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2019-12-19张秋兰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行政

张秋兰

(莆田市城厢区工业办公室,福建 莆田 351100)

一、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以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设定的绩效目标作为衡量标准,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性进行客观评价。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设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流程。通过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能够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的资金使用情况,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存在超支行为、是否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是否与其他资金用途进行区别核算等,有效规范资金的使用行为;2)有利于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以预期投入金额和产出效果作为专项资金绩效的评价指标,并以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使用策略的调整依据,优化资金配置方案,尽量避免资金浪费行为,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发展态势更加优良的项目中;3)有利于加强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将绩效评价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从项目经济性、可行性以及效率性出发,在事前对项目具体实施所需要的资金进行预测,在事中对资金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事后对项目整体的运行情况进行反馈,强化资金控制,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1]。

二、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评价重视程度不足

从目前地现状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是基于政策要求而被动开展的,但对绩效管理的作用了解不深入,往往以达到上级部门规定的绩效目标作为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在“重预算轻管理”的理念影响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更注重专项资金的争取,但对资金实际的使用价值以及取得的预期效果缺乏全面考虑,造成了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二)专项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化的特征,专项资金一般由多个职能部门进行分别管理,财务分散管理模式难免引发资金沉淀现象,也影响资金使用的效益;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缺乏统一性的标准,单位组织往往只针对资金的拨付条件进行审核,但没有联系到不同项目对资金的实际使用需求,也没有针对资金使用建立后续的考评和追踪管理机制,这使得资金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监管盲点,从而引发了专项资金续存期过长、多投管理、多渠道申报等问题;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在针对专项资金编制预算计划时,预算编制范围比较广泛,也未对专项资金涉及项目内容进行细化,单位内存在着专项资金占用、随意变更预算等现象,影响了资金管理成效;最后,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来源渠道不统一,例如: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等,在专项资金核算与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现行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无法满足全方位管理的需求[2]。此外,相关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过多地关注财务信息的稽核,对项目实际运行结果没有进行充分审计,也无法对绩效目标以及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客观评价。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科学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针对专项资金开展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缺乏较为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统一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首先,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仅仅是对专项资金的到账情况、支付情况以及账户余额进行监管,但对于资金实际使用途径以及产生的预期效益并不重视,也没有针对一定时期内项目的资金投入与产出效果进行对比;其次,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但一些单位组织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往往更偏重于共性指标考核,造成绩效考核缺乏针对性;最后,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标准不够客观,无法适应于多元化的项目,导致绩效评价结果不具备可参考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优化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相关建议

(一)提升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人员出发,在单位内宣传资金绩效评价的相关政策要求及实践应用的必要性,并积极组织相关部门,针对业务和财务管理工作形成绩效评价工作小组,依据相关政策规定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全面考核。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要保证评价小组的独立性,明确绩效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及流程,保证资金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机制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指派财务负责人员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在其他业务部门的配合下参与研究项目的可行性,针对资金使用制定严格的执行标准,依据资金审批流程批复项目日常支出;同时,项目资金的实际落实情况需要依据具体的执行方案展开,而财务部门作为专项资金的职能管理部门,应当依据项目的性质差异对专项资金进行分类管理,不仅要参与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工作,还要参与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督促项目进展、全面把控资金支出环节,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其次,行政事业单位既要严格资金审批流程,也要提升专项资金申报审批效率,从项目执行人员入手,提升相关人员的数据收集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简化审批报告的审核流程,并建立滚动的专项资金项目库,避免资金沉淀或资金短缺等问题;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还要针对专项资金管理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以财务部门作为核心,以项目经费、人员经费等作为预算草案,并由财务部门主导基层调研工作,了解项目对专项资金的实际需求,妥善配置资金使用途径[3]。

(三)合理设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能够克服短视行为,在非营利组织中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方面不仅要关注资金的运营成果,还要对自己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时可以纳入BSC评价法,将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指标划分为管控能力维度和利益相关者维度。其中,管控能力维度主要是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效果,在定性与定量指标的结合下,将具体的评价指标设置为预算支出效率、预算完成情况、成本控制效果、项目消耗时间等;利益相关者维度主要是保障上级部门、单位雇员以及社会民众的利益,在这一维度下所设置的指标内容包括项目资金使用率、项目质量合格率、项目达标率、项目成果贡献率、节能减排率、项目社会影响率等。

(四)发挥评价控制与反馈职能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绩效评价反馈机制,即针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形成有效的报告体系,了解各项反映指标之间的偏差或协同关系,及时总结评价经验,填补体系缺陷,不断提升专项资金评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与相关岗位员工的个人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对专项资金支出随意或无预算支出的部门进行严惩,追究责任到个人,以保证专项资金管控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加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有利于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行为、提升专项资金的支出效益。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资金绩效管理工作,不仅要健全专项资金管理机制,还要构建完善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考核体系,发挥评价反馈与考核等职能,有效控制专项资金的流向,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

猜你喜欢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行政
行政学人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新路子
涉农专项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浅析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