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幻想:月球漫步者
2019-09-16李北山
□李北山
▲电影《2001:太空漫游》剧照。
一
1968年圣诞前夜,“阿波罗8号”飞船行驶在绕月轨道上,经历着人类首次绕月航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如此接近月球,事实上,“阿波罗8号”的任务就是寻找理想的人类登月地点。宇航员比尔·安德斯在飞船上拍摄了一张地球的照片——地出,这个出人意料的词汇被创造。其解释为“站在月球观看地球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这预示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正在突破某种局限。
七个月后,1969年7月20日16时18分,“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出登月舱,站在月球上说了那句非常著名的话:“对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一大步。”从此,人类与这个遥远世界的关系永远地改变了,人类与自我世界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
“阿波罗11号”宇航员留在月球尘埃上的脚印成为人类科学精神的伟大象征。1996年,电影《独立日》开场,这个著名的脚印被巨大的外星母舰掠过时引发的震动抹去。20年后,外星人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的母舰更加庞大,船身直接刮蹭了月球弧顶。此时,人类用外星飞船的残骸发展了科技,在月球上建立了地球防御外太空袭击的基地,月球被改造为地球的前哨站。(2016《独立日2》)
月球,它那么远,又那么近,在人类迈向宇宙的进程中,月球是无可争议的前哨站。它曾经是最能激发人类情感和想象的天体,但在科学的疆域,它更是激发人类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前哨站。
早在1609年,伽利略就拿起望远镜看向浩渺的星空。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求证数学的美与单纯,没想到一个崭新的宇宙呈现在他的眼前。他成为第一个清楚地看到银河、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土星及金星的人。更重要的是他看到月亮表面的阴影。1610年3月12日,他写成了《星际信使》(TheStarryMessenger)并出版,随即引起轰动:500册书被抢购一空。整个欧洲都在谈论伽利略、望远镜、4颗新“行星”(其实是木星最大的四颗卫星)和月球山脉。人们将他与哥伦布和阿美利哥相提并论。
1959年1月,前苏联发射了第一个太空探测器——“月神1号(LunaI)”。Luna是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月神1号”最终抵达距离月球表面5000英里。同年,“月神2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发生碰撞。“月神3号”探测器则首次拍摄到月球暗面的照片——2011年上映的《变形金刚3》即为“月之暗面”(《TransformersIII:DarkoftheMoon》)。导演迈克尔贝把故事背景设定在月之暗面,在电影开篇就把人类登月和汽车人联系在一起。在赛博坦星球内战的后期,霸天虎的实力明显强于汽车人,无奈的汽车人只好将最后的希望寄望于自己的第三代领袖御天敌所研发的空间桥技术,通过能量柱传送难民,御天敌带着能量柱乘方舟号飞船逃往太空,被霸天虎击中,坠落在月球暗面,登月的宇航员发现了坠毁的方舟飞船……
1966年“月神9号”首次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表面。这是前苏联探测器首次着陆月球表面。很大程度上,冷战造就了当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航天大国。正是当年苏联人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领先优势,激发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潜力。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议“十年之内”实现人类首次登陆月球。“阿波罗11号”任务的圆满完成让美国人实现了弯道超车。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他的搭档奥尔德林是第二个踏上月球的人。事实上,著名的月尘脚印就是奥尔德林的脚印。他们在月球上度过21个小时后返回地球,阿姆斯特朗成为当之无愧的英雄。
10年后,美国航天局召开“纪念登月成功十周年”庆祝活动。阿姆斯特朗依然是各大媒体的宠儿。《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看到了坐在角落里的奥尔德林,就问他:“作为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搭档,你能谈谈第二名的感受么?”面对这个扎心的问题,奥尔德林微微一笑,说:“是的,阿姆斯特朗是踏上月球第一人。可我们返回时,是我先出的太空舱,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第一人。”第二名奥尔德林在以后的岁月中战胜了酗酒和抑郁,成为了著名的科普作家。
1967年12月的“阿波罗8号”实现了首次绕月飞行,为之后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奠定了基础。当乘坐着“阿波罗11号”的阿姆斯特朗成功登陆月球的时候,曾经是“阿波罗8号”宇航员的吉姆·洛威尔通过电视目睹了这历史性的一刻。他热切希望在有生之年也实现登陆月球的梦想。这个时刻很快来临,就在3个月后,吉姆被任命为阿波罗13号的指挥官,他将同伙伴佛瑞·德汉斯、杰克·史威吉特再次升空前往月球。他们满怀着希望,却没想到有无限的磨难正等在前方……“阿波罗13号”是“阿波罗计划”的第三次载人登月任务。发射后两天,服务舱的氧气罐爆炸,严重损坏了航天器,使其大量损失氧气和电力;三位宇航员使用航天器的登月舱作为太空中的救生艇,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各种艰险后,成功地返回了地球。这次失败的任务被拍成了电影《阿波罗13号》,汤姆·汉克斯饰演吉姆·洛威尔。与《独立日》《变形金刚》等商业电影相比,这部电影是一部真正的经典之作。从“休斯顿,我们有麻烦了”到“阿波罗13号最后一次通话完毕”中,我们能够从他们的镇定中感受到人性的坚强和崇高。正如吉姆·洛威尔回忆所说:“我们终于活了下来,但是很悬。我们的任务失败了,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次辉煌的失败。”
▲1902年,科幻片《登月记》剧照,该片由法国人乔治·梅里爱导演。
1969年7月的“阿波罗11号”到1972年12月的“阿波罗17号”,先后有12名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飞船登上月球。之后,美国停止了阿波罗计划,人类再没有登上过月球。
二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幻想由来已久。
早在“阿波罗计划”之前100年,儒尔·凡尔纳就已经设想登上月球。1865年,他的《从地球到月球》出版,连同其后的《环游月球》,这两部小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后,和平的钟声替代了大炮声。一群整日以发明大炮为人生乐趣的发明家不得不带着满身伤痕从战场上回到了巴尔的摩的大炮俱乐部。巴比康,他们的主席,一个沉着、冷静的大炮发明家想出了一个能继续发挥他们制造天赋的好方法,一个轰动全球、无愧于19世纪的伟大试验,那就是向月球“宣战”,通过向月球人开炮来达到美国人征服月球并把月球纳入合众国疆域的目的。终于,在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攻克了一道道科学难关之后,哥伦比亚大炮一声怒吼,一枚重达两万磅的“炮弹车厢”载着巴比康、米歇尔和尼切尔,以一万两千码的初速飞向月球。原来由于受到一颗流星的影响,炮弹的飞行轨道发生了些许偏差,最终没能成功登月,而是像其他小星体一样,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并一直绕行下去。炮弹上的三位乘客难道就这样在太空中无休止地运行,直到世界末日为止?在完成了一次环月旅行之后,三位游客试图利用火箭再度登月,但最终遗憾地掉回了地球。
▲1969年,美国休斯敦太空中心,阿波罗11号宇航员(从左到右):巴兹·奥尔德林,尼尔·阿姆斯特朗和迈克尔·柯林斯。
《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作为经典的科幻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有着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发着人类探险的热情。
早期关于月球的科幻作品中,还有科幻宗师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901年发表的《最早登上月球的人》(TheFirst MenintheMoon)。
威尔斯在小说中幻想了“月球人”的存在。今天我们知道,这样的幻想只是有趣。但威尔斯在这部作品中描述的人类飞往月球的方法,直到今天依然具有科学启示的意义。凡尔纳在《从地球到月球》一书中把人送往月球的方法是利用超级大炮,把太空舱和舱内的船员像炮弹般射上太空。但这是有违科学的,因为要令太空舱获得摆脱地球引力场的“逃脱速度”(escapevelocity),发射时的加速力会将舱内的人压得粉碎!威尔斯却在他的作品中设想了一种反重力物质cavonte的存在。小说中的主人公正是利用这种cavorite建成太空囊,从而飞抵月球的。
在前登月时代,文学家们幻想如何登上月球,在更早的公元2世纪,就有一位名叫卢西恩的人讲述了一艘船被海上龙卷风带到了月球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登月变成可能,尤其是在经过“阿波罗计划”,人类真的实现登月之后,文学家们幻想的触角伸到未知的未来,更多的是关于人类如何殖民月球。
三
月球,它就在那里。所以,它同样是科幻作家们的前哨,他们无法绕过它,更无法忽略它,即使在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三巨头的笔下——恰恰是他们写出了围绕月球的经典名作。
在关于月球殖民的科幻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海因莱因的《严厉的月亮》(TheMoonIsAHarshMistress)。
故事讲的是2075年,月球的地下城市中住满了从地球流放来的罪犯。犯人们及他们的后代经过艰苦努力,使月球变成了一个粮食基地,但却受尽地球盘剥。为了保证月球有限的资源不会枯竭,月球人开始了反抗。海因莱因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曼尼等多个令人信服的反英雄形象,更以自己在技术方面超人的预见性刻画了一台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超级电脑迈克——正是在迈克的计算下,认为月球人有机会战胜这场革命,因此曼尼等人重新组成地下组织,宣传、煽动革命事业,并且得到迈克的协助,对月球的出版及通讯进行监控、改动账户记录等,后来越来越多人加入,终于成功推翻地球派到月球的监护人。此后,他们争取地球承认他们独立的地位。地球对月球发动攻势,但由于重力的关系,月球上能轻易投掷威力相当于核弹的石块到地球,地球最终抵挡不住,承认月球独立的主权,并与月球进行对等贸易。
克拉克的《地光》出版于1955年。四年后,人类才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十四年后人类才实现了第一次登月。但是克拉克已经用他天才的想象,给世人展现出了即使现在看来仍非常奇妙的月球之旅:月球有人类苦心经营地下城;月球的天文台摆脱了大气的困扰,不断探索宇宙;人们对月球资源的开发以及围绕月球的星际战争……
说实话,这种悬念和推理的套路并非克拉克的特长——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产生“这是阿西莫夫的作品”的错觉。但这并不妨碍这部作品的经典性。
2009年,一部名字叫做《月球》的优秀的电影上映,它以开发月球上的氦-3资源为背景,却讲述了一个关于克隆人的故事。
1961年,克拉克写出了《月海沉船》,回到了他所擅长的技术描写之中。《月海沉船》的原名是《月尘沉降》,小说给出了一个十分奇特的未来旅游项目:在月海中乘船旅行。——在尘土中航行。游船突然遭遇了月球尘土上巨大的月洞,像地球上流沙陷阱一样,把整个月球船淹没。为了拯救月海沉船上的乘客,月球乃至地球上的人都紧急动员起来,展开救援。
跟这两部长篇相比,克拉克最经典的月球小说只是一个6000字的短篇而已,而这个短篇同时是克拉克最经典的作品。
四
这是一部堪称伟大的短篇小说,它奠定了克拉克所有经典作品的基调。这篇小说就是《岗哨》。月球地质学家威尔逊在危海边缘一万二千英尺的山顶发现了那个神奇的“月球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周围厚厚的宇宙尘埃帮助威尔逊测算出了它的“年龄”,早在地球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前,它就已经在那里了。威尔逊终于意识到,它不是建筑,而是一台机器,一种力量保护着它,向永恒发出挑战。突然之间,一个想法冒了出来,一下子压倒了所有其他的设想——
▲萨维尼安·西拉诺·德·贝热拉克(1619—1655),法国科幻作家、剧作家、诗人,其著作《月亮和太阳的滑稽故事》中的插图:由绑在腰上的瓶子推动,奔向月球。
很久很久之前,在另一个太阳周围的世界中,已经有某个种族进化到超越我们现在已经到达的智慧高度。想一想他们的文明,可以一直追溯到宇宙诞生的光芒还未完全消散之时,他们是宇宙真正的主人,而那时的宇宙还如此年轻,生命的迹象才刚刚开始在一两颗星球上萌芽,他们会多么孤独。我们无法想象,这些孤独的神明穿越无限的时空,却找不到任何相似的种族来化解他们的寂寞。
他们一定找遍了无数的星团,正如我们找遍了太阳系每一颗行星。星球无处不在,但要么一片死寂,要么遍布着原始的爬虫。就连我们的地球,巨大的火山口仍在喷出滚滚浓烟,天空中雾霾密布。这时,黎明的众神乘坐最早的飞船,越过冥王星外围的宇宙深渊而来。他们飞过一颗又一颗冰封的行星,知道那里不可能出现生命,或许还曾在某颗行星上停留,向太阳的火焰暂时取一下暖,然后再次踏上征程。
这些星际漫游者一定注意到了地球,看着它在冰与火的夹缝之间安全地绕行,他们一定能够预见到,这是太阳最宠爱的孩子,就在这里,在遥远的未来,必将诞生智慧生命。
可是前方还有无数的星星在等着他们,而他们很可能永远也不会再回到这里。
于是,他们留下了一个岗哨。
1951年,克拉克为BBC创作了短篇小说《岗哨》(TheSentinel)。但这个作品最后并未被采用,它却成为克拉克创作思想的奠基之作。克拉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2001:太空漫游》(2001:ASpace Odyssey,1968)就是以《岗哨》为蓝本写成的。在电影中,月球金字塔变成了一块黑色石板。“或许在宇宙中,他们已经撒下了上百万个这样的岗哨,守护着所有可能诞生生命的世界。它就是一座灯塔,亘古以来一直发射着信号,只是地球对此一无所知。”
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的《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中,这块石板曾经出现在400万年前地球上,它启迪了猿人的智慧。2000年,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前往人类的月球基地,奉命调查月球上的不明物体,发现了同样的黑色石板。18个月后,“发现一号”太空船向木星进发,叛变的人工智能哈尔害死了4名宇航员。幸存的鲍曼船长最后乘太空舱驶离飞船。他在木星轨道上发现了又一块黑色石板,接近石板的鲍曼突然高速穿过一条五彩斑斓的隧道,最终置身于一间风格古朴华丽的卧室。鲍勃迅速老去,在垂死之际,第四块石板出现在床边,石板将他变成透明光团中的胎儿——星孩,星孩凝视着浩瀚的宇宙,等待未知新生的到来。
克拉克其他著名的作品如《与拉玛相会》《童年的终结》,无疑都是《岗哨》中思想的种子结出的硕果。都是技术高度发达却又充满偏见的人类在遭遇更高级的智慧生命的故事。在阿瑟·克拉克的宇宙中,超出人类想象和理解的巨大的谜题、可怕的危机、非凡的奇迹以及不可思议的美妙事物层出不穷,但结局并非总是美好,结局也会浸满泪水,或是一片死寂……让人目眩神迷、心驰神往。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热爱克拉克的作品。
五
现在,父母们都急于用知识把孩子武装起来。很多孩子可能在三岁的时候,就知道月球上没有生命。10岁的时候,他们的课本上这样告诉他们——
舱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登月舱的扶梯下来,踏上了月球。过了一会儿,奥尔德林也下来了。人类终于登上了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球。
月球上没有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也没有中国神话中所说的宫殿、嫦娥和玉兔,只能看到巨石嶙峋的荒原和耸立的高山。航天员们在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土样和岩石标本,拍摄了许多照片,带回了地球。经分析研究,科学家发现月球上含有几十种元素,很有开发价值。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月球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飞向月球》,选自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
早在400年前,伽利略就告诉我们,月亮不会自己发光,所以说,月亮并非月亮,它从此变为月球。从月亮到月球,是从感性到理性、从艺术到科学的进步。但神话不是科学的对立。神话并非让我们相信,它只是一种幻想——幻想是一种最本真的力量之源,这种力量会保持人的未知事物的好奇,会激发人的探索精神,会演化出科学和艺术。
科学让亘古以来月亮带给人的情感、诗意和想象大为褪色,但在孩子的心灵中,这世界不仅是物理的、理性的,同时也是艺术的、感性的。因此,他们依然需要嫦娥奔月的故事,他们依然对天上曾经的十个太阳充满好奇,后羿依然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在月亮中,依然有宫殿,有嫦娥,有玉兔,有一个叫吴刚的人在无休止地砍伐桂树——最神奇的是这棵桂树,它覆盖着整个星球,吴刚的利斧砍上去,它的伤口随即就会愈合。当你仰望星空,看一轮圆月,就会看到月中这棵影影绰绰的桂树。
▲儒尔·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和海因莱因《严厉的月亮》中文版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