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博弈论
2019-12-19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行为是没有正确答案的,那就是电影的观后感。它不受任何准则的束缚,完全忠实于观影者的内心。若问如何评价梁家辉版本的《深夜食堂》?一千个观影者能看出一千个小林薰,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孤立的,它们可以作为一种诠释而存在,却绝不是万人认可的官方盖章评价一致。争得面红耳赤,倒不如去研究生活,虽然众口难调,但真正的悲欢离合才是养料……
里弄夜暖,食堂生烟
□原文若
2009年,根据漫画家安倍夜郎同名漫画改编的日剧《深夜食堂》被搬上荧屏,选择23:00后夜深人静的午夜场播出。或许是名字里带有“夜”字,让这位漫画家对于夜晚的感受力非比寻常,一间只在凌晨营业的小酒馆、一位深夜里才上班的古怪老板、一群十二点后无法睡去的食客,演绎了无数或温暖、或残酷的市井故事,每每触动人的内心和泪腺。一经播出就风靡亚洲,成为烟熏火燎中闪烁温暖光亮的“夜明珠”。
梁家辉导演的中国版《深夜食堂》,在本土化中,充分考虑了演员和角色的贴合,让观众不仅能看到演员的精湛演技,一个个人物的真情流露,让上海复兴中路100号这片居民区发生的故事更加真实。作为最早来到内地拍戏的香港演员,改革开放之初的梁家辉就学会了去买黑市鱼,吃饺子要带肉票,清晨看驴车拉着大白菜进城。电影里,他总是穿着上世纪流行的蓝色工装,白天去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买菜,那位用醉酒“骗”儿子来吃他最喜欢吃的菜,自学交响乐假装儿子“骗”来单亲妈妈做儿媳的老板娘,是金像奖、金马奖最佳女配角金燕玲;走出食堂,抬起头是上海寻常巷弄里的晾衣杆,低下头是是寻常可见的野狗,那个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的保安,是被高群书导演称作“抬头农民,低头杀手”的张立。晚上,小小食肆里,左边坐着身着精致西服套装、戴着圆框眼镜,和老板娘谈“忘年恋”的“老科勒”——“幽默祖师”冯淬帆,右边梳着黑色长发,戴着墨镜喝的不省人事的失意音乐人,是曾经在歌厅唱歌被家人捉回家的邓超。当然《深夜食堂》的用心和惊喜还不止这些,再比如用健身教练的角色将彭于晏在《破风》《翻滚吧!阿信》《听说》里的形象巧妙融合在一起,为身材苦恼的胖女孩小美,是出生时起就离不开“体重”二字的“肥姐”女儿郑欣宜,而苦苦等候女友归来的的哥魏晨,和缺少男子气概的梁靖康,在《一起来看流星雨》和新版《流星花园》里都扮演的“西门”。
而作为故事发生地的食堂,一道道平凡的记忆中的美食,也让观众记忆深刻。清新剔透的龙井虾仁,融合了千丝万缕糖丝虾和糖画的创意糖藕,上海的代表菜小馄饨,隐喻着小镇青年在大城市辛苦拼搏不得不尝的苦瓜蛋饼……其实近代中国的深夜食堂,让脚夫、更夫们歇歇脚、驱驱寒的也不是大排档、烧烤摊,就是小酒馆、路边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没有精神大声喧哗、肆意江湖,一杯酒,一碗面,静静地吃。他们需要这顿夜宵撑开明早疲惫的双眼,面对生活的艰辛,就像《深夜食堂》里的现代都市人一样。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记忆中夜宵店也不同。梁家辉的《深夜食堂》用心烹调了一道“中式小点”,为的是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受到触动后重新思考人际关系,做出更加正确的人生选择。我想这就是《深夜食堂》原著“治愈”的真正核心。
有食欲,无食愈
□高歌
今年正好是日剧《深夜食堂》开播的第十年。
在这十年里,“美食”“深夜”这两个让人卸下防备的东西,被这部剧团进了人间气味里。借着影像传播到了很多国家的荧屏,也安抚了很多人的内心。数不清的观众在这四方空间里落泪,在小林薰的那一句欢迎光临里伸起懒腰。大概因为美食那种突破语言的共通性,很多国家都试过对它进行本土化复刻。
梁家辉导演的电影《深夜食堂》比剧版做了更多的本土化尝试。
故事搬到了上海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里,也延续了原版的内核:店主大叔会为每一个到访的食客做一份只属于他/她的食物,食物里便是那个食客专属的故事。
相对完整的情节段落主要有四段:杨佑宁饰演的拳击手开源和刘涛饰演的护士明月为一组,郑欣宜饰演的调香师小美与陈建州饰演的学长泰哥为一组,焦俊艳饰演的歌手小雪与邓超饰演的音乐人阿信为一组,张艺上饰演的直播博主思思与魏晨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唐宋为一组。此外,电影还找来金世佳、金燕玲、梁靖康、彭于晏、张一白、蒋雯丽等明星客串——这可是一部从播放“龙标”算起,到片尾字幕出完也只有103分钟的电影。塞下如此多颗“星星”,每段情节的完成度可想而知。
且不说这主题跨度之大、剧情跳脱之突兀。光是他们那些故事与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之间相隔的遥远距离,就使得观众难以感同身受。片子的剪辑也很混乱,各种闪回,整个电影的完整性,完全是靠梁家辉的口述拼接,而“深夜食堂”和人物的联系很弱,剧情的走向基本上靠着梁家辉那一个个道理在推着走,人形同道具。
食物不再是慰藉或纽带,而是成了灵丹妙药。电影只是简单地把深夜食堂当成了一个场所,人们在这里相遇并发生故事,但忽略了场所的特殊性。食物把朴实的情感注入生活底色,情绪在这里得到温暖妥帖的安放。但在《深夜食堂》里,看不到这点。
然而,以上所说的,并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
电影的根本问题在于:“深夜食堂”这一概念在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里,是立不住的,中国不可能复制《深夜食堂》。
有人调侃,要不把中国人的深夜食堂改为大排档,喝着啤酒撸着串或许更接地气,这何止是句玩笑,暴露出的更是一种文娱作品偏向于文化精髓的思考。跨国界的交流将和食、居酒屋等日本文化概念传入中国,日版《深夜食堂》为文化裹上人情的外衣并且用相当本土化的形式表现。
对我们而言,虽有好的故事舶来,但国家文化沉淀不一,社会背景不同带来骨子里的文化差异是很难被抓住神髓的,努力从外在极致还原日本本土气息,只会放大与文化氛围的格格不入。那么,找到真正国内本土化共鸣就会是打开局面的痛点。
在我看来,如果是真心想拍中国人的“深夜食堂”,根本就不用去买日本的版权,他们的那套不适合我们,我们自己的其实更生动。在中国,同时能集齐三教九流的地儿只有路边摊,哪个城市都有那么个神奇的烧烤摊,有大哥有白领有学生有社会小青年有政府机关,谁不比谁高谁也不比谁低,坐着小马扎喝酒吃串,安安心心等老板把串烤好送上来,这里头的故事比电影有意思得多。
片中一个个都是在用力“演”老百姓的明星,他们根本不懂,在深夜绝大部分人的喜怒哀乐都没人关心,又或者关心的方式就是别说话一起撸,而不是日式软绵绵的形式。所以,如果拍我们自己一定不能矫情,要酣畅淋漓,要又哭又笑又饿,现实已经如此生硬,我们只是不想服软,在嘈杂的街道,有重口的烧烤,醇香的啤酒,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
相比起来我更喜欢《炉火江湖》里对烧烤的描述,烧烤是人类最初始的烹饪方式,这种代代相传跨越千年,仍然活跃在每个烧烤摊主的那把辣椒和孜然之中,将食客的味蕾化作记录的载体,尽情挑逗。每当日落而息之时,不管山野乡村还是繁华都市,自家门口的烧烤店都会燃起通明的炉火,亮出自家十八般武艺,用来招揽着那些早已熟悉的陌生食客。几串烤肉,一杯美酒,江湖里的事情揉碎在唇齿之间,滚烫结实的肉筋里,觥筹间聊出新鲜出炉的市井人生。冗长的夜晚,烟熏火燎中那一双明亮的眼睛,望着眼前炭火的信徒们,默念一句烧烤之前众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