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文旅融合联动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宿州市为例
2019-12-19朱琼琳
朱琼琳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机构职能优化改革持续推进,“诗和远方携手同行”进入文旅融合发展新时代;文旅融合,已成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前的矛盾”暨文化旅游需求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底,淮海经济区正式纳入国家区域战略规划,文化旅游作为区域协同发展最易推进、最受欢迎的产业,亟待淮海经济区十地市积极推动。
宿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内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文化意蕴较为厚重、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当地党委政府率先启动“全面对接淮海经济区,促进协同发展”的谋划研究工作,对文化旅游产业也做了深入探索。
一、宿州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情况
宿州市现有国家4A级景区5家:宿州市博物馆、宿州新汴河景区、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灵璧现代农业博览园、灵璧奇石文化园;国家3A级景区11家。
世界文化遗产1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活态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大运河遗址(运河故道泗县段、灵璧花石纲遗址)、萧县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全市共建有6座博物馆,收藏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88件、三级文物771件。
世界果林资源1处:吉尼斯认证世界最大百万亩连片果园(砀山梨园)。国家级旅游品牌4处: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宿州市新汴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宿州市新汴河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处:萧县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暨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泗县皖东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暨江上青烈士殉难地;安徽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处。国家级示范区2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灵璧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砀山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可促进旅游丰富内涵、提升品质;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可推动文化传承和传播。宿州市坚持走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之路,立足于楚汉文化、运河文化、战争文化、红色文化、奇石文化、孝贤文化等独特优势,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联动发展。
二、淮海经济区内(宿州市)联动发展定位与环境分析
宿州市,位于安徽的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辖埇桥区、砀山、萧县、灵璧、泗县,面积9787平方公里,人口约650万人,物产丰富、景观荟萃;是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具有卓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具备打造省际区域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三小时旅游交通圈内,宿州市与徐州市、宿迁市(文中简称“三地市”代指)有较强的文旅联动发展潜力。
近年来,徐州市、宿迁市多次组织旅游企业,赴宿州宣传旅游市场促销奖励政策,宿州市亦积极配合落实重点旅行社代理徐州市、宿迁市各景区门票、输送客源。三地市均积极参加淮海经济区旅游业联动发展座谈、淮海经济区文化旅游联盟相关活动,共同推进跨区域旅游产品线路。徐州市,提出探索发送赴萧县皇藏峪的旅游直通车,通过重点旅行社设计“徐州→宿州→蚌埠/亳州”的二日游或三日游产品。宿迁市,提出拓展项王故里游览线路,覆盖灵璧县虞姬文化园,打造楚汉文化核心旅游产品。三地市,先后组织重点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开展互动踩线,策划“宿州/徐州”“宿州/宿迁”等两微新媒体“交换春天/交换秋天”互动采风活动。
总体来看,宿州市与徐州市、宿迁市均是以楚汉文化为核心、搭配生态景区、滨水景区等休闲旅游产品的目的地城市。宿州市,拥有的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是对徐州汉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效补充;灵璧虞姬文化园,是对项王故里(项羽传奇故事)的故事性延展(霸王别姬),具备较强的开发潜力。在淮海经济区内,三地市应率先探索实践文旅融合发展。
三、淮海经济区内文旅融合联动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共同开发客源市场、政府参与度不够。目前,有的地市出台了旅游市场促销奖励政策,有的地市暂未出台,客源互送工作多数由相关旅游协会、重点旅行社参与组织,政府层面参与度不够。
二是联合营销旅游品牌、互动宣传力度不够。目前,淮海经济区内也成立了报业联盟和电视台联盟,曾提出互换媒体渠道宣传旅游资源、组织互动推介活动的倡议,该项措施应加强推进,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品共享、市场共享。
三是联动打造旅游产品线路、企业积极性不强。由于目前旅游市场消费旺盛,多数企业聚焦于自身发展、产品盈利,有意愿承担跨区域产品开发责任的旅游企业相对较少,应由政府层面充分支持跨区域文化旅游精品和线路产品的开发,对承办企业给予适当奖补。持续推进文旅企业加强合作,鼓励创新研发文化旅游产品。
四是共同推出淮海经济区惠民政策、落实难度较大。通过“淮海经济区旅游景区一卡通”的形式,落实跨区域门票优惠政策,各景区积极性不够、对门票分成政策不理解,综合落实难度较大。凭身份证“一证行”居民优惠政策,更是令单一收入来源的景区顾虑重重,目前仅在部分节假日可以落实。
四、淮海经济区内(宿州市)文旅融合联动发展的探索
(一)挖掘优秀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者要主动适应游客对文化需求的变化与增长,提炼旅游目的地文化符号,通过活化的、特别的、多样的文化载体吸引游客。
对宿州市来说,并不缺少历史人文故事,但缺少活化展示故事的载体,缺少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意表达。“霸王别姬”的故事,如何借助虞姬文化园二期的主体化打造,充分彰显文化创意,真正将其从一个单独的文化景区,升级为内涵丰富的综合景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名言,如何将大泽乡涉故台遗址,开发打造为具有一定旅游经济价值的景区,切实改变当地乡村旅游现状。
(二)创作旅游演艺精品拓展文化产业
旅游演艺精品,即时文化创作产品,也是旅游消费产品,是依托景区点、文化资源,创新制作的体验性节目。要立足宿州市楚汉文化资源、特色非遗曲目,创作推出1-2个实景版旅游演艺节目,为游客提供“白天观景、晚上看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创制一批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涵育人心的优秀作品。
(三)在旅游视角下对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
文化遗产(物质、非物质)是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既是一种文化资源,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宿州市,文化遗产遗存较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如大运河、蔡洼、涉故台等文物古迹,泗州戏、四平调、唢呐等非遗项目,sa汤、羊肉、烧饼等传统美食以及传统村落、古镇古街等,这些资源点都能够为旅游业注入优质、丰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要在对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在旅游视角下发展红色旅游、遗产旅游、研学旅游,推动非遗融入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实现“楚风汉韵”与“运河古城”的融合,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1]。
(四)文旅融合共同提高公共基础服务水平
大众旅游时代下,自由行、自驾游井喷式增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已成为各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宿州市要学习江浙沪地区先进经验,倡导厕所、停车场对游客广泛开放;利用现有文化场馆、旅游设施,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赋予公共文化设施旅游新功能,即能服务当地居民,也能服务到宿游客。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参加文化惠民活动,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宿州的风土人情与地域文化。
(五)对接旅游市场奖补政策,设计多日游产品
各地市政府部门提供的产品补助政策,是旅游企业结合市场需求,设计多日游产品的重要依据。要重点联系徐州市、宿迁市,细化设计 徐州→宿州→宿迁、亳州或蚌埠 的跨区域三日游线路,将依托徐州市这一汉文化旅游核心,借助宿州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串联楚汉文化旅游资源,让游客在每个城市停留时间充分、游购娱消费充足。
(六)建设市级旅游集散中心,发送旅游直通车
建设市级旅游集散中心,是打通全域旅游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通过旅游集散中心,发班旅游直通车,可以更好地利用汽运车站聚集旅客的优势,将旅游车辆、旅客、旅行社、景区相结合,大力发展旅游客运,方便城市居民出行。要重点联系徐州市、宿迁市,探索互发“一日游旅游直通车”工作,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全面开展统筹合作,打磨精品路线,把宿州市旅游目的地概念面向淮海经济区宣传推广。
(七)积极参与淮海经济区文化旅游联盟相关工作
宿州市,要积极努力参与打造淮海经济区文化旅游品牌,建议开展以下合作:一是共同开发客源市场。联合营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品共享、市场共享;二是共同打造旅游产品体系。联合培育区域文化旅游精品和线路产品,合作开发旅游项目。推进文旅企业、科研院校创意合作,创新研发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共同推动文化旅游交流提升。定期开展区域性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加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化创意合作;四是共同建立区域旅游市场监管互动机制。建立联盟旅游安全信息通报机制,相互协助处置旅游突发事件、旅游纠纷。以更多的作为,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推进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客源互送、品牌共建、产品互推、人才互流,形成一盘棋的大格局,让淮海经济各城市的文旅风景交相辉映、共耀芳华。
(八)创新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相关工作
宿州市,要充分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文化是灵魂、运河文化是载体,要以文化为纽带,充分体现文化在大运河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基于世界遗产的认同,突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普遍价值;要有统分结合的顶层设计,充分体现宿州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融合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出台本地区的相关政策和各项保障措施,以“保护为先,合理利用”为前提,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二是促进大运河文化资源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引导和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信息、物流、贸易等相关产业紧密结合,拓展运河文化带相关产业发展综合效果。三是逐步实现运河遗存沿线的公共文化服务整体跃升,紧密结合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率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四是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各有关县区要根据自身历史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整体谋划、综合评估、科学布局,做到点线面兼顾,形成运河文化带相关产业健康向上、蓬勃发展发展的良好态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借以吸引游客的最根本因素,也是确保旅游项目开发成的基础条件”。加强淮海经济区城市之间、景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学习,是宿州市打造省际交汇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对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学习借鉴旅游业发展规划经营及项目打造经验,才能切实提高景区的建设、管理、运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