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批评技巧
2019-12-18赵丽华
赵丽华
(曲靖师范学院图书馆,云南 曲靖 655011)
一、问题的提出
人人都会犯错误,工作中常常需要批评。批评与表扬不同,虽然都是良药,但一付甜,一付苦。人们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不喜欢听批评之语。因为批评是讲缺点,揭疮疤,它或多或少都会使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1]工作中,需要真诚的赞美,也离不开中肯的批评。特别是领导,更有责任督促、检查下级的工作,这就免不了要对下级进行批评。比如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知识中心、文化中心,主要是为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其馆员学历参差不齐,有博士、硕士,也有初高中毕业生;素质也不尽如人意,有高有低。要管理好这个团队,带领这个团队朝着健康和谐奋进的方向前进,就必须好好研究批评这门领导艺术,认真揣摩批评的奥妙,掌握批评的技巧,从而更好地发挥批评警醒人、教育人、激励人的正面效应。
二、批评的涵义、目的
批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1)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2]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
三、领导的批评技巧
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说明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批评的上策是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领导对下属的批评宜掌握以下技巧:
(一)因人而异
批评要取得好的效果,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需要一针见血,直截了当;有时又需要和风细雨,由浅入深;有时则需要含蓄。由于性格的差异,接受批评的方式也有区别。如:性格温顺的人,要向他慢慢讲道理,启发他自觉地认识错误,但态度一定要温和。对于惰性较突出的人宜用“触动式批评”,通过语言的强刺激来触动他,使其醒悟。对于自尊心强,主观见解难以改变的人,适宜“渐进式批评”。对于反应敏捷,脾气暴躁的人,宜用“商讨式批评”。对于疑心较重的人,适宜“提醒式批评”。对于性格内向,善于思考的人,适宜用“发问式批评”。[3]
(二)对事不对人
对事不对人是批评要遵守的重要原则。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对事不对人,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无限上纲。领导可以通过批评对方的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从而避免损伤被批评者的自尊。所以领导实施批评前,必须弄清下属所犯错误的性质。批评前,要深入调查,打好腹稿。同时,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下属所犯错误的原因,杜绝全盘否定之事发生。比如一个平时工作颇有成效的下属,偶尔出了一次事故,如果批评时片面地指责他导致的事故而忽视他从前的成绩,他就会感到以前“白干了”,从而产生抗拒心理。[4]无论如何,批评不要动不动就牵涉到人,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的批评会使对方明白为什么要被批评,需要改进什么。[5]这样才能达到批评的目的。
有的领导事先没有考虑清楚和打好腹稿,就随便说些下属不该如何如何的话,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而这往往妨碍他去接受批评。“你不想干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这类批评语只能刺激对方,激起对方的反感。如果换用“你没有必要灰心”这样的话倒能使被批评者感到你对他还是尊重的。
(三)选对批评时间
批评他人的目的是帮助他人,所以要选准批评的最佳时间。适时批评要比及时批评更有效。比如,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嘴上就是不肯承认。对于这种死要面子,自尊心过强的人,领导大可不必非要使批评“立竿见影”,给他一些自我反省的时间,在估计他心里已经明白或有所触动时,再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实施恰当的批评,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找准批评场景
领导在实施批评前,要特别注意对被批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预测,针对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批评场合。能个别批评的尽量不公开批评,能在小范围内批评的尽量不在大场合批评。因为,不管在什么场合进行批评,都会给被批评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不要当着他熟悉的人的面批评。否则,会使对方感到“面子”受到了伤害,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批评的效果。
(五)适可而止
批评要恰倒好处,就是说批评要把握一个分寸,掌握一个尺度,不要使用过激的语言,最好是适度而止,“见好就收”。要注意把批评错误与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相结合,把否定过失与肯定成绩相结合,把明确地点明到事与模糊地留有余地相结合。
例如,有领导批评某一业务骨干错误时说:“你从来没有站在集体的立场上看问题。”这句话中的“从来”,就属于“以偏概全”夸大事实,这对批评对象来说是不公平的。批评下属时措辞要得当,是什么地方不对就是什么地方不对,不能扩大和缩小。是认识问题,就不能说是态度问题。是方法问题,就不能扯到思想认识和个人品质上来。
当面指责别人,只会造成对方顽强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常常会受到爱戴。
(六)因势而异
因势而异的“势”,是指周围的“环境势”。善于乘势起、借势为、顺势成,是一种高超的批评艺术。一般来说,下属犯了错误之后,会特别留意身边的这一“环境势”。领导要善于借助这一环境势,对周围群众进行有益于增强批评效果的正面引导,在被批评者心中形成强烈的震撼效应,使其还没有听到批评的话,就先感到来自同事的压力,有效缩短其自我认错和自我反省的时间,提高批评的质量。[6]
比如,对于劳动纪律涣散的下属,领导就应该借助这一环境势,因势而异地采取批评。因为,按一般情理,迟到者不管其理由如何,绝不会认为迟到是好事,虽然没向领导说声抱歉,但心理总是不安,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应抓住人性的共同弱点,采用温和的语气说:“很对不起,我不了解你有什么困难,如果能克服的话,请注意一下影响,我知道你住得远,交通又拥挤,不过我仍然嘱咐你尽量别迟到。”这样,既批评了犯错误者,又提醒了未违犯纪律的群众,一举两得。
四、应注意的问题
批评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批评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下级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克服缺点。有时候,一味地批评不但不能使被批评者改正错误,还可能产生对立情绪。所以,要把批评和表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再对其做适当的批评,使其觉得这种批评是善意的。既要提倡勇于批评,又要鼓励和表扬积极的因素。因为表扬先进,其实就是对后进的批评。把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就是为了提高批评的效果。
五、结语
总之,批评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与别人的自尊相对抗,应该切记批评的目的是使对方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而不是去贬损他的尊严。
批评不应是一味的指责、挑剔别人,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正确的批评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效率和个人修养,培育出开明的组织文化,使一个组织更加团结、优秀。所以,一个优秀的领导应注意研究批评的艺术,掌握批评的技巧,巧用批评的方法,提高批评的质量,增强批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