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课堂教学 推进实践环节 拓展课外培养
——谈应用型高校“学、演”模式一体化音乐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9-12-18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音乐专业

□彭 青 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音乐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高等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普通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时刻关注社会生产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原则,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相结合,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发展的创新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

一、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演”模式一体化人才培养解读

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不仅仅指单纯的人才培养过程,还包含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完成此目标所指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此教学内容和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人才评估制度[1]。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科的设置与建立应当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能力、素质三大模块为方向,探索以“站稳舞台、立足讲台”的教学、表演以实践为核心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突出应用、强化能力,才能培养出专门的音乐表演人才,以更好地为地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市场的需求决定产品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当代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正在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在办学规模和办学特征上已经出现多样化的特征,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为此,当代普通高校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迎合生产、经营市场领域的需求,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既能从事文艺团体相关演艺工作,又可以胜任教师岗位和其他与音乐艺术相关的行业、产业工作,使他们的知识、技能、素质在协调发展的同时更适应社会对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

二、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确立全新的创造性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践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创造性课堂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2]。

(一)突出创造性课堂的双主体特征

首先,创造性课堂教学应当树立“双主体”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目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基本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的时候,更多的是着重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声乐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挥。例如,教师对歌曲《梅花吟》进行讲解后,提出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去表现?用什么样的情感进行处理?”并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地探讨,调动了他们参与歌曲演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音色进行演唱比较,同时也会在课下搜集和整理资料,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不同演唱版本进行分析,得出这是一首具有古曲风格的声乐作品,这样他们就能在演唱时更好地把握这首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其次,创造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推进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组织教学的导向。例如,对声乐作品《延安颂》进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首歌曲在曲式上有什么特色?第一部分的乐段和中间部分的乐段情绪有什么不同?演唱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应该如何演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结合这首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达到了让学生共识、共享的目的。

(二)优化课程结构,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分层次培养

笔者在开展创造性的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大胆进行教材内容的安排和重组,在保留“独唱”教学的同时,增添“重唱、表演唱”的教学内容。普通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专业基础薄弱,对每位学生都按照专业院校独唱独奏的方向培养,已经不符合当前的教学实际。为此,学校可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厚口径、宽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进行教材重组优化,充分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音乐表演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1.专业精尖和大众普及的培养

对于个别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按照独唱、独奏的方向进行技能强化和拔高培养,使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在专业性文艺团体、文化馆从事相关的表演和教学工作。其余的学生可以在第三、四学期中进行重唱与表演唱的作品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声乐表演的能力、独立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和小组编配合作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领唱、表演唱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注意自己演唱的同时,还兼顾不同声部和搭档的配合。通过对大量作品的演练,学生的歌唱技能和舞台表演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为他们毕业后在文化单位从事歌曲合唱、群众歌咏辅导编配等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2.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对于专业基础薄弱而活动组织能力很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艺组织能力,如让学生选修经济管理、创新创业等人文学科通识课,以此开阔他们的眼界;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和导演艺术学院大型晚会、演出等音乐活动,以锻炼他们的策划能力。这样,这些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编导、管理等工作。

3.师资培养方向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演”模式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兼具“师范性”特征,其包含培养学生“站稳讲台”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多方向分层培养的一个特点。通过第一、二学年相关通识课的选修和学习,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到了第三学年,学生可以集中到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平时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专业实战的创新水平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毕业后走向学校、企业、教育等培训机构的教学岗位做了充分的职业准备。

三、加强艺术实践教学与课外培养计划的结合,以演促学、以演促练

(一)加强艺术实践,突出应用,强化能力,以演促学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要想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除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主修课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选修一门器乐,进而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学校应积极推进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将各种知识转换为自身的能力,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综合水平。学校要把教学实践落到实处,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双休日到中小学校、文化宫、培训机构磨炼技能,同时在校内开设“古筝、陶笛、吉他”等器乐社团,对其他院系的同学进行课外乐器辅导,这样做体现了高校创造性的教学理念。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自身的专业潜质,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的循环中提高学习过程中探索音乐表演艺术的规律,巩固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专业能力。

(二)以舞台艺术实践为核心,拓展课外活动培养计划,以演促练

首先,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舞台实践展现出来,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在舞台表演中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临场发挥的心理素质。舞台实践是音乐表演学习的“试金石”。为此,我们可以在每一学年进行艺术汇报表演,通过音乐会的形式,让主修声乐、器乐的学生进行专场汇报演出,如声乐专场音乐会、古筝专场音乐会、双钢琴演奏专场音乐会等形式。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表演能力,有助于使他们成为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其次,以赛促学,以演促练。教师应鼓励优秀学生的参赛,通过参加专业比赛和会演,让学生在平时更加苦练专业基本功,最终通过赛场锻炼,这样既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也能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一系列的舞台实践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编排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最后,学校可以与市音协、广播电台、各社区合作,建立校外演出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观摩讲座、文艺表演,或者参与节目创编、项目策划、活动宣传,通过产教结合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构建“学、演”模式一体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调整和优化。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加快专业学科的建设步伐,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科特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一席之地。学、演模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充分结合,突出应用型,能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的机会,进而使学生主动把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其一,学、演模式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习与实践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并及时调整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的职业发展道路。其二,学、演模式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如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考试获得社会艺术考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让学生心中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在专业的学习中更加认真,表现出发自内心的高度自觉。其三,学、演模式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对音乐表演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地方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发展的软实力作用的有效促进,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多元化的培养方向和地方经济城市发展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可以参与、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艺活动的组织策划、社区节目编配编排、舞台表演、教育培训机构、多媒体音乐编辑、琴行销售与经营管理工作,同时在教学机构如幼儿园、中小学等岗位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定位,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社区文化建设、乡镇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音乐表演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五、关于“学、演”模式一体化人才培养遵循的几点要求

对于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普通高校要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和实践探索研究发现,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遵循专业性、师范性、基础性[3]。专业性是我们的学科发展“之本”,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普通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和教学能力,在拥有一项音乐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要有音乐教育能力,具备音乐及其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和运用能力。师范性是音乐表演专业借鉴高师音乐学习的发展理念,通过音乐教学法、教案写作,培养学生实际的音乐教学能力,实现学、演结合的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基础性要求我们在四年本科阶段,除要完成本科阶段课程目标之外,还要为进一步的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打好专业与文化知识储备的基础。为部分学生有可能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遵循实践性、综合性。只有通过实践,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通过校内外艺术实践、作品指导与排练、舞台实践表演,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认识,促进学生音乐表演专业技能的提高。综合性是本科阶段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专业选修课程和通识课包括文学、经济学、心理学、美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从而具备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综合知识,体现音乐表演专业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特点。第三,遵循时代性、发展性、时效性。时代性、发展性要求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发展要面向市场、多元发展,寻求地方音乐文化发展优势,加强本土化音乐特色教育。为此我们要顺应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科间的联系,关注学科综合,关注实践。价值观念、专业发展等思维模式都要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彰显普通高校应用型、实践性的时代发展特征。时效性要求我们的专业发展与课程设置须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开设“古琴”民族器乐选修课、“陶笛”乐器技能选修课,大大丰富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又能结合市场发展需要,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尽快胜任教学培训机构的工作。

结 语

为了让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普通高校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有分类、分层次,同时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学、演模式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办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高校音乐教育办学质量与就业的矛盾,从而使其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平衡。我们只有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每位学生可以各尽所能,各有所长,才能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功和幸福。

猜你喜欢

应用型音乐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音乐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