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基于课程改革的教学质量提升探究

2019-12-18张博

魅力中国 2019年2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岗位职业

张博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高职教育的根本是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学质量提升,高职教育中首要的是提升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更是包括知识、经验和态度等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还包括合作、沟通、应变、心理承受力等非技能的职业素质要求。要想实现人才的持续、健康、有效培养,首要进行的就是在与学生面对面的课程中进行改革与创新,课程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怎么评价改的效果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

一、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优化课程设置,淡化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强化开发性,形成适应性、针对性强的课程设置模式;实,就是课程设置重在“实用”,突出理论应用、素质养成和技能培养;新,就是课程设置宽而新,及时反映新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技能。

(一)通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提升教学质量

“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为主,体现了新的知识能力观。

宽基础是指所设课程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各项要素之和。

活模块是指以技能培养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为适应职业岗位群设计知识、素质和能力模块的课程设置结构模式。

多方向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是以基础发展为平台进行多元化组织教学。

人本位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情情况,在课程设置上贴近高职学生、企业的需求,做好课前调研,按需授课。

在把握好上述四个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分配好课时量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课时的浪费。重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设置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要做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统一,原则应兼顾社会趋势、企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三方面。

(二)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所谓平台课就是按文化素质基础课、专业大类核心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发展课等分层构建“三级平台”或“四级平台”,按授课时间的先后顺序纵向排列。[1]

专业或专业方向课平台由多个岗位模块组成,每个岗位模块是在对具体职业岗位所必要的理论知识、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对应课程组合成以能力为主线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综合模块,比如PBL网络教学平台,PBL的核心就是项目,项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主题、预设情境、成果模型等,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2]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某一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主要体现个性化教育、就业教育的特色。

(三)人才培养的课程创新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更加关注工作过程中任务的整体性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素质。

主要表现为:

1.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以系统化的职业分析和岗位要求标准为基础。

2.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基于工作过程按照职业发展规律进行课程学习顺序的设计,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低级阶段的能力通过有效的训练方法带入更高的阶段。

3.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学习领域。“以岗位任务的运作导向”为学习领域是一种“理实一体化”的现代学徒教育模式。

4.职业与设计导向性。给出每一个学习领域与职业活动的表述及职业成长规律中的学习范围、难度间的关系的课程设计。

(四)任务驱动模式的课程创新原则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不仅是按照其本身的逻辑,更是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的标准”来进行评价,个体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来掌握相关知识,学与做、育与训融为一体。

(五)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创设

在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课程开发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情景的内容构建。

一是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实际的教学情景和有关的教学内容以及工作的实践操作和目标要求。

二是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来安排和构建具体教学活动。通过安排教学情景的实际课程活动来训练工作岗位上所要求的能力。

(六)课程内容的创新原则

课程内容的创新,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并、改整合创新,更包括新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创新要求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创新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第三步,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的创新,其途径与方法主要是增、减、并、改。

1.增,就是根据岗位的实际要求在课程中延伸与扩展来适当补充对实现教学目标有帮助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减,是将课程内容中不同课程但有相同和相似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删减,或将其中与教学目标关联性不强的内容进行简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设定“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部分,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

3.并,是将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各门课程按照能力要求所包括的内容进行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这里应关注的是课程的综合是有机性的而不是简单地“拼盘”在一起,是要实质性地融合。

4.改,是对课程的内容按照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规律进行逻辑重构与编排,即序化。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就是要把按学科逻辑顺序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转到以工作过程知识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

(七)课程内容的创新方式和程序

1.课程内容创新分为三个阶段、三个步骤:

市场调研——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定位准确问题。

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途径。

课程开发——落实岗位要求与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优化、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规范、课程情景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2.三个步骤

课程开发——专业技术课程、核心课程等;

课程改革——公共基础课、拓展课、选修课、第二课堂等;

系统构建——系统构建保障体系,为课程改革实施“保驾护航”,推进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机制、制度建设的进程。

3.四个环节

头脑风暴:方式整合企业、学校专家提供资料、思想,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

分析开发: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行业专家开发行动领域和职业能力域;

研讨确认:企业、学校专家论证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

决策计划:行业企业、教育专家论证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对于能力的培养我们按照三个层次来进行划分:

第一层能力阶段是由岗位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转换,其原则为终结性与相关性、非重复性与同级性、支撑性,目的在于显示出归纳性。

第二层能力阶段是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其原则为职业性、教育性、连续性和递进性,目的在于显示成长性。

第三层能力分担是由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转换,其原则为均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目的在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重构。

二、教学评价的终极拷问

(一)评价方式

从目前的高职教育实践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多元化评价、形成性评价。

多元化是以开发学生潜能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任务,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元为标志,将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

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面化、评价标准的多层次化等三个方面。

要实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水平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以及学业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

(二)多样化评价的评价模式

1.平时考核加期末考核——评价模式;职业资格考试与课程考试融合互通——评价模式;课堂评价加考试——考试模式

2.确定标准(1)课程性质(2)考核对象(3)考核方式(4)考核类型及分数比例(5)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6)编制部门及时间,审定部门及时间

3.评价程序(1)原始情况记录(2)原始资料整理(3)评定分数(4)分数合成(5)结果使用

4.评价方法考核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量化考核为主。考核中将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不能直接量化的也要经过一定的处理使之带有可操作性。

(三)评价方式的功效

1.促进了专业知识向岗位技能的转化。研究设计整体法和分析法相融合的评分标准,突显分析评分法的细致性和整体评分法的全局性。[3]

2.强化了通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困难自主或以团队形式解决各种问题。

3.“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把实践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工具”是一大创新,它改变了传统的“试卷考试”的指挥棒,从根本上促使高职课程教学转型。

(四)“课程评价”创新——“过程评价”、“量化评价”

1.采用“过程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评价赋分结构。“过程评价”是课程评估的一种有益探索,而“过程评价”则对每个学生

一个学期所完成的实训作业、学生态度、表现等都进行评估。

2.采用“教师、学生、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

课程评价应该采用“四元制”——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四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能够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打造学生评价能力、培养自信心理;能够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增强责任感。

三、课程改革中的学法指导

达尔文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自己的教育。”[4]

(一)学习诊断式。运用心理诊断技术帮助学生具体找出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实际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二)课程渗透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的课程渗透学习方法,这种方式兼顾了学生实际、课程特点、教师优势等各个方面。

(三)经验交流式。学生之间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互相交流经验。

(四)专题讨论式。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采取专题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学习方法指导讲座。

(五)系统传授式。根据学校方法指导,在教材中将学习方法指导纳入教学计划,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是:(1)变课堂为岗位(2)变知识为技能(3)变作业为产品(4)变考“记”为考技(5)变授鱼为授渔(6)变一证为双证(7)变一师为双师(8)变实习为就业。

考试改革:(1)构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试体系(2)从命题形式到内容都围绕岗位技能进行(3)在操作上采取交叉出题A、B试卷等。(4)能以操作行为体现的一律在现场操作(5)理论为题尽量采用答辩式(6)技能部分占整个考试比重的百分之八十(7)能“行为化”的问题一律以操作过程来考核(8)构建了对考试绩效的科学评价方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学习方法比研究教法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但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于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高职内涵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是在尊重专业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改善学习环境及气氛,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化培养模式,采用相应的教学改革模式,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练就正确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并进一步具备接受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岗位职业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