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理解力
2019-12-18王灵
王灵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浮江九年制学校,江西 赣州 341500)
在我们教学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教师在检查作业时说:“学生不理解题意,不会做题目,审题不行呀!”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时,我觉得并不是审题这么简单,我倒认为很多的时候是教师在教学时对数学内容不理解,对整体的数学知识体系理解得不透彻,对数学思想、方法理解不够。作为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只有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理解数学,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方法,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今天就“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全面理解每一个数学内容。弄清教学目标与任务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的确也越来越重视“读书”,也越来越觉得没文化是很可怕的事情。可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数学教师,却很少看自己所“教”的数学书。在教学的时候经常只关注“怎么教”的问题,认为教材不需要研讨,不需要进行观察比较,至于“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就更不需要考虑,因为教材已经告诉了我们,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内容,根本没有必要去深度理解,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例如,教学五年级教材中“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内容时,很多教师教学效果不佳,不仅内容多,经常是上完课都感觉不出重点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有过困惑,但是通过多次翻看教材,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其实在小学阶段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知识,教材只需要我们从生活中抽象出符号后,让学生体验理解研究边的特点,不要理解其他特征。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定义,其实我们不需要多深究,可以尝试总结概念,但没总结出来其实也是没问题的。那么如何来教这个内容呢?我认为教师可以跳出教材,在上新课的过程中联系实际,取定合适的题材,让学生先明白有些事件的发生有些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那么这个题目盒子里放入的全部是绿球,可以让学生做出正确判断,一定能摸出绿球的,不可能摸出其他球。有了对这一内容本质的理解,学生掌握这一知识就不难了。
二、联系生活的情境创设
越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内容,学生接受能力就越强。首次,应该在课堂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情景,将这些预设的情景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联合起来,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习的求知欲上升。将课堂生活化、教学例题生活化,延伸知识的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一次百米赛跑,记录下每个学生的成绩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计算每个人的成绩相差的多少。其次,可以选取生活中存在的情景。对于学生熟悉的情景进行改变,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身边。寻找生活中情境素材要兼顾好可行性和真实性。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来,在探究数学问题、数学模式中,要注意学生实际眼界的开阔,在可以操作可以触碰的场景中对于知识进行深化理解。例如,每个人脚的长度都不同,女同学脚比较小,男同学脚比较大,计算两个同学脚的尺码相差多少。再次,还可以构建开放式的生活场景。对于课内知识的拓展,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只有学生在实际的情景设置中不断实践感受,更广的思考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被应用。通过开放式的情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创设情景要多元化。情景的创制应该是生动有趣的。要达到生动有趣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实物道具、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创设情境中,实践完成数学学科知识的应用。在课后作业布置上可以把实践活动作为新颖形式的科目作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把数学学科知识在生活中检验。例如,爸爸买了一瓶色拉油,色拉油的重量不等,有200ml,300ml,500ml,价钱分别是19.5元、23.6元和43.5元,问不同重量的色拉油价格相差多少。此外,游戏形式的生活情境设置,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活动,进行同学间的比赛竞争,使学生在联系生活的时候,记忆更加深刻。
三、活动中提出有效问题,拓展学生理解数学的深度和广度
数学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老师的智慧在于创造出交流发展思维的舞台。通过有效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盲目走向有序,从浅显走向深刻,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以《100以内数的整理与复习》为例,老师提问如下:
片段一:师:请同学们在卡片上写一个你喜欢的两位数,悄悄写。
师:说一句与这个数相关的话,请同学们猜出是几?通过提问,学生纷纷发言。
生1:我喜欢的数比36少1。猜出35。
生2:我喜欢的数在20和18中间。猜出19。
老师机智的引导:这个数还可以怎样表达?(20前面的一个数是19)学生说出各式各样的答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自主回顾,梳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并从多角度认识数的组成,感受同一个数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片段二:据35,19这两个数,你能联想到哪些和它们相关的数?
生1:十位和个位交换位置是:91和53
生2:比19大比35小的数有:
生3:19前的数有:35后面的数有:
生4:19+35=54,35-19=16
这样的提问,让学生主动沟通了数之间的联系。
片段三:在完成对加法算式意义理解之后,
师问:用35-19=16这个减法算式,又能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学生说出了各种情景,老师适时引导,让探究更深入。
生1:爸爸有35元钱,买书用去19元,还剩几元?(生活问题)
生2:白兔19只,黑兔35只,黑兔比白兔多几只?(相差数问题)
生3:小王写35个字,小李写19个字。小李再写几个字就和小王一样多了?(相差数)
生4:男生35人,女生比男生少19人,女生有多少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尽可能提出不同类型的减法应用题。如果没有提出某类重要问题,老师会与同学交流,巧妙提出。最后达成共识:这些问题虽然场景不同,但算理一样。这与传统教法,通过“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相比,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小学阶段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与实际生活脱轨的问题,加深学生理解的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