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香港语言政策研究
2019-12-18张瑾
张瑾
(武警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86)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经历过主权更迭的香港,其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对香港的语言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香港语言群体由两个语用群体为基础:一个群体为讲广东话和其他方言的中国本地人,另一个为讲英语的英国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导致了语言的传播和转变,单使用汉语的语言群体已经转变成会讲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的三语使用者;而英语的单语使用群体已经扩大到包括美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印度英语和新加坡英语等英语变体的母语使用者。此外还有一部分具有双语能力的少数族裔,会讲英语和南亚语言的人士。
虽然语言使用情况有一个自然发展演变的过程,但也可受政府语言规划政策的影响。1997,香港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因此,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并实施相关的语言政策,在香港社会推行或制约某些语言的使用,以重建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香港语言政策变迁的分析,探讨影响香港特区政府推行语言政策的因素。
语言规划
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沟通手段,是权利、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的标志,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如何规划和设计语言政策、引导人民的语言选择,是政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根据Weinstein(1980)的观点,“语言规划由政府核准,为解决沟通问题而长期、持续且有意识地改变一种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它可能需要对各项资源进行评估,需要复杂的决策,来确定不同语言(变体)应实现的社会功能。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可用的情况下,任何为何时使用某种语言而设置的规范或规则都被称为国家语言规划。将一种语言确立为国家的官方语言,或禁止另一种语言在学校中使用,都属于语言状态规划的范例(Spolsky,2000年)。语料库规划还可能涉及到诸如书写的发展历史、词汇的新来源、词典的编纂以及文献编著采集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潜心挖掘该语言的新用途,使语言使用深入扩展到政府、教育和商贸等领域(Wardhaugh,2008年)。
关于语言规划中的决定性要素,我们应考虑到语言使用者的构成、国家的历史文化、语言共同体所处的全球环境、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本身以及语言规划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两文三语政策
1997年9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署发表一份政策文件,指出香港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本地学生“两文三语”的语用能力。这标志着香港语言教育本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两文三语”是指所有学生都应在一定程度上熟练使用两种书面语言和三种口语。在香港特区的语境下,这两种书面语是指现代标准汉语和英语,三种口语分别是普通话、粤语以及英语。
起初,“两文三语”政策是作为教育领域的语言政策被提出来,重点是培养学生使用中、英文书写和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的口语能力。此语言政策的目的,香港特区政府在2001年施政报告中做了详细阐述:
“我们的政策是促进两文三语。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需要促进英语的广泛使用。作为中国的一部分,香港人也应掌握流利的普通话。这将有助于与大陆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业务交流。我们正在全面检视现有课程、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社会环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预计在明年中期提出具体建议。”
两文三语政策实际上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保证了1997年后中英文在香港的语言地位。
教学用语
关于教育领域的语言政策,香港主权移交后出现了政策转变。1997,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宣布了中学阶段母语必修教育政策,指出从1998/1999学年开始,粤语成为所有中学课堂教学语言。若要继续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学校必须向政府证明,其满足了有关学生能力、教师能力和学校对于英语教育所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各项规定要求。最终,只有114所学校可使用英语教学。剩下的346所学校转变为粤语教学。据香港教育局介绍,“母语教学通常是学生最有效的学习工具”。通过母语教学,“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所学内容、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培养探究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2007)。
母语教学政策旨在使学校能够灵活选择适合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语言(Poon,2004)。从理论上讲,只要学校在生源选择和学生分流方面很专业,就会选择适合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教学语言,即教学语言不应成为有效教学的障碍。语言政策一方面体现国家政府意志,另一方面通过指导社会公共各领域的语言使用,引导民众相应语言能力的提升,并且巩固文化根基,凝聚民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