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性区域划分及升级策略研究
2019-12-19刘念张礼萍
刘念 张礼萍
(九江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九江 322000)
引言
推动旅游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优势,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还有利于更好满足广大旅客需要,为他们提供优质和满意的服务。同时,为促进旅游资源更好发挥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对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进行功能性区域划分是必要的。[1]GIS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效率高等特征,满足区域功能划分需要,将其用于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性划分,有利于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更好满足广大旅客需要。对推动旅游产业集群,优化旅游产业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具有积极作用。
一、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
调查发现,目前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资源丰富
环鄱阳湖区是江西省旅游资源富集地,旅游资源种类多样,规模大,品位高。主要旅游景点有石钟山、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老爷庙、大孤山、吴城古镇、天鹅湖、双港塔、东湖公园等,附近还有庐山、景德镇、滕王阁、三清山、龙虎山等。[2]总之,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产业集群创造有利条件。
(二)生态环境优越
环鄱阳湖区面积达5万平方千米,约占江西省面积的30%,区域内人口约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0%。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流域面积达16万平方千米,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调蓄洪水、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区域内鱼类、鸟类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区,这为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三)配套设施完善
环鄱阳湖区靠近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西部与长江中上游地区接壤,区域优势十分明显。区域内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航空发达,餐饮、住宿条件较好,区域内购物、通讯、文体娱乐、水电等配套设备比较完善,[3]便利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也为环鄱区旅游产业集群和发展提供保障。
(四)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形成以自然风光、特色山水、珍禽王国、陶瓷艺术、乡村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同时注重发展文化观光、度假疗养等产业。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九江市为例,仅在2019年春节,九江市共接待旅客493.69万人,旅游总收入超过30亿元。乡村休闲游、冬季特色游、自助自驾游、文旅融合游等得到较快发展,[4]备受广大旅客青睐。此外,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形成以世界文化景观庐山为龙头,以历史文化名城南昌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婺源为主的旅游形态,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也为区域内旅游产业集群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GIS在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性区域划分的作用和流程
GIS又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具体应用中,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在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性区域划分中,GIS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一)作用
GIS技术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性能很强,它融合了地理学、计算机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功能强大,能采集、存储和显示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数据信息。并且还能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编辑处理和分析应用,进而有利于对不同区域进行科学合理划分,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5]此前,应用GIS技术还能提升旅游产业区域划分工作效率,让空间信息变得更加形象直观,简化工作流程,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区域划分现代化发展。
(二)流程
应用GIS技术过程中,首先要采集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数据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类型等,然后进行分类,利用分层方法对图形图像和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并建立数据库。再利用GIS技术的分析和评价功能,结合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具体信息,对相关数据信息开展研究和分析高职,探寻旅游资源的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最后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叠加、数据检索、模型处理等功能,产生相关图层和属性信息,建立研究分析模式,进行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性区域划分。
三、基于GIS的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性区域划分的策略
在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性区域划分中,通过GIS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更为详细和全面了解区域旅游产业基本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具体来说,将其划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庐山世界文化生态旅游区
以庐山为中心,突出文化景观特色,打造避暑度假、文化体验、山水游览、温泉度假等旅游产品。
(二)鄱阳湖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区
以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为中心,突出湿地生态特色,建设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打造湖光游览、科学考察、候鸟观赏等产品,建立湿地生态旅游区。
(三)三清山景观生态旅游区
以三清山为中心,重点开发自然遗产、丹霞地貌、花岗岩石等景点,打造峰林览胜、丹霞观光、山地休闲、生态度假等旅游产品。
(四)龙虎山世界道教生态旅游区
以龙虎山为中心,打造丹霞山水、道教朝觐、道教景观、休闲养生等产品,建设世界道教山水养生生态旅游目的地。
(五)南昌都市文化生态旅游区
以南昌市为中心,整个附近旅游资源,发挥现代都市景观和近郊山水的作用,打造都市观光、革命教育、文化研修、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综合购物等旅游产品,构建全国著名的都市文化生态旅游区。
(六)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旅游区
以景德镇市区为中心,整合附近生态旅游区,打造陶瓷艺术、瓷都风情、乡村度假、自然观光等旅游产品,彰显地域特色,构建世界著名的陶瓷文化旅游中心。
(七)婺源乡村景观生态旅游区
整合婺源的旅游资源,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中心,突出田园生态、古村文化特色,重点打造古村落观光、文乡村文化体验、乡村度假、茶乡风情等特色旅游产品,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群和特色旅游目的地。
(八)西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区
以西海为中心,包括武宁、永修等县城,建立生态游览区,打造大型湖泊、温泉度假、山林旅游等特色景点,重点发展亲水运动、养生养颜、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构建著名会议中心和养生养颜基地。
四、基于GIS的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性区域的升级策略
在GIS技术支持下,对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性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有利于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更好满足广大旅客需要。但目前旅游产业集群仍然存在不足,相关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基础设施不完善,有必要采取以下升级策略。
(一)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遵循区域一体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地域特色原则,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不同景点的旅游资源优势,使其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当地政府要提高重视程度,对环鄱区旅游产业集群进行合理规划,注重发挥GIS的作用,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与合理规划。并协调各旅游景点的工作,避免重复建设,确保旅游资源的完整性。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旅客营造舒适的环境,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旅游观光与休闲娱乐结合。[6]此外还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和集群,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健全相关制度,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当地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健全相关制度措施,构建环鄱区旅游产业集群的组织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为产业集群和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营造宽松氛围。加快旅游产品市场化建设,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网络,构建便捷的旅游产品信息共享体系。并完善法律服务平台,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培养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7]从而推动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为广大旅客带来优质服务和旅游体验。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注重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在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优化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避免重复和低水平建设。要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开辟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彰显地方旅游特色,塑造旅游品牌,提高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关注度,使其更好满足广大旅客需要,提高旅客的满意度与认可度。
(四)完善投资融资体系,加大科技与文化产品投入
构建多样化投资和融资体系,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注重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并遵循“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多渠道投资和融资体系,倡导多方合作,多元经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并增加科技与文化产品投入,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水平,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含量,为广大旅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五)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建立生态预警体系
发挥现代教育的作用,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健全管理培训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活动,提高旅游专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也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输送优秀合格人才。加强区域环境保护,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完善的生态预警体系,及时掌握旅游景区实际情况,对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长期监测水样、土样、空气质量等,对有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时采取修复措施。从而有效保护湿地,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并加强周围环境监测,对生态污染问题及时修复,[8]有效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五、结束语
通过GIS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对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性区域进行合理划分,进而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彰显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形成竞争优势,使其更好满足广大旅客需要。今后在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必要采取完善措施,健全相关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从而推动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使其更好满足广大旅客需要,提高旅游产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