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12-18权永凤
权永凤
(河北省高邑县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高邑 051330)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和必须具备的个性特征,它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担负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的重任,而能力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创新思维是富于创见的思维能力。从思维的过程看,已突破传统、常规,开辟独特的思维,不是对原有知识的否定,而是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将原有知识与方法进行合乎客观规律的扬弃与整合,以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尊重为前提,树立学生渴望成功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恒心,且热情、勤奋、判断力强,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压制。爱迪生、牛顿、华罗庚等大科学家都曾经受挫折于不被人理解,最终以庆幸于有人尊重、支持他们而取得辉煌的成就。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合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劳动,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讲求平等、民主,抑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着力培养学生求成功的心理,克服消极的心理,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二、以启发引导、激发兴趣为基础,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唤起学生积极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启发引导,设疑提问是激发学生参加欲,引导学生及时进入角色的关键步骤,例如,在进行“当今时代主题”一节教学时,可以紧密联系美国攻打伊拉克这一素材向学生设疑:这一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如何等,这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强化其学习兴趣,又能较好地调动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对新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索,发展思维能力。
三、以“会学”为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
应试教育要我们满足学生“学会”就行了,而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我们应该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即引导学生“会学”。这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并能探讨解决,其至能找出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有创意的办法。任何一个具体的创造思维过程,都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列,构建知识体系,鼓励和启发他们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灵活而创造性地得出对问题的合理认识。在发散思维的训练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末有的、独创性的想法,思路、见解。这种对问题的发散性思考,有一部分是教材内容的再现,但却是有价值的造性的再现,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
四、以自主为核心,鼓励争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的根本在于深入挖掘学生本身蕴含的潜在性,并以此为桥梁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时间,尊重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加开放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和支持学生对重要问题大胆争议和辩论。学生由于意见不同而产生争论,会使他们的求知欲更为强烈,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长足发展。在针锋相对的思想碰撞中,同学之间的认知水平得到了相互交流与补充,会产生许多在课堂内难以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会使他们产生开朗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会喷发出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并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五、营造良好的创造性环境,积极肯定学生新颖的思想方法和独创的见解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应从小开始,课内课外,我们都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创造性环境,让学生不满足于课常的教学的“灌输”,从而不致于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探索中获得的认识,被教师肯定,就会产生极大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独立探索的自信心,他们会更主动地去涉猎更多更广的知识和信息,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他们独立思考为不断创造的能力。
在实际的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选取什么样的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不是唯一,教师的方法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的需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的方法,充分发挥好中学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