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刺槐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019-12-18李佳佳樊妙春上官周平
李佳佳,樊妙春,上官周平,*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凌 712100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杨凌 712100
生态化学计量学贯穿生态系统各个层次[1],交叉融合多学科[2],广泛应用于凋落物分解[3-4]、氮固定[5]、群落结构动态[6]及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7]等领域,其逐渐完善、扩展成为许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工具。土壤碳∶氮∶磷(C∶N∶P)是反应土壤内部C、N、P循环和土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异性的重要指标,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相关生态过程对全局变化的响应。CO2增加、气候变暖、营养富集化和生物入侵[8]不断促进全球变化,引起全球变化的因子与生态化学计量学有关[9]。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营养动态模型等对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成为生态学、地学和农学研究的热点[10]。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改进耕作技术等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的重要举措[11-12]。刺槐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抗逆性强、速生性好等特点[13],其生长状况在以水分为限制性因素的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差异较大[14]。从1970年以来,刺槐在黄土高原地区大面积栽植,对黄河流域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发挥了重要作用[15]。目前,关于黄土高原刺槐的相关报道较多,如不同纬度、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16-18]、不同植被生态效应[19]等,而关于黄土高原水分空间分布格局对刺槐林地土壤C、N、P影响还亟待加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降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20],降雨格局的改变影响一些关键生态系统过程,特别表现在脆弱生态系统[21],与此同时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因土壤干燥化加剧,其林分稳定性和生态功能也将面临挑战[22]。降雨是制约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刺槐生长和土壤C、N、P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刺槐林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刺槐林的有效经营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34.303°—39.183°,108.067°—110.629°),属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8.8—13.4 ℃,年降雨量500 mm左右,且从南向北逐渐较少,全年雨量少且雨季集中,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无霜期短,加上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现象频繁,植被生长的环境条件较差。该区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大部分地区坡度都在15°以上。刺槐属于速生、耗水树种,具有生长快、繁殖容易和适应强,是黄土高原主要的人工造林树种。
表1 研究样地基本环境特征
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南北样带设置12个代表性较强的样点,分别为杨凌、泾阳、铜川、黄陵、富县、延安、延川、绥德、米脂、榆林、神木和府谷等(表1),跨越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样品采集于2018年8月植物生长旺盛时期,采样点分布在黄土高原南北水分梯度带上,在每个样点选择18—23年的刺槐成熟林为研究对象,每个研究样点设置3个20 m×20 m样方,坡度和坡向大致相同,每个样方内随机选取3棵长势较好的刺槐,采集其林下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挑出植物、细根、石块等杂物后,混匀、风干、过筛后装入自封袋,供室内分析使用。
土壤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pH采用水土比例1∶2.5玻璃电极法测定,土壤有机碳(SOC)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全氮(TN)采用凯氏定氮法进行测定,全磷(TP)采用高氯酸-硫酸消解钼锑抗比色法测定[23]。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6对实验数据进行前期统计处理,运用R(version 3.5.2)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用变异系数表示土壤SOC、TN、T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异情况。Jobbage等指出变异系数C.V≤10%为弱变异,10%≤C.V≤100%为中等变异,≥100%为强变异[24]。变异系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式:
C.V=(SD÷MN)×100%
式中,C.V表示变异系数,SD表示标准偏差,MN表示平均值。
采用Canoco 5.0.2进行PCA分析,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化学计量学之间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降雨条件下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图1 不同降雨量下刺槐林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Fig.1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C, N and P stoichiometry in Robinia pseudoacacia forest under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刺槐林土壤SOC含量变化范围1.74—33.80 g/kg,均值9.95 g/kg,变异系数为96.18%(图1),降雨量在500—600 mm之间先增加后降低。TN含量变化范围0.21—0.91 g/kg,均值0.42 g/kg,变异系数为40.48%,与土壤SOC变化具有一致性。TP含量变化范围0.24—0.71 g/kg,均值0.11 g/kg,变异系数为23.40%,总体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较小。C∶P变化范围3.89—85.45,均值20.98,变异系数为102.62%;C∶N变化范围4.83—70.85,均值22.01,变异系数为87.01%;C∶P变化范围0.50—1.79,均值0.91,变异系数为36.26%。统计结果显示,土壤SOC、TN、TP属于中等变异,且SOC变异性强于TN和TP,C∶P属于强变异,C∶N、C∶P属于中等变异,C∶N和C∶P、C∶P变化趋较为一致,均随降雨量的降低而降低。
2.2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主成分分析
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99.18%,其中第一主成分(PC1)贡献率53.67%,第二主成分(PC2)贡献率18.52%,所以提取前两个主成分进行分析,以PC1为横轴,以PC2为纵轴,以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化学计量在两个主成分上的得分为坐标作图,得到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主成分分析图(图2)。
图2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Fig.2 Ordination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result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SOC,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carbon;TN,土壤全氮 Soil total nitrogen;TP,土壤全磷 Soil total phosphorus;SWC,土壤含水量 Soil water content;YLN: 杨凌, JY: 泾阳, TC: 铜川, HL: 黄陵, FX: 富县, YA: 延安, YC: 延川, SD: 绥德, MZ: 米脂, YL: 榆林, SM: 神木, FG:府谷
土壤SOC、TN、TP、C∶P、C∶P、C∶N、土壤含水量与第一序轴呈正相关,pH与第一序轴呈负相关。从箭头连线夹角所示,土壤SOC、TP、C∶N、C∶P相关性较强,其中SOC与C∶P相关性强于C∶N,TN与C∶P、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大。
2.3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土壤SOC含量与纬度、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降雨量、温度呈显著正相关,TN与海拔、纬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降雨、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图3)。TP与纬度和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与降雨量、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C∶N、C∶P、C∶P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纬度、海拔呈显著负相关,C∶P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图3 环境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Fig.3 Th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红色表示显著负相关,蓝色表示显著正相关,白色表示不显著(P<0.05)
3 讨论
3.1 南北样带刺槐林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土壤均呈弱碱性,土壤pH与降雨量显著呈负相关,土壤SOC和TN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图3)。土壤碳氮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呈现从南向北逐渐降低,这与曾全超、张向茹、涂明夏等对黄土高原刺槐林土壤的碳氮研究相似[17,25-26]。这主要是因为土壤全氮来源于土壤植物残体分解与合成的有机质,土壤氮素水平在一定程度决定有机碳含量[27],研究区向北推进降水量降低,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繁茂程度降低,生物量和地表植被枯落物逐渐降低。相关研究表明植被生长有利土壤养分积累[28]。王宝荣等研究结果也表明,植物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很重要[29],另外,张晗等认为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嫌气性微生物的固氮能力强,有助于土壤C、N矿化积累[30],向北推进,气候干旱,土壤含水量降低,嫌弃性微生物固氮能力降低,同时土壤砂粒也会降低对有机质的吸附能力[26]等。土壤SOC变异系数高达94.18%,强于全氮和全磷,这与张向茹研究结果相同[25],土壤全磷变异较小,变异系数为23.40%。土壤磷主要受气候、土壤母质[31]影响。气候通过淋溶和降雨作用影响土壤磷含量,磷含量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研究区域从南向北,降雨量逐渐减少,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质地粘性减弱砂性增强,养分含量逐渐减少,随着海拔升高,表土冲刷在低海拔沉积,土壤C、N、P表现从南向北逐渐降低[32]。
3.2 南北样带刺槐林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土壤C∶N、C∶P、C∶P随降雨量的减少呈现降低趋势,土壤SOC、TN、TP也均随降雨量降低而降低,TN、TP的变化幅度较小,C∶P、C∶N变化主要由SOC变化引起,TN变化引起C∶P变化。土壤C、N、P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图3)。降雨量减少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和刺槐耗水量下降,表现植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但最终导致刺槐生存力下降[20],土壤C∶N∶P与植物生长、养分策略具有一定关系。另外,前人研究发现干旱胁迫也会使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降低[33],降雨量适当增加不仅可以缓解土壤水分限制,还可以提高土壤N的矿化速率和有效性,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34-35]。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养分动态和植物光合生理过程等密切相关[36]。就黄土高原南北样带来说,南部是半湿润区,高温多雨,北部是半干旱气候区,气候干冷。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会促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8],高温多雨可能会加速土壤枯落物分解,缩短土壤-植物-枯落之间的养分循环速率,加速土壤N淋失[37],降雨增加还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来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C、N、P的矿化和积累过程[26]。另外,从纬度角度来看,水热条件在不同纬度分配状况不同,进而影响土壤C、N、P的养分转化和迁移。研究区土壤碳氮磷均表现一致的变化规律,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这与曾全超等研究一致[17]。但是在南北样带不同降雨条件土壤-植物之间的营养元素循环还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
4 结论
黄土高原南北样带降雨量对刺槐林土壤C、N、P具有显著影响,土壤pH及含水量从南向北逐渐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随降水量减少而降低,土壤有机碳与全碳的空间变化具有一致性。在南北样带刺槐林土壤C∶P与降水相关性较小,其变异性也较小,相比土壤C∶N、C∶P变化较大,随着降水的减少显著下降。未来需进一步开展降雨量变化对植物-土壤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影响机理的研究,并系统探讨土壤C、N、P化学计量平衡关系与物种分布之间的协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