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世界的艺术呈现
——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研究

2019-12-18王羿衡杨潇郑志祥

魅力中国 2019年18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主观经验

王羿衡 杨潇 郑志祥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归属于现代主义,小说凸显的是个人从生活的经验中获得的主观心理感受,其聚焦的中心是个人无限复杂的主观经验与内在心理世界。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选择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吸收,甚至进行有意的“误读”,以促进自身体系的形成。为了表达主体的感受与体验,中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以现代主义为基石,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标准进行某种程度的融合,创生出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最终形成具有本土经验的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类型。

一、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渊源探微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必然有其特定的条件,只有在相关条件的推动下,才有可能形成此种艺术之形式。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当然也有细腻描写人物心态的优秀作品,如《红楼梦》《花月痕》等,但这样的作品首先在数量上极少,其次由于古代伦理文化与道德哲学的禁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精神世界处于被漠视的状态,所以小说中即便是有意表达人物心绪,也基本上以外观化的方式来处理,如《儒林外史》通过人物动作、衣着等表达人物心理。能对心理世界作直接呈现的小说,在古代文学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清末民初之时,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和推动,小说的艺术形式出现了重大变革,在一部分作家的创作中,开始出现了融入叙述者心绪的小说,这类小说被周作人称之为“抒情诗的小说”。这类小说主要呈现较为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人物心理的描写,但此时小说大多描写的仅是一些表层的、简单的心理,未涉及对个体心灵世界的整体探索,基本上还是以故事的情节建构作为小说的中心。

而真正区别于传统小说模式、摆脱传统文化桎梏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只能出现于五四时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五四时期所具备的各种特定条件促使人们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进行了重大变革,而这些变革又进一步产生了新的话语资源、不同于以往的表达诉求以及相应改变的表达方式。正是在现代人学观念、西方心理学浪潮以及西方文学影响等一系列的条件中,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模式得以真正出现并发展。

二、“经验”主导下的小说观

“经验”是主观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印象、认识、感受、体验,“经验”来自于客体,但又不同于客体,是主体心理化的产物,属于主观精神层面。主观“经验”是现代文明的认知结果,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将这种认知结果升华为审美体验,并赋予其美学价值。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表现对象是个人化的心理,也就是在个人化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心的情绪、意识、感情等,每个人因其主体经验的不同,内心世界呈现出万千的面貌。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重视个人经验的价值,将极具个性化色彩的“经验”置于自己小说观念的中心地位,围绕着“经验”,形成了新颖独特的小说观。

三、心理世界探索中的主题开拓

由于表现对象的转移与突破,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所关注的主题就与现实主义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有着巨大差异。现实主义小说关注的焦点是客观物质世界以及人的外部关系,而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关注的焦点是人在世界中产生的主观经验感受,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内心生活”;浪漫主义小说关注的是人的理想与情感,着重人乐观积极的一面,而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关注的是人倏忽变化的情绪,着重人苦闷颓废的一面。由主观经验出发,时代的苦闷与颓废、生存的孤独与寂寞以及生命的荒诞与异化就成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主题领域进行的新开拓。

四、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形式实验

瞿世英在《小说的研究》中提到,中国传统小说的一个突出缺点,在于“不能描写,不能刻画”,因此致使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一种没有个性的模糊的存在。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瞿世英指出是由于古典小说里没有对“人的研究”。以往小说关注的内容是物质方面的,因而所采取的小说手法和技巧也主要是擅长于刻画外部物质环境。然而,正如刘呐鸥所言,“文艺是时代的反映,好的作品总要把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描写出来。”随着时代的改变和文化观念的变化,人们愈加注意到人的生活应该不仅包括物质方面,更包括精神、心理方面。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新的人学观念的基础上,以现代心理学、哲学为杠杆,撬动起以往要么被漠视要么未被认识的心灵宇宙,向着人心灵深处的印象与经验发掘,对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而言,人除了社会关系的内容外,更为重要的是关于人的心理的内容,正是在这些曲微幽深的心灵世界中,“个人”才得以凸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认为,在一切人所能了解的现实里,“没有再比自己心灵更为容易接触的现实”,即使观察到的是事物外表,其实也只是个体心灵之中的印象与观念。因此,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将表现个人内在经验世界作为小说的主旨,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建构与表达,在对心灵的探寻中彰显生命的需求,其实质是凸显主体的经验与感受,更深一层则意味着从个人角度来建立福柯所说的“细小的和看不见的文本”,从而实现打破传统、乃至集体的公共叙事对话语垄断的目的。在这一中心要求下,传统的小说艺术形式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艺术形式必然难以实现对个人心灵世界的深度探索,对新的艺术形式的实验与运用成为实现目标的必然。

五、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开拓了向人的内面世界深掘的新主题,为了能够更细致地呈现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幽曲复杂乃至晦暗不明的灵魂天地,作家们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形式的实验,配合着新主题创生了新形式。而新的主题表达与新的形式展现,必然促使新的审美情感的产生。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目的并非在于以曲折的情节、离奇的事件或是高姿态的政治宣扬来勾起读者戏剧性的或昂扬激愤的审美情感,而是在于通过探索个人内心领域,呈现曾被漠视且现在仍被压制的人性的多样面,彰显个人化经验中的主体性,同时在读者灵魂深处形成心灵层面的情感对应。这一艺术追求使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展示了别样的文学景观,文本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从而扩大了审美经验的领域,刺激人们的审美情感走向新的境界。

结束语

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当中所蕴含的文学内涵值得人们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本文仅仅是对于其中较为浅显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与探索,其中还有许多更加深奥的内容等待人们去探究。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主观经验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对立与存在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