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之我见
2019-12-18贺智利
贺智利
(榆林学院文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担负着培养合格中学语文教师的任务,这就决定了高师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无论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都没能有意识地顾及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致使培养的对象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以下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粗浅认识。
一、师范院校中文教师要了解和熟悉中学语文教材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材更新变化的速度非常之快,如果大学老师不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情况,就可能会出现重复讲述的现象,甚至一些大学老师讲得还不如个别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怎么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当然,并不是说大学课堂上就不能讲中学阶段学过的课文,而是要求大学教师避免低水平重复,即使是重复讲,也一定要比中学阶段讲得更深入,更有新意,更有启发性,让学生学有所获。
师范院校中文教师在熟悉了中学语文教材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发现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课程在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将二者打通,达到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的效果。譬如近年来特别强调的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不只是大学阶段的任务,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教材中就渗透了这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所包涵的理想信念、亲近自然、敬畏生命、仁爱情怀、艺术素养等内容,在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教材中有着一脉相承的体现。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有一篇最不引人注目的小说《兔和猫》,其意蕴不大容易被学生理解。其实,作品中鲁迅对小动物流露出的那种温暖柔和的感情,是一种对生命的敏畏,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仁爱情怀。我们从鲁迅对隐鼠、苍蝇这些小动物的关爱中,可以窥见作者博大的感情世界,这种胸杯已经超越了自我生命的狭窄范围,甚至超越了国家、民族、人类的范围,升华到了自我心灵与宇宙万物(生物、非生物)的契合。这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而类似这样的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出现过。譬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杏林子的《生命》、沈复的《童趣》等课文中,都包涵着这样的意蕴。如果大学老师能够发现这些文章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打通,无疑会使学生对中学阶段学过的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他们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会大有裨益。
二、师范院校中文教师要了解中学语文新课改的理念
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已成席卷之势。尽管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约束,许多中学教师在新课改的口号中依然推行着应试教育的模式,但新的教学理念毕竟冲击了古老陈旧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而在许多大学教师的观念中,教学改革只是中学教师的事,与大学老师无关。试想,一个对中学语文新课改一无所知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语文教师呢?
为此,师范院校中文老师应该深入基层中学进行调查研究,深入课堂观摩中学语文教学能手的示范课。在平时的学术活动中经常邀请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给学生做报告或示范教学,让学生时刻与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保持密切的联系。
三、师范院校中文教师应将科研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
师范院校的中文教师,不应该只写一些深奥的学术理论文章,还应该以学者的眼光,时刻关注中学语文教学,写一些与中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文章,并将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传授给学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理论资源。现代作家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等人虽然是大学的著名学者,但却写过很多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文章,他们对作文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教师,与其写一些没有多少学术意义的应制文章,还不如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与中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发表一些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的研究成果,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
四、师范中文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每一位优秀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必然是综合吸收了自己所遇到的许多老师的优点。由此看来,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影响确实是潜移默化的,作为给中小学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的教师,尤其应该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但事实却远非如此,我们看到,中学语文教师特别重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讲究教学方法的新颖活泼,并且将此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大学里,许多老师根本不重视教学。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变相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索然无味,哪里谈得上文学课应有的诗意和美感。
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中文教师在大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也要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备课、导课、板书、提问、讲授语言等各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以课堂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这样的大学课堂,没有与中学语文教学完全割裂,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能够很快适应中学语文教学,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