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行使人大监督权力促生态环境高质量
2019-12-18顾其斌
■顾其斌
一、讨论决定相关重大事项,促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规划。人大要积极推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制定修编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经过相关法定程序,使其成为统筹推进本地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规范性文件,并作为人大开展环境质量监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依据。适时讨论决定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事项。环境质量关乎永续发展大计,人大除了对政府相关规范性文件加强备案审查外,还要对相关重大事项及时组织审议、迅速作出决定,助力达成生态环境治理阶段性工作目标。持续跟踪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持续关注、跟踪监督生态环境建设,力推经人大讨论决定的重点工程项目真上马、快推进、全到位。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维护和促进生态平衡,确保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始终稳定在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之内,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挥代表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氛围。
重抓代表培训,强化“绿色生态”先进理念。从初任培训开始,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念贯穿于每次代表培训之中,使每一位代表都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促进者。引导代表履职,传播“绿色生态”生活方式。代表要以倡导绿色生态为己任,在依法履行职务时积极主动地向人民群众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绿色生活方式,引领形成崇尚绿色、呵护生态的社会共识,厚植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建设的民意基础。选树代表典型,打造“绿色生态”发展样板。要注重从企业高管、种养大户和劳动模范代表中选树先进典型,着力打造一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三生融合”的现实样板,通过这些来自身边、源于生活的可信可学典型,引导群众集约节约、控排治污,增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开展代表走访,推进“绿色生态”富民实践。代表要亮明身份与群众“面对面”,摸清生态“家底”,共谋绿色发展。通过走访问计、问政、问需,把基层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忧思和期盼梳理出来、反映上去,协同解决矛盾问题,使人民群众在推进绿色转型、分享生态红利中普遍受益得惠。
三、注重刚性监督手段运用,助力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加强执法检查,以“回马枪”促进“回头看”。在检查方式上,“体检式”全面查固不可少,“回马枪”深入查更显威力。尤其对污染整治的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必须以“回马枪”促进“回头看”、推动“向前走”,责成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持续加大整治力度、提速实现整改目标。开展工作评议,以“代表评”带动“群众评”。开展相关工作评议时,不仅要充分调动代表的积极性,还要坚持开门评议。在评议调查环节,就要通过座谈、函询、调查问卷等方式吸纳群众参与,广泛征求各方面对推进污染防治的意见建议。此外,无论是进行评议工作动员还是召开工作评议大会,都要安排被评部门干部职工、基层各级人大代表参加会议并参与测评,藉此凝聚减排治污的共识和合力。组织专题询问,以“精准问”推动“精细改”。询问前,要在摸清情况、深入把脉的基础上找准问题、选好角度,务求问到点子上,但不能搞“剧透”预演;询问时,明确要求应询对象回答问题尽可能简明具体,对重点环境问题的处置还要有“时间表”和“路线图”;询问后,要及时跟进督查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启动质询特调,以“强刚性”力促“治顽症”。在推进中在就生态环境高质量建设进行相关专题询问时,应加入“质询”环节,对询问所涉关键事项提出书面质询、限期正式答复。对于工作敷衍塞责且不认真整改询问、质询指出问题,以致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后果的单位或个人,必要时可启动特定问题调查,让环保法律法规在人大紧盯不放、持续加码的监督下真正长出啃噬顽症的“利齿”,进一步彰显环保监督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