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领导艺术
2019-12-18杨昆
杨昆
(退役军人事务部,北京 101100)
邓小平是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带领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大步向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的政策影响了中国的每一个人,他的政策改变了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世纪经济奇迹。邓小平的成就最终将开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邓小平运用领导艺术的方方面面,成为伟大的领导者,他的成功独树一帜。
一、个人领导艺术
20世纪30年代,一些美国军人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战后会见了邓小平,其中一位海军军官埃文斯·卡尔森(Evans Carlson)记录到,邓小平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头脑。他是一个矮小、健谈、健康的人,他对事物的理解非常敏锐。邓小平的个人领导力来自他70多年的革命实践和奋斗。在他的政治生涯中,邓小平经历了三次起伏。这些经历不仅历练了他的品质,也使他在政治舞台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打下了坚实基础。当他遭受打击时,他保持沉默,一旦有新的机会,他积极主动,充分利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去说服他人。他非常自信、善于学习,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批评政治对手。
持续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投入有助于认知和情感的升华,以及获得领导工作所需的特定知识和技能(Crosby和Bryson,2005年)。1920年,邓小平十几岁的时候,离开家乡,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在周恩来等人的影响下,邓小平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1926-1927年,邓小平又赴莫斯科学习。1927年回国后,他在革命斗争中仍苦学不辍。尤其是在文革的下放生活中,他忍辱负重,重新思考新中国的未来。这些经历为邓小平在70年代后期重新执政奠定了基础。
自我效能感和乐观主义增强了勇气:表现在敢于冒险进入未知世界、违背主流意识、受伤害在所不惜、具有创新精神、面对逆境坚持下去的各种意愿。邓小平的个人领导体现了这些重要特征。美国人David W.Zhang把邓小平和毛泽东、周恩来相比,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理想主义者,周恩来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邓是一个勇敢的改革者,坚持到底,奋斗到底,他总是直截了当地批评他的对手。
邓小平是个自强不息的人。1972年8月3日,当他得知毛主席的接班人林彪因背叛摔死在蒙古后,毫不犹豫地主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深深地表达了想为党和国家服务的愿望。1973年他回到办公室时,文革已经进入第八年,许多问题在他面前堆积如山。他竭尽全力解决这些问题,不怕任何困难。一年之内,他迅速清理整顿了铁路、工厂、军事、工业和教育等部门。
他的领导能力也体现了他的乐观。90年代,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他指出,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定义,因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需要市场。计划和市场力量是控制经济的两种方式。他的这句话解决了理论界的矛盾,中国最终摆脱了思想束缚,市场经济发展顺利。
邓小平的勇气来自于实事求是。他举世闻名的“猫论”几乎成为寻求真理的同义词。为了求真,他从未承认“文化大革命”是一件好事。他重申了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实事求是。为了鼓励经济发展,他说: “我们不能表现得像裹脚的女人。一旦我们确定了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就应该敢于尝试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如果我们没有开拓精神,害怕冒险,就不能开辟新的道路,完成任何新的事情。”
有魅力的领导者以独特的方式行事,对他们的追随者也有特殊的影响力。正如彼得G.诺斯豪斯所指出的,“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的个人特征包括具有支配性,有强烈的影响他人的自信和愿望。”1979年1月,他在美国访问,在那里,他表现出了出色的公关才能,例如,他在德克萨斯州的竞技表演中戴上牛仔帽,为此他获得了很好的新闻报道;他在一个礼堂里听了美国孩子们唱的中文歌,然后走上舞台,亲吻了许多孩子,这让许多美国父母感动和钦佩。理查德·埃文斯给了我们这样的见解: “他作为一个领袖的品质远远超出他人,他强烈反对搞个人崇拜,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展示他的肖像,也不允许在任何地方摆他的雕像,也不允许在书面或口头上夸张地提及自己。”
邓小平为人民定下了伟大的目标,比如让农民承包土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这些伟大的目标不仅使一些人拥有自己的土地,而且激励了人们发财致富的意愿。整个国家的人民都相信他的思想,毫无疑问地接受了他的观点。
二、远见领导艺术
正如理查德·埃文斯指出的那样,邓小平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他既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又是一个富有执行力的人。他对中国的未来有蓝图后,更愿意采取行动;作为一个政策制定者,邓有两个特别的优势:他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他规定所有的计划和建议都应该经过可行性检验。他既有列宁主义的传统,也有中国的传统。”
动力的两个要素是动机和资源,两者相互关联。缺乏动机,资源就会减少;缺乏资源,动机就会停滞。没有任何一个,力量就会崩溃。邓小平的领导远见卓识,既符合动力,又符合资源。
文革时期,“四人帮”使中国经济濒临崩溃,导致中国与世界最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文革以后,有几亿人从事粮食生产,人们的吃饭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仅占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一小部分。他认识到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面对这些问题,邓小平有着强烈的变革动力,以促进现代化的发展。他将日本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去过美国,美国的访问经历对邓小平很重要。这使他对国际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他第一次看到了现代西方世界,意识到中国在通往现代化国家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化大革命后,他出访国外,与西方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友好会晤,中日关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些资源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谋划出了一个发展蓝图。
令人信服的愿景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编织在一起。有远见的领导者与其他人合作,共同创造这样的愿景,帮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谋划彼此的共同点,以及帮助他们发展自身潜能做事来解决共同问题和创造更好的未来。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口号。为了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成功地恢复香港和澳门主权奠定了思想基础。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届中央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他还主持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三步战略,这个基于中国社会状况和集体决策的的目标,激励了全国人民为之奋斗。
三、团队领导艺术
建立信任对一个团队来说非常重要,团队精神是指对团队使命的共同理解和共同完成伟大事业的信念。邓小平善于团队领导,他令人信服的远见得到了老同事们的认可,如陈云、邓颖超、胡耀邦和王震。这种强有力的支持使邓小平有可能把重点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上。自1977年复职以来,他和一群资深革命家推动中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1938年1月,邓被任命为第129师政治委员,与该师司令员刘伯承合作。在随后的13年里,他们一起工作,被称为“刘邓大军”,他们相处得非常好,在他的官方传记中,邓引用了几年后人们对他和刘的描述:“我们确实感到我们的心是不可分割的。”。邓小平善于更好地发掘人们的潜力,在带兵打仗期间,他和军官之间建立互信,在战役来临之前努力激发将士们的战斗力。他通过头脑风暴法与同事仔细讨论作战形势,讨论后,让指挥官独立行动。这种领导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大量的指挥员,而且可以减少他的工作量,使他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重要事务。
文革后,邓小平汲取经验,反复强调集体领导的重要性,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动打破了领导终身制,以退出领导岗位成为榜样,带头废除终身制,让年轻一代共享权利,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接班人。
毫无疑问,邓小平是现代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他在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自身领导能力的基础上,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善于抓住文化大革命后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发生变革的机会。他在政治舞台上团结了一些老战友和一些有前途的年轻人,组成了自己的联盟,并在该集团内分享权力;他努力宣传他们的政治观点。他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领导艺术和个人魅力,为中国的未来和改革开放设计了宏伟蓝图,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支持。他重视党的作用,特别是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为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