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惠金融市场供给失衡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9-12-19侯国镇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7期
关键词:金融市场普惠金融机构

侯国镇

(身份证号,12010419841119****)

一、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市场需求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引入银行小额信贷扶贫模式,为我国普惠金融市场奠定了基础。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发展普惠金融市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策略。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农村市场的发展等现象,致使我国普惠金融虽在不断的发展,但仍然未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

(一)区域金融发展失衡

我国辽阔的疆域决定了,集中资源发展部分区域经济,实现“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是长久以来存在的必然现象,也因此导致我国内陆区域相较于东部呈现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导致区域金融发展的失衡,相较于东部地区丰富的信贷产品,我国中、西部地区信贷产品类型与数量偏低,对普惠金融的需求巨大。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体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金融市场缺乏市场导向,缺乏活力与竞争力,且大型企业较少,融资能力弱导致大量资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西部的资金短缺。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现为1660万,中、西部地区占总贫困人口91.1%,中部仅占8.9%,贫困人口地域分布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和企业并未获得相对公平的金融服务权利,因此我国发展普惠金融市场对改善区域经济失衡现况十分必要。

(二)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唯经济效益、打造地标性企业的地方经济“竞赛”中,地方政府通过引导使银行信贷资源唯“大”论,银行资金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在金融资源不均衡的配置下,大企业拥有过剩的金融资源,中小型企业因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监管机制等的不成熟导致融资困难,缺乏相应的发展资金,从而形成金融市场对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的挤出效应。自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以来,各银行为规避风险信贷资源向大企业倾斜。然而中小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税收、就业岗位供给、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是主要提供者,但由于银行存在的信贷偏见,使中小型企业无法获得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金融资源,致使对普惠金融拥有极大的需求。

(三)城乡二元金融结构

二元金融结构是指一国经济中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状态。现代化金融机构往往是指拥有雄厚资金、先进技术设施、优良管理模式等现代化银行与金融机构,在我国普遍分布在大、中型城市。就金融机构数量、资本规模、市场结构而言,城市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形成了覆盖面广、深层次、多维度的金融市场。农村则基本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虽然有着相应的制度规范,但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数量有限,在当下的商品市场中对农村经济推动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存在大量的地下金融机构。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18》中相应数据显示,城镇金融资本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村金融资本,农村贷款比高于农村存款比,都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缺失将农村人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生产的有效手段,导致农村资本的城镇化转移。

二、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市场供给

2017年5月中国银监会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各银行聚焦中小型企业、“三农”、创新创业人员等群体,建构和谐秩序的金融供给市场,是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机构难“落地”

2018年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显示,无论是立足全球还是放眼亚洲,我国都是拥有数量极为庞大的小微企业国家,同时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占全球小微企业总需求的49%,达4.4万亿美元,较于我国小微企业获得的0.03万亿美元实际情况,存在着巨大的缺口。造成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二元金融结构导致金融资本的严重失衡,使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信贷资本的天然弱势,使其缺乏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普惠金融机构也难以深入社会基层。

(二)完善基础设施

普惠金融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服务行为,其发展程度与基础实施地完善程度成正比,城乡之间金融市场发展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两者之间基础实施地完善程度。因此为改善我国普惠金融市场的失衡现状,需通过改善基础实施优化普惠市场环境,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如普惠金融的数字化服务,打破了传统信贷的时空局限,降低市场成本的同时扩大了市场群体,使缺乏信贷机构的地域群众也能享受相应服务。

(三)“线上”运营

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技术的成熟、移动接收端的发展等时代因素使普惠金融的经营方式进行时代性转向,传统的线下服务模式通过便捷的网络手段逐渐迁徙到“线上”,客户市场呈网状式扩张,服务的客户贴近性也逐渐加强。对于普惠金融实施机构而言,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贴近时代的发展脉络,满足群众的信贷需求,实现金融市场向“供给侧”的转变,持续保持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的态势,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

促进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深化金融市场的结构性改革,凸显“供给侧”的优势,构建广阔的普惠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引导功能、保障市场导向的主体地位、形成长效的普惠金融机制,从多方面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量与水平。

(一)政府的引导功能

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进程中,政府不仅要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监管机制,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安全的环节,确保金融机构合法的生存权利,同时要制定激励性的普惠金融政策福利,通过引入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供给者,激发普惠金融市场的活力,促进市场竞争。市场的发展源于创新,在形成稳定的金融市场空间后,政府应鼓励与引导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等涉猎较浅领域的服务产品创造,引导其通过科创板、新三板、银行信贷等方式融资,盘活大量的金融库存资本。构建多维度、覆盖广的普惠金融市场,鼓励创新创业企业融资,在融资规模、方式、审批规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便利,确保其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贫困人口需创立持续性的金融产品。为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普惠功能,政府应加大财政刺激等政策实施效应,激励普惠金融机构为“三农”及贫困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以差异化的方式对待涉农、涉贫、涉微等准入门槛,深化普惠力度。

(二)坚持市场导向性发展

普惠金融虽获得政府相应补助式支持但其在本质上并不是政府补助,而是为构建金融机构与需求主体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的一系列优惠措施,因此在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中需坚持市场的导向性,政府相关政策辅导的市场原则。普惠金融原则上的商业行为,要保障其持续发展的态势不单要在政策上给予持续的支持,更应构建良好的市场化运营环境,以实现其商业属性。普惠金融在市场的导向性下才能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服务,在确保其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持续为“三农”、贫困人口、小微企业等群体提供金融服务。非市场化的金融机构一旦离开政府的支持措施,普惠金融业务便无法开展,只有进行市场化的逐利,将盈利与金融业务相关联才能持续扩大市场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在多领域为更多的群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三)构建长效普惠金融机制

金融产品是构建长效金融机制的重要手段,发展普惠金融应鼓励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与革新,拓展服务的纵深程度。加强普惠金融机构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的服务网络建设,在普及POS机等金融交易下完善金融市场环境,从而提高普惠金融产品在群众中的贴近性。持续提升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在网站、支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推广金融服务,打造高质量的服务,吸引客户,打造金融品牌。同时线上普惠体系的构建极大的整合资源,拓展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局限。加强对绿色、创新产业的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信贷供给与支持,优惠金融机构的资本体系,形成多元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体制。

猜你喜欢

金融市场普惠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让金融市场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