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
2019-12-18于彭刘震吴青松董怡辰
于彭 刘震 吴青松 董怡辰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化工专业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化工、炼油、能源、化学、生物、冶金、食品、轻工、环境、制药、建材、军工和国家机关等多种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 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此看来,新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和实践应用是新时代赋予化工类人才的重要任务,而新技术的发展是靠化工类人才的创新性思维来支持。
一、什么是化工类创新型人才
(一)具有好奇心
化工类创新型生人才先要对自己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会有动力去进一步探索未知的领域。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首先从好奇心开始的。例如:牛顿好奇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最后才提出震惊世界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想要在一个领域有所发明成就,首先个人本身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好奇心。
(二)复合型人才
不仅仅要掌握单方面的知识,而是具有多种领域的知识,也就是所说的复合型人才。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发现各个领域之间并不是互相间隔的,而是各个领域之间都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有的领域之间可能联系比较浅而易见,而有的领域之间的联系隐藏比较深。有时候,恰恰是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碰撞,才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在化工类方面,如果研究人员能够把每个方面融会贯通,创新便更加容易[1]。
(三)扎实的基础
化工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根据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要创新,还要有底子。没有底子,所有的创新可能就是空中楼阁。这就要求化工类创新型人才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
(四)创新性
毋庸置疑,化工类创新型人才首要的是创新性。人类从远古时代到现在,靠着对自然的好奇心的驱动,动用创新能力,一步步地从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核电子时代一直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2]。人类创新能力一直贯穿其中,创新就是发现从无带有的东西,或者根据前人的发现进一步改善发展。
二、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途径
(一)加强课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很多外国人吐槽中国的教育太过古板,所讲的有些偏激,但倒不是没有道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老师自顾自在讲,学生一味地听。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时缺乏有效的互动。长此以往,课堂有些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尤其是到了大学,老师对于学生的管制并不太严格,所以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大多数学生会选择逃课。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无目的的学习和有目的的学习之间的效率差别很大。当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首先学生本身会具有一种能动性,脱离了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化被动为主动,效率无疑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其次,化工类人才的培养,其中有一点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实践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和实践对于化工类人才培养是两个关键点,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轻视或者抛弃。现实教育中往往容易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有的学生或者老师只是对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地学或者呆板地教授;二是不注重理论学习,一心只想实践,甚至头脑中出现理论知识没用的概念。这两种极端都是教育中应该注意避免的事情。理论和实践应该齐头并进,没有理论支持,实践只是空中楼阁。没有实践,所有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两者并不是鼓励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轻视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3]。
(四)所学知识和研究要与当今社会接轨
无论什么专业的人才,他们的价值就是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于化工类创新型人才来讲,所学知识和所作研究要以解决当下社会面对的问题或者即将在未来面对的问题为目标。所以,在化工类人才培养时,不能将学生圈在课堂里,而是有机会的话,多与外面的实验室或者企业联系。有的时候大学里的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和观点可能会有社会有些脱节,这时候学生或者学校方面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五)学校要注重与国外优秀院校合作
中国的近代工业和技术起步较晚,虽然化工类这几年发展迅速,但是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仍是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说积极向国外学习,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尤为重要。另外,很多外国的实验室条件要优于国内,给予本国学生与国外老师或者学生一起做项目的机会,学生自会从中受益匪浅。当然,研究过程中,学生与国外学生之间可能因思维方式和习惯产生不一样的火花,从而加强学生自身的创造性
结语
化工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创新性是化工类学科领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品质,如何打造需要一套合理且符合国情的教育体制。国家教育局制定合理的教学体制、大学里认真贯彻落实、老师着重培养、社会支持和学生本身的努力,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共同打造化工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