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绘画作品在设计构成语言中的应用
2019-12-18王麒婷天津美术学院
□王麒婷 天津美术学院
一、框架结构的构成形式
初期,笔者将画面进行分割,采用蒙德里安的红黄蓝作品中的水平线和垂线进行分割。蒙德里安在1921年,提炼出了极致的几何抽象图式:三种原色、三种非色(黑、白、灰),以及“水平线——垂线”的网络结构。通过这种图式,他寻找着视觉要素之间的绝对平衡,在赏析他的作品时,进行了一些参考。不过笔者组织画面的依据和蒙德里安还是存在差异的。第一,将整幅画切割,形成大小不同的方格,从不同的设计构成语言进行表达,比如可以从原画中,提取外轮廓线,进行重复渐变夸张等手法进行表达。再者可以从质感方面,进行归纳表达等。第二,如果在整幅画中只用单一的绘画设计语言,难免会显得单调乏味,用水平线和垂线打破原先构图,并在所分割的小格子里填充表达,可以使画面呈现出别样的趣味。
二、设计构成语言的应用
将原画分割后,通过设计构成语言,使得传统的绘画作品再一次表现出来。在分割过程中,将整幅画分割出一个主要方格和几个次要方格。在表达过程中,只用黑白灰三种非色进行表现。由于底色部分只用黑白灰,最后的画面会显得略微单一和沉闷,所以主次分明和留白在画面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会在主要方格中进行重点描绘,主要方格的位置也是原画的视觉中心的位置,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再逐次进行合理分割。在构图上也采用原画的构图,总的来说,整体的大框架进行保留,在此基础上加入设计形态构成形式语言元素。
以凡·高的《奥维的房子》这幅画为例,画面中外轮廓线明晰,自然随意,笔触强烈,有着较为丰富的层次感。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并排着屋檐的参差不齐的房子;其次是在画面中面积较大的,笔触强烈的茅草屋;随之是在画面中间偏下走动着的行人;最后是在茂密的田野中散落着的建筑物。画面物体较多,却有条不紊,凡·高在处理中,主次分明,前后错落有致,周围的花草树木附着在建筑物周边,不仅使建筑物略微硬朗的线条更加凸显出来,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活泼的景象。
在主要方格的绘画表达中,首先将主体物以及周围部分截取进来,进行补充或删减,使这个方格自身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在画面处理中,构图应趋于饱满,主次分明,前后穿插得当,留白恰当,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化处理。画面中,应用点、线、面、体的自身的不同特征进行表达,应用形态构成的形式法则使其画面更加和谐。
在画面正中央有一排屋檐参差不齐的房子,屋顶的色块颜色饱满且形状完整,屋顶的形是曲线的长条状,将侧面墙体的白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所以笔者在处理的过程中,注重主次对比,明暗对比,屋顶的部分,用平稳的三角形渐变式的填充,一来用统一的形式语言进行填充,突出视觉中心;二来与侧面墙体的留白形成明暗对比。
建筑周边是环绕的树木,在绘画的过程中,将其分区域进行抽象化和平面化,使三维的建筑和二维的树木形成对比,主次分明。
在其他方格的设计中,找寻除主体物的亮点,进行分区域绘画。比如,在画面的右上方是几个散落着的房子,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削弱对原画构图的考虑,主观地把它们分到几个方格中进行不同形式的表达。可以将房子用直线进行分割,用线面对比,明暗对比的形式进行抽象化处理。周围的树木可以用曲线进行简单的概括化处理,使次要方格也呈现出完整且明确的画面。
三、色彩的协调
当画面基本呈现出来后,是由框架构成的黑白画面,每个方格自成一体,而且有些方格突出曲线,有些方格突出直线,有些方格较为复杂,有些方格较为简单,再放到一个画面中很难去让彼此协调,对此,笔者的办法是用色彩去使整体画面和谐。
在色彩的应用上,材质是彩色玻璃纸,由于颜色有限,所以笔者很少去考虑原画的颜色,脱离原画本身,进行再创作。用彩色玻璃纸裁剪粘贴后,使画面得以统一。
在挑选颜色过程中,因为材质问题,笔者选择红色和黄色,它们在叠加中,颜色不会变脏,而且红色和黄色明暗对比较为强烈,使之主次分明。在裁剪的过程中,保持一条水平线不变,其他三条边缘线根据底稿进行剪裁,在丰富画面的同时,使画面得以整合。在叠加过程中,使用交换叠加,使画面在细微之处呈现不同的效果。由于使用大面积的色彩,而且进行叠加处理,不仅显得突兀,而且会将底稿部分有所遮挡,所以在处理上,笔者将底稿的一些元素应用到彩色玻璃纸上,使上下呼应,画面也得到统一。
凡·高的艺术见证了艺术家自身所蕴藏的能量。他从艺术中获得了自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通过艺术对世界做出新的理解。在凡·高的绘画作品的基础上,应用设计形态构成形式语言,形成新的绘画表达方式,增加绘画形式的多样性,使绘画作品具有别样的表现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