杨志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有,家里的高粱熟了,一车就运到酒厂,还卖了个好价钱!我们还买了辆新的农用车。”

他们交谈中提到的这条路,是仁怀市五马至李村通村油路。说起这条路,五马镇的一位姓任的菜商深有感触:“公路通了后,我就买了一辆小货车,专门收购蔬菜到仁怀市和遵义市卖,一天也能挣个几百元。算下来,比以前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一条条路蜿蜒于山间,串联起一座座沉寂的大山和一个个封闭的村落,带给了群众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它们除了让人们走出山外方便了,还能让人们更快速地接触外面的世界。

在仁怀市茅台镇杨湾村开杂货铺的李明凡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这里的道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不说,而且还非常窄,我到镇里进行采购,来来回回要折腾3个多小时。现在,路修通了,只需拨打一个电话,货品就能送到家门口。”

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却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现在,村民们走在龙江村的第一条路——龙江路时,他们都说:“从这条路开始,我们村就不断地变化着,终于有了今天的好生活。”

这条路,当年由龙江村党委书记杨健带头所修。那时候,面对龙江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在上级投入资金不够的情况下,他带领全村自筹,并带着大家一起干,不分昼夜,任劳任怨。晚上,怕新修的路被人开着摩托车碾坏,他就开着自己的车值守在旁边。

而今的龙江村,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泥路横贯东西,村民们的“小洋房”掩映其间,除了生活环境的变化,还可以看到新建的文体广场和村级办公阵地,配备“一站式”党务村务服务大厅、农家书屋、爱心屋、健身场所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等便民服务点。

要想富,先修路。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句由山区农民率先喊出的朴素口号,之所以风靡全国、流行至今,就在于它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发展规律。

从市区到乡镇,从乡镇到村寨,再到每户农家院落,这一条条公路,成为遵义老百姓与外界更好沟通的桥梁,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路,更是成为当地群众带来富裕和梦想的幸福路。

猜你喜欢

仁怀市龙江攻坚
龙江少年爱冰
仁怀地方酒企2019年产量23.6万千升
中国酒都·贵州仁怀食品生产许可证(SC)获证酒厂名单(截止2019年2月11日,共506家)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勇于担当 主动作为 积极打造龙江人民调解工作升级版
图读龙江经济
龙江大美湿地组画——罗恒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仁怀市关工委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