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的探讨

2019-12-19李清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5期
关键词:资产事业单位单位

李清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21)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对于全额拨付事业单位来说,由于其公益性质较强,单位管理者对财务、内控等方面关注较少,未能有力地推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目前,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一些事业单位尤其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因此经济实力较弱,资金压力相对较大,但单位管理者成本控制意识不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物资采购及费用支出管理混乱,缺乏系统、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对单位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第二,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事业单位当前的风险管理主要依靠单位管理者主观的经验判断,风险识别与评价不科学,风险预警能力不强。第三,内部控制活动开展不规范,如在预算管理方面,单位的预算编制计划与实际脱节,未能严格按照标准及规定额度执行预算;岗位设置不合理、预算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支出违规;预算管理能力不强,不能有效控制各种费用支出;预算调整随意,缺乏对决算分析工作的重视等。在资产管理方面,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使用效率低下,一些采购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开展采购活动,采购审批不严格、验收不规范,风险隐患较大。第四,缺乏有效的内控监管机制,审计职能弱化,审计工作兼职串岗现象严重,且由于会受到上级主管或同级其他部门的干扰,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保障,限制了审计监管作用的发挥,而且缺乏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监管也相对乏力。第五,缺乏畅通的内控信息交流渠道,由于许多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信息化资金投入较少,单位内控信息化程度不高,现有的财务及业务管理系统内控功能不完善,而且单位内部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地数据对接,严重制约了单位内控效率和内控水平的提升。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一)改善内控环境

单位领导要强化自身的内控认识,学习和掌握内控相关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方法,结合单位的业务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内控,积极推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组织专家结合单位的业务经营实际对单位现有的内控制度体系进行改进和修订,编制《单位内控制度手册》,在单位内部加大对职工的内控宣传教育,以提升单位整体的内控认知水平。成立专门的内控部门,以加强对日常业务流程的管控,组织和统筹协调各项内控活动。建立关键内控岗位责任制度,设置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等在内的关键内控岗位,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进行岗位设计,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分工,进一步完善单位的内控组织结构体系。

(二)有效防范风险

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2],提高单位的风险预警与应对能力。首先,需要从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来找出关键风险点,单位层面的风险包括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等。业务层面的风险反映在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各个业务开展的具体流程中。单位层面的风险主要是依靠内控环境的改善来化解,而业务层面的风险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业务环节的特点分析风险相关的影响因素,设置关键风险指标,量化指标内容,从而更科学地进行风险地识别和指标评价。

(三)规范内控活动

事业单位的内控活动主要是围绕其经济业务展开,包括预算业务、支出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合同业务等。以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为例进行展开说明。

预算业务控制关键在于对预算的编审、执行、反馈等环节加强分析控制[3]。在编制预算时,严格按照“两上两下”基本原则,深入了解单位的各部门预算特点,调研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科学分析和预测单位的业务经营预算,制定相应的预算总体目标,分解和细化各个预算指标,要求各部门要制定详细的预算执行计划,定期分析预算执行偏差,及时进行纠偏,促进预算目标达成。对于重大预算项目要进行立项审批,综合考量其可行性和资金金额等因素,确保预算管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可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来进一步优化单位的资源配置,扩大预算预算管控的范围和力度,全面统筹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

资产业务控制要求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资产的购置、使用、流转以及处置等各个环节管理制度体系,细化制度条例,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及各岗位内控责任。建立管理台账,记录各种往来收支,加强项目核查,防止坏账、呆账。定期进行资产核查,确保资产账实相符,另外针对一些资产类型相对特殊的单位如疾病防控中心,还需对其库存的药品、药剂等资产的保质期进行检查,防止造成资产的无效流失或浪费。对一些大型的贵重的医疗器材或设备要定期地进行维护和保养,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单位的资产使用效率。事业单位可将资产管理同预算管理相结合,通过预算管理优化资产配置,通过资产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管理作用,强化单位的内部控制约束。

(四)加强内控监管

为了保障审计监管的独立性,单位要在其最高层领导机构下设专门的审计部门,减少其他部门对单位审计工作的干扰。在开展审计监管活动时,需着重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审计人员要对会计人员的成本核算资料、核算结果、财务收支以及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审计,确保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积极落实预算执行监控与专项经费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预算执行及经费支出异常情况,深入分析偏差产生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维护审计监管的权威性。第二,严格将单位各处室的与经济合同相关的预算、招投标文件等送交审计处审核,审计处及时出具审计意见,单位领导根据意见来签订经济合同,通过这种做法将审计关口前移,加强风险事前控制。第三,针对不在政府采购目录内或者限额标准以下的采购项目,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专门的项目采购管理办法,确保全部的采购行为都受管控,确保单位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第四,创新绩效考评体系,增强审计监管效果评价,将内控相关的指标内容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内,利用BSC、KPI等方法对单位员工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以提升其内控意识和内控水平。

(五)畅通内控交流

为了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质量,事业单位要加快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进程,借助OA等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将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内控关键流程及其措施嵌入到系统中,尽量减少人为的内控操作,避免内控信息失真或人员操作失误。同时要强化局域网建设,实现单位内部各信息化管理系统如业务操作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的数据对接,促进单位内控信息共享,畅通单位内控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实时更新系统数据,形成动态、全程的数据监管机制,确保内控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

三、结束语

总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能实现经济及社会效益目标,因此各单位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逐步改进和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促进单位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资产事业单位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协办单位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