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探讨
2019-12-19刘红
刘红
(重庆市璧山区福禄镇人民政府,重庆 400700)
前言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良好发展,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进行引导,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某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预算编制不合理,固定资产方面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监督机制失效等。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能够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使用,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良好的发展。本文针对如何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和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水平进行了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控制是通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梳理相关经济活动业务流程,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人员认真遵照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是对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建立规章制度,并通过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其经济活动进行防范和管控。通过加强单位预算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完善内部控制内外部监督制度等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让它落到实处,才能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舞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而是相关领导、各部门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共同遵守,涉及经济业务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复杂又全面的系统工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后,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都纷纷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聘请第三方机构梳理本单位业务活动流程制定了详细的《内部控制规范手册》, 但仅仅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将对各单位是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行检查,相关的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忽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和考核,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让它流于形式,也很难让其发挥效果,难保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性。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
预算业务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预算管理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预计全年财务收支的具体分析,是全员参与编制的过程。从目前的预算编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编制预算时各职能部门未充分考虑单位的长远发展规划、重点工作任务情况下,简单按照上年度指标增长一定幅度预估财务预算并报送财务部门,由单位会计汇总编制,报分管领导审核了事,预算编制缺乏长远性、全面性。其次,对预算执行情况未进行跟踪、监控、定期汇总分析,使其并不能真正地按照区财政局下达预算数去执行,存在随意调整预算金额、超预算开支的情况。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资产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减少资产的流失。政府集中采购平台的使用以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规范国有资产的采购环节,但是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内部控制,导致部分单位存在重视采购轻管理的现象,比如:未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明细台账,未落实具体责任人,未定期组织人员盘点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固定资产不及时,出现长期挂账的现象等,导致国有资产的账实不符及资产的流失。
(四)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实施能否取得好的成效,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都是人的因素。2019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于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一项新的挑战,从行政事业单位制度转变成政府会计制度,不仅需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具备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学习的技能,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基层单位财务人员老龄化、缺少年轻、专业性的人才、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等混岗,甚至有个别单位出现不具备相关专业胜任能力的人从事财务核算工作,未经培训、无证上岗,因人员不足出现一人多岗、责任交叉等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的现象,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五)内部控制监督不健全
内部控制监督,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并未成立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也缺乏从事内部监督和管理的专业工作人员。即使有少数单位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其内部审计机构业隶属于财务部门,或者由单位财务人员兼职组成,使其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
(一)强化领导内控意识,夯实内部控制制度执行
只有不断强化领导内控意识,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作为常态化任务来抓,将单位负责人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全员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来并建立相应的内控考核制度,才能让相关内控制度不流于形式,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落到实处,是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预算编制过程管理,深化预算执行考核
只有加强预算全面管理,深化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才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算编制,由财务部门汇总各相关科室根据单位工作重点、部门计划提交的预算建议数,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原则,进行综合平衡,形成年度预算草案,报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审定后,再报送区财政局审核。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财务部门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跟踪、监控、定期汇总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向单位负责人汇报工作,加强对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对于任何无预算、超预算开支行为不予报销,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全方位资产管理,提高财产使用效率
只有加强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全方位的动态管理,才能提高财产使用效率,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在重视采购管理过程中,同时加强资产归口管理并落实相应的责任人,比如:固定资产卡片实行动态管理,一物一卡,即每一个资产都应建立独立的档案卡片将其固定到具体办公室、使用人和管理人员,落实具体责任人;如果人员调整,应及时变更卡片档案信息;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盘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防止固定资产流失;对于报废和盘盈、盘亏的实物资产,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报送相关部门审核批准以后,才能进行相应处理,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处理。
(四)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只有加强专业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基础。 首先,在财务人员选择上除了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以外,还是应该具备相应的资格和专业胜任能力,对于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加强上岗前的专业培训、轮换、评价等机制;其次,对于不相容的岗位,需要分开设置,比如核算和稽核岗位。最后,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要求不断加强财务人员自我学习的能力,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
(五)加强内外部监督,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只有加强内外部监督,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作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来自内部监督,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汇报,使其保持相应的独立性,配备综合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内部审计人员,来不断提升内部审计能力和水平。其次,来自外部监督,上级部门聘请第三方机构对下级单位内控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本单位也可以自己聘请第三方组织对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独立的外部审计。
四、结束语
总之,只有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不断强化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和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加强对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的内外部评价,同时接受上级部门、人大、社会各界的监督,才能真正地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防范和减少贪污、舞弊和腐败现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提高行政机关的公信力、执行力,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