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浅析
2019-12-18□贺鑫
□ 贺 鑫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
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衍生于西方“战略性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诞生于重大技术突破和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基础上,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以及增长潜力巨大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重构时期意义重大,是我国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重要抓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承担着推动价值链重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对其加以培育。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概述
(一)战略层面支持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将新兴技术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发展。我国结合国内外发展实际,制定包括《“十三五”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在内的政策文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至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层面,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培育和发展。“十三五”以来,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细分领域相继出台专项政策,例如信息技术方面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绿色低碳领域的《“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高端制造行业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为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
(二)以政策激发创新活力
技术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国政府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前提,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同时强化金融创新功能,以政策手段保障资金供给,激励创新成果转化。在技术人才培养环节,创新培养和吸引人才机制,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多元创新主体发挥作用,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严格控制市场准入机制。
(三)以政策引导资源投向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阶段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因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战略地位,政策也给予了资源投向上的引导。政府一方面通过发布支持重大工程的政策性文件,推动重点工程落地建设,并围绕重点工程开启“百兆乡村”示范工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等试点与重点项目。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发展释放要素活力。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成果市场化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为支撑,对技术更新迭代的要求更高,对技术研发成果有效产品化的效率也更高。提高技术创新成果产品化效率需要在政策宏观引导下,由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搭建微观上的多元合作机制。目前科研院所创新的目的更多在于提高学术研究和整体科研实力,企业更关注盈利性,强调投入产出,创新成果市场化、产品化的动力不足。民营企业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虽然研发积极性与创新成果产品化的动力较大,但融资较难及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现实,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也使得民营企业在创新成果市场化中的作用甚微。
(二)军民融合发展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新兴技术产业中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始于二战中美国军方用于情报工作的计算机及因特网相关技术的民用化。在科技发展史上,军用技术因为其国防意义,得到各国重视,其技术发展一直领先于民用技术,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导向下,军民技术通用时代的到来越来越成为可能。目前军事科技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中信息技术等军民两用型的特点突出,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有利于实现国防技术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双赢局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发展支撑,以科技进步为发展驱动力的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可以发挥国防科技技术研发的带动引领作用,加速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实现民用科技在技术进步上的突破,目前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政策对军民融合的关注度仍有待提高。
三、政策建议
(一)在国家政策层面继续加强顶层设计
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政策要更注重连续性,应该结合不同阶段的国外形势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布局,出台连续性的产业政策。政策上的连续性还体现在能够根据本国在不同时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阶段和地位进行产业上的及时跟进和调整,确定符合本国定位的需要重点扶持的新产业。
(二)提供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够,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势在必行。为此要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上予以资金支持,加大基础学科科研投入,激励技术创新及创新成果产品化。同时,构建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创建技术创新协作平台,在宏观政策上予以支持,调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研发积极性。在尚未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域,集合多个创新主体力量对重大技术难题进行公关。同时政府还应该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竞争氛围,针对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投入高,因市场不确定性而出现的风险大的特点,设立专项财税补贴政策,补贴创新能力强,技术产品化程度高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时进行动态化评估考核及监督,避免寻租行为及资源错配。另外还应该针对民营创新型企业设置投融资担保体系,建立风险承担机制,在保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资金投入的同时,解除其后顾之忧。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技术突破与重大发展需求的有机统一。分散布局式的模式不利于技术创新,也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需求。因此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路径。各地政府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基础与区位因素的实际情况,建设国家级产业园区与省级产业园区,加强区域内部产业集聚的同时,以产业链、价值链为纽带,注重区域协作,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引导资源的跨区域配置。在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式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各地企业、人才、技术方面的差异,结合当地地理与资源优势,设置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上的层次性,避免同质化发展。
(四)在政策层面推进军民融合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军用科技与民用科技相通领域的资源共享,在政策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军民融合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细节上进行敲定,避免政策不确定性。在资金保障上,政府要加强财税金融政策的制定,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同时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解决融资难题。在军民融合领域技术的安全性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保护原创产权。在技术产品化市场化方面,加强军、民两大产业整合,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四、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作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与其他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产业发展基础及部分关键技术领域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我们要看到目前的发展差距,也要在外部环境挑战下看到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的潜力并突破发展阻力。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在政策方面,一是要在国家战略层面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政策确保其连续性。二是要注重产业集群下的规模效应,三是要继续在关键技术创新领域突破机制障碍,协调处理各创新主体的关系,注重民营企业在创新成果产品化中的作用。四是注重军民融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政策、法律等各方面细化融合边界,加快推进军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