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景泰县科学治理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

2019-12-18陈文俊崔筱佩

中国水产 2019年11期
关键词:盐碱化景泰盐碱

文/陈文俊 崔筱佩

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盐碱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推进盐碱地开发与持续利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如何有效治理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让废弃的土地变成金土地,产生经济效益,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甘肃省景泰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气候干旱、风大沙多,土地盐碱化问题突出,成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5年以来,景泰县不断创新思路,开展利用盐碱回归水发展水产养殖、综合治理盐碱弃耕土地,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我们生态治理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探索了好方法、开辟了新路子。

一、景泰县科学治理盐碱地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景泰县近27万亩耕地不同程度受到盐碱化危害,其中中重度盐碱地16.3万亩,并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蔓延,因盐碱化弃耕土地6.5万亩,耕地大面积盐碱化,昔日的良田沃土变成了荒芜之地,对景泰县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景泰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通过多种措施全面推进盐碱地治理。

(一)利用工程治标

先后实施了排碱隧道和治碱排水工程,2.4公里的草窝滩排碱隧道全面贯通并开始排水;草窝滩片区治碱排水工程竣工并使用,地势较为低洼的上沙沃、草窝、芦阳、五佛四个乡镇的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盐碱化蔓延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景泰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从源头上减少盐碱产生。

(二)以渔治碱治本

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创新思路,变废为宝,充分利用盐碱回归水、弃耕撂荒地发展戈壁渔业,总结出“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16字模式,打造了草窝滩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五佛现代渔业、芦阳盐碱水流水养殖等五大产业园区,景泰县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抬田造地1200亩,改良治理盐碱地2万余亩。

(三)鱼农并重、综合发展

景泰县将盐碱地治理作为农业农村工作头等大事来抓,在抓治理的同时,更注重农业的开发利用,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景泰县芦阳镇响水村,利用弃耕撂荒盐碱地建成占地15亩流水养殖示范基地,配套建成鲟鱼孵化基地,占地4亩的渔业休闲农庄;景泰白墩子开发建设内陆盐沼国家湿地公园,在西北干旱区具有典型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是中亚—印度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湿地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极具观赏性和旅游价值。

二、景泰县科学治理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的思路

(一)创新理念,用新思路治理盐碱地

景泰县大胆创新理念,针对盐碱危害地区实际,创新治碱思路,坚持“标本兼治”得到原农业部的肯定,为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思路。这个思路得到农业部的肯定,2017年、2018年全国盐碱地治理渔农综合利用现场会在景泰县召开。利用盐碱水和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既达到了“变害为宝、变废为宝”的目的,也填补了白银市乃至甘肃省碱水鱼虾养殖的空白。

(二)引进品种,促进现代渔业发展

针对景泰县不同地区的盐碱水质特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发了景泰县盐碱水专用改良剂1号、2号,使五佛、草窝滩镇盐碱水成为养虾用水;针对景泰盐碱水的高pH、易爆发蓝藻等难点问题,优选集成了化学、生物、物理等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盐碱水质进行了精准调控,利用科技为景泰水产养殖提供基础保障。以培育景泰耐盐碱主导养殖品种为突破口,引进了凡纳滨对虾、黄金鲫、鲟鱼、河鲈、中华绒螯蟹、虹鳟、亚东鲑等主要经济品种,并充分利用盐碱弃耕地和低洼盐碱地,因地制宜地建立池塘养殖、大棚养殖、流水养殖、冷水养殖等盐碱地养殖模式,最终建成西北最大的盐碱水养殖示范基地,“戈壁鱼虾”品牌效应凸显,上海、江苏、宁夏等地投资商纷纷前来投资发展水产养殖。

(三)聘请专家,提升治理技术水平

景泰县坚持“科技先行”,积极与科研院所对接洽谈,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聘请专家“蹲点指导”、外派技术人员“学习取经”等方式,化验水质、分析数据、研究习性,抓试验、抓试点、抓培训。盐碱地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景泰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了盐碱水域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以景泰县盐碱地治理和现代渔业发展为核心,在对主要养殖品种开发和引进的同时,研发养殖水质改良与调控、绿色水产养殖和渔农一体化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与此同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建了专家团队,不定期到现场讲解传授实用技能;利用“景泰渔业”微信平台,针对性讲授科学养殖知识,并通过互动答疑等方式,及时解决养殖户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制订技术规范,赠送科技书籍,提升盐碱水养殖人员技术水平。

(四)招商引资,打造特色产业园

景泰县以打造甘肃省水产养殖大县,填补甘肃省咸水虾养殖空白为目标,在条件事宜的6个乡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作为治理土地盐碱、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但目前,景泰县水产养殖主要通过政府奖补引导、农户和企业自筹发展的方式推进,缺少项目支撑,因此,景泰县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盐碱回归水和弃耕盐碱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利用景泰县渔业分中心建成盐碱渔业科技产业园,配套建成年加工能力100万斤的南美白对虾加工生产线。将五佛乡渔业分中心建成南美白对虾孵化园。利用景泰县芦阳镇响水村弃耕撂荒盐碱地和丰富的盐碱水资源建成占地100亩盐碱水流水养殖示范基地,配套建成鲟鱼孵化基地、渔业休闲农庄,建成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盐碱水流水养殖示范基地,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景泰县科学治理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的思考

十九大报告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写进报告,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盐碱地、土地沙化的治理纳入了生态文明战略布局,这是对生态环保事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让奋战在防治盐碱地等生态建设一线的政府、企业和群众感到前所未有的信心。景泰县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已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和实践探索阶段发展到模式打造和示范推广阶段,盐碱撂荒地科学治理成效显著,取得了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的盐碱地综合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高度重视,科学统一规划

自2015年,景泰县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对土壤盐渍化分布范围、形成规律和特点的长期动态监测机制的基础上,对盐碱地治理和开发利用前景形成统一的认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统一的规划及系统开发利用方案,形成科学治理的合力。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16字治碱模式,在专业技术提升上下功夫,在戈壁渔业发展上谋出路,在“渔农并重”上促提升,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

(二)注重科研,产学研相结合

当前的盐碱地治理还是以传统的“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思路为主,但随着水资源越来越稀缺,传统的治理方式必须有所改变。为进一步推进盐碱地治理,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盐碱地治理的科技支撑能力,景泰县组织有关地方、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做好产学研的相结合。

(三)鱼农并重,绿色生态发展

景泰县在狠抓盐碱地治理的同时,更注重农业的开发利用。打造了“五佛现代渔业”、“盐碱水流水养殖”、“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鱼虾生态混养”和“休闲渔业”五大水产养殖产业园区。在治理盐碱地后,景泰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量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脱贫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在景泰县农村蓬勃兴起。景泰县在治理盐碱化这条路上取得成功经验,正在努力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戈壁农业示范园区。

(四)变废为宝,盐碱地成金土地

景泰县目前已实现抬田恢复耕地1200亩,改良治理盐碱地2万余亩,这些治理后的农田里大麦、枸杞、西红柿等作物生长旺盛,已经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景泰县经过几年努力,如今宽广的戈壁滩上重新恢复了生机。往日的盐碱地上,如今到处可见鱼塘碧波、农业连片的景象。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迎来了游客们的观赏,现代化农村美丽图景处处可见。如今的景泰盆地,盐碱地上已经有了新的效益,曾经的戈壁滩上崛起了新产业。在科学治理盐碱化的同时,生态农业、鱼虾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产业正在盐碱地上崛起,戈壁农场和盐碱鱼塘成为景泰盆地一道壮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盐碱化景泰盐碱
盐碱荒滩的“底色之变”
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青虾混养技术
突发事件链的罐区定量风险分析
外源H2S供体NaHS浸种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乡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浪淘沙·听父亲谈景泰一条山 如山似水君
胞质Ca2+参与外源H2S促进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
浸没致使地下水位抬高的水库危害研究
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盐碱化分析
松辽平原土地盐碱化动态监测与遥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