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2019-12-18鲁迅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美学美的

□徐 艺 鲁迅美术学院

目前,国内部分艺术院校已经开始着手改革美学课程,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例如,教材的教条刻板、缺乏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不得当、考核体系不合理等都在制约着美学教学改革的进程与成效。

一、艺术院校美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建设滞后、教学内容有待优化

当前的美学教材多以阐述基本概念为主,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弱化了教材对学生美的感知与思维的影响与引导,教材内容的编排越发晦涩难懂,不利于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教学相对缺乏

艺术院校对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与教学设置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结果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利于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促进学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单凭课堂与教材的教学展示,无法向学生传输较为直观的人文景观,不利于积累与沉淀文化内涵,使学生缺乏艺术思维和对美的真正意义的理解和判断。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美学课堂依旧延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乏新意的课堂无法将学生有效带入教学内容中,也不能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对本就抽象的美学内容更加失去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加之当前艺术院校的美学课堂多数采用PPT课件的授课方式,没有更多地运用当前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工具,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使美学课堂索然无味。

(四)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艺术院校的美学课程考核尚未形成较为严密与合理的系统,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考核形式多以笔答为主,加深了学生对美学课程与考核的呆板印象,不利于学生对美学知识的拓展与自主学习。

二、艺术院校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更新教学内容

艺术院校要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的需求,对美学内容进行更新。例如,教师可有目的地搜集当前的时尚热点、自然与艺术本身的美、身体美学、影视美学等内容,将其充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内容与思维,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开拓视野,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运用美。

(二)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摒弃老旧思想,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强化学生课堂讨论与总结、归纳,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与课堂积极性,当美学课堂不再以教师论述为教学内容出发点,而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遇到的美学问题与困惑为落脚点,才能不断激活美学课堂的氛围和师生互动的积极性。

(三)变革教学手段

教师要学会借助数字教学设备,并灵活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美的艺术与多元表现形式,使较为呆板的教学重、难点在生动的课堂展示中迎刃而解。例如,教师要在课前为学生设置审美对象,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课后设置操作简便的实践作业,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不断构建个性化的美学知识体系与教学程序。

(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艺术专业的学生利用较为前沿的学科资源进行自主收集与学习,帮助学生牢牢把握学习的主动权,还可分小组进行美学课件的集中展示,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美学课堂的讲授工作,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探讨突出展示各自的自学成果,不断突出与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五)改革成绩评定办法

以往单一的闭卷考试无法真实考量学生对美学课程的学习成果与应用水平,对此,艺术院校要强化对美学考核的重视,积极制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评定办法。例如,可将美学论文、艺术表现力、美学设计等内容与平时课程考核、学期末成果考查有效结合起来,全方位考核学生美学专业学习成效,促使师生更加强化对此学科的重视。

美学是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是人对美的感知、运用与影响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美学以其更加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艺术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美学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转变教学思维模式,拒绝刻板,重视课外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革成绩评定办法,这样才能为美学教育带来生机,最终在培育学生美学思维与综合素质上发挥实力。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美学美的
盘中的意式美学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