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切磋开眼界 古风遗韵翻新声
——2019甘肃省非遗传承人群陇东道情研习班综述
2019-12-18王亚娟陇东学院
□王亚娟 陇东学院
关键字:非遗;高校;传承
甘肃省是戏曲大省,陇东地区更是蕴藏着陇东道情、皮影戏等丰富的戏曲资源。陇东道情皮影戏(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为重点)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特征,是我国皮影戏百花园中最灿烂夺目的一朵艺术奇葩。唐宋时期,道教音乐是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基本传承方式。到了清朝中叶,环县皮影艺术大师解长春在陕北学艺,融汇众家之长,综合成为细致、精湛、具有以嘛簧为特点的唱腔艺术,与中晚唐以来逐步形成的皮影戏进行紧密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陇东道情皮影戏。后又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完善,成为一种享誉海内外的道情皮影艺术[1]。
环县道情皮影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唱腔音乐最具艺术魅力。在非遗保护和推行进入人们视线的十几年里,陇东学院音乐学院长期致力于对陇东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积极开展以道情戏为主的传统戏曲传承教学,并于2017年经陇东学院批准获立“皮影戏”重点培育学科,在一年多的实践教学中已初见成效。2019年陇东学院积极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作为省级参与高校,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陇东学院承办的2019甘肃省非遗传承人群陇东道情研习班于5月11日至6月10日在陇东学院成功举办,本次研习班旨在帮助道情戏提高传承能力,支持甘肃省传统戏曲的保护和振兴工作,助力非遗扶贫,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为主旨而开展。
一、基本概况
自研习项目申报开始,学校通过整合资源,精心研制了培训方案,集中培训从2019年5月11日开始,到2019年6月10日结束,历时30天,旨在依托陇东学院学术资源优势,帮助我省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的“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素质,促进传统戏曲艺术的分类保护和活态传承。陇东学院主要通过学术讲座、名家讲授、聚焦问题、互动答疑、名课观摩、交叉互学、反思交流、展演展示等研习方式,努力帮助传承人群提高学识修养,转变和完善非遗认知观念,提高理论素养,以期能更好地发挥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头作用。学校按照项目既定目标,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
二、培训实施过程
(一)领导高度重视,保障措施到位
为认真扎实地做好研培工作,学校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协调会议进行研究,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和领导讲话,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文件精神,学校制订《研培计划实施细则》,对各项目培训班的开班时间、开班典礼要求、教材资料、学员日志、考核与结业等具体事宜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学校制订了培训学员管理办法、培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管理制度,全方位地做好培训学员的人身、食品、医疗等安全保卫工作,让所有的培训学员高兴而来,平安而归。项目由赵志学院长全面主持、项目秘书全程跟班,配备了班主任和教学秘书,选出了班委,适时召开班委会,听取班委的意见和建议。在学院“研培”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各部门密切配合,高效运转,规范有序,确保了培训全过程的流畅高效和顺利进行。
(二)开展需求调研,精心设计培训方案
在研培项目申报前期,我校多次召开项目方案研讨会,邀请了皮影戏学科首席专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黄虎和特聘教授、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康保成教授认真研究和分析论证,明确了培养目标,精心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项目获准后,我校按照文旅厅领导、专家反馈的意见,重新修订具体实施方案。研习前组织学员填写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参加了座谈,接受了电话访谈。培训方案经过反复调研和修改,坚持“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素质”的主旨,根据学员所需,认真思考、精心筹划、系统设计,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帮助我省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的“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人群提高综合能力,以促进传统戏曲艺术的分类保护和活态传承。
(三)整合优质资源,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
为确保培训效果,学校遴选培训师资,组建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一批全国知名教师、培训专家云集陇东学院与一线优秀的陇东皮影道情传承人组建“理论、经验、实践三位一体”的培训团队。这些培训者有来自高校和艺术研究机构的皮影戏研究专家,还有最著名的环县道情皮影戏敬家班的传人。在培训专家团队的选聘过程中,我校特别重视对长期致力于非遗研究及对传承人群做过长期调研和深刻接触的专家的选聘。
(四)切实构建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努力创新培训模式
1.优化课程内容
我校全面落实《甘肃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甘办发〔2017〕61号)中高校的主体责任,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弘扬陇东道情的当代价值,推动其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在培训过程中,我校坚持突出“学员主体、问题中心、实践载体”的研习理念,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方法。
2.创新培训模式
一是通过名师进行专业引领。我校聘请省内外专家通过讲座的形式拓宽学员的学术视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理念。专家讲座避免了高深的理论背景,通过撷取典型的非遗案例讲述,使学员发现自身潜力,找到自信,有效消除了由文化水平较低带来的畏惧心理。二是开展专题研讨。我们根据调研的结果,以学员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主题,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讨论,学员的参与热情高涨,讨论热烈,有效地解决了学员的困惑。三是丰富表演展示。培训通过助力扶贫慰问演出和汇报演出加强学员的舞台实践能力,并将影戏演唱从台后走到台前,在表演形式上作以创新。四是交流分享。由授课教师组织,学员对培训过程中的体验收获与培训成果以学习心得、实践反思、研习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入交流、相互启发、优势互补。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研习学员的眼界与知识
我校组织参训学员开展“破冰活动”,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戏纪录片,举办个人特长展示、结业汇报演出等活动,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自觉意识、发展热情和个人自信。学员参观陇东特色音乐舞蹈展馆、陇东学院校史馆、庆阳市博物馆,加深对陇东地域文化和民间音乐的认知度。
(六)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加强研修成果的总结与跟踪指导
培训期间项目秘书每周完成并提交一份培训简报,将精选的教学过程进行实录,整理了授课教师的讲义及PPT,刻录成光盘配发至各学员,并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为他们的自我学习积累了资源。
三、经验分析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序是培训成功的基础
学校始终把非遗传承人群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前期“研培计划”任务工作布置、培训方案设计与修订,到中期项目实施过程管理,至后期培训效果评估、经验总结,处处凝聚着领导的心血。从开班典礼到结业典礼,校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并做重要指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积极性。这种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融合,为培训提供了专业化的策略和规范化的组织管理,为增强培训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团队是高品质培训的关键
为了使培训工作水平高、出实效、有特色,我们认真选聘培训者,精心组建了培训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培训专家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学员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明确学习的方向,引导学员走上系统、规范的学习道路。
(三)培训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培训取得实效的保证
培训课程中既有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的指导与学习,又有丰富的实践课程,更有经验交流与表演展示活动,学习内容呈纵向分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设计保证了培训学习的有序、有效进行,使学员在转变观念、提高技能等方面切实受益。
(四)学员需求调查研究是培训目标实现的前提
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非遗传承人群,他们长期以陇东道情为事业,或家传或从事,自身对陇东道情有着浓厚的情怀和无限的热爱,但在学识、学养、技艺等方面的提高相当艰难。甚至可以说,学员中的大多数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意味着到达专业成长的巅峰,学员在个人发展方面普遍感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如何使学员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就需要我们在培训目标设定上加入非遗传承保护的内容,这也是需求调查的关键所在。
结 语
综上所述,作为陇东地区唯一的地方性高校,陇东学院肩负着传承地方民间文化的使命。2019年第一期陇东道情研习班的成功举办,有助于地方传统戏曲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希望通过这样的地方传统戏曲研习班,能够振兴陇东道情皮影戏这一传统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