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应融入大国振兴的过程之中
2019-12-18王红丽
王红丽
(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陕西 宝鸡 721300)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是历史赋予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其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复兴。试想,有一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我们的思维和生活习俗却被另外的民族同化了,我们的年轻人疏远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淡忘了本民族传统的节日习俗,洋腔异调,打着老人们听不懂的问候,而我们世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标志,也被别的民族一网打尽,悉数占有,并拿去“申遗”并标榜为自己的文化遗产,若真是如此,我们还能说自己民族振兴和国富民强了吗?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是这个民族独有的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所以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并使之融入大国振兴的过程之中,繁荣壮大,应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创造和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既体现在人们的精神、思想和内在情感世界中,也体现在人们相互交流和与社会共处的行为举止方面。
研究中,我们总结出民俗文化的五大特点。一是集体性和社会性。民俗文化在集体中创造形成,集体崩溃了,民俗也就丧失了其传承的载体。如果一个集体的民俗被另一个集体同化,那么这个集体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特性,从而成为另一个集体的一部分。社会在传播民俗的同时也在被民俗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的团结稳定与发展都离不开民俗的连接和维系,两者相互借重。
二是传承性和播布性。传承是时间概念,指代际之间的纵向传播。播布是空间概念,指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范围的扩大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基础。
三是稳定性和变异性。稳定和变异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稳定这个前提,变异就失去基础;而没有适应具体情况的变异,民俗文化就无法稳定地传承与传播。
四是民族性和地方性。民间风俗是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模式和风俗习惯。这种长期磨合形成的模式,将零散的民俗质素勾连成民俗链条,再将民俗链条依照社会生活实践归纳在一起而成为民俗系列,最终按照形式和内容及其相关性组合成为系统的民俗文化也就是民俗系统,从而成就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群体。
五是原始性和神秘性。民俗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这些原始形成的观念意识及思考已内化到人们精神深处,不以时代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民俗文化的这种原始性与神秘性,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生态资源。
了解了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民俗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在民族复兴过程中,也还需要了解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
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它体现在培养和同化两个方面。培养是针对儿童青少年而言,民俗是通过世代传承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引导儿童青少年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上向集体认同具有良好公序良俗约束的方向靠拢。同化则是使外民族或其它地域的人认可这种民俗,并逐渐抛弃原本民俗将自己纳入到另一民俗的生存轨迹中来,一般是较高文明形态同化较低文明形态。[2]当今时代,我们适当地发挥民俗教化功能,可起到抵御西方文化侵略,保护并弘扬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作用。
民俗文化对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还起到规范作用。这种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的集体认同和良好的公序良俗的约束上,进而渗透并影响到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它告诉人们公平交易,诚信经营;家庭和睦,礼尚往来以及人们信仰什么,排斥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俗文化起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关怀和规范作用。
民俗文化还具有丰富多彩的娱乐功能。像蒙古族的摔跤、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傣族的泼水节,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是各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最后是民俗文化的维系功能。民俗文化最终的落脚点在于维系。维系社会秩序和经济关系,维系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维系人们从精神到思想和内心情感世界的归属感。
以上我们从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功能方面,分析了它在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认识到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也要认识到它的存在以及繁荣发展对民族复兴的积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根源,坚定我们的民族自信!把我们优秀的民俗文化融入到伟大民族复兴的过程之中,让中华文明更加繁荣昌盛,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