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术传入福州后的发展概观

2019-12-18李婧扬福建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摄影术照相馆庐山

□李婧扬 福建师范大学

一、摄影术在福州的起步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福州学者林箴出访美国讲学,当时,银版摄影术正在美国盛行,林箴对此十分感兴趣,随即购买了一套银板摄影器具,并掌握了银版摄影术,成为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摄影第一人。可惜目前尚未发现林箴所拍摄的照片和所使用的器材。

作为茶叶和陶瓷的集散地,开阜后的福州很快就吸引了外国商人以及各国传教士的到访。摄影术大约在1860年前后出现在福州街头,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人谢芬与油画师傅周森峰、张老秋在香港著名的皇后大道上合作开设了宜昌照相馆。同时,在香港的皇后大道上也出现了多家照相馆,照相馆的生意在香港地区的竞争日益激烈[1]。几年之后,谢芬回到了福州,在中洲岛的江南桥桥头开设了“宜昌”号照相楼,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照相馆中的摄影师也成为中国早期摄影发展的中坚力量。

由外国人舍恩克(F.Schoenke)经营的照相馆是目前有资料可查的在福州开办最早的一家照相馆,并且成为外国人在福州经营时间最长的照相馆。1869年至1870年,香港阿芳摄影楼的掌柜黎芳到达福州,拍摄制作了大宗福州风景照片,成为迄今已知的首位拍摄福州照片的中国摄影师。拍摄福州风景的照片,也成为阿芳早年摄影成就的笃证[2]。

由此可见,不论是从影楼开设的时间与数量上,还是作为风景照片拍摄的主题、抑或是外国摄影师所选择的采风目的地,福州都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这座城市在中国早期摄影艺术的起步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外国摄影师在福州

在摄影术光临中国之初,因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摄影术的态度是怀疑的、恐惧的、好奇的,认为摄影术是“奇技淫巧“、会“摄人魂魄”,因此对摄影术唯恐避之而不及。不仅如此,摄影术在中国最早的用途只是配合画像,而且价格也相对昂贵,所以在早期照片中留下的人物影像也大多是皇室人员或者达官显贵。此时,摄影术在中国的自主意识尚未开启,在福州的市场也未完全打开,所谓的摄影,只是西方人来到福州所开展的摄影活动或是西方摄影师在中国针对中国的风景、事件、人物的影像记录[3]。

1873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73—1921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了疑为中国最早的影集《福州与闽江》(Foochow and the River),影集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外国摄影人士纷至沓来,拍摄了许多关于福州的珍贵影像,闽江也因此被欧美摄影界人士称为“中国最美丽,最适合拍照的河流”。

在约翰·汤姆逊所出版的《镜头前的旧中国——约翰·汤姆逊游记》(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 1898)一书中曾详细地描述了他畅游福州永泰方广岩并留宿方广寺的过程。

“我的朋友们都随身带着轿子和轿夫;至于我,则在附近村子里租了一顶轿子,我的猎犬立刻习惯性地爬了上去,舒适地卧在座椅下面……我们来到一处有四百多级的石梯前,当我们缓慢地拾级而上时,我好奇地数着石阶数。这是寺院下的一道沟壑,而寺院是我在这里所见到的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处景观……[4]”

约翰·汤姆逊在对福州拍摄题材的选择上,涉及较多的是风景名胜与社会风俗。虽然在语言交流和思想方面与本地人有种种障碍,交通状况也不尽人意,可以说约翰·汤姆逊的拍摄具有较高的难度。但与其他西方摄影师不同的是,他努力地克服障碍,拒绝带着猎奇的心理去拍摄所谓“殖民地”的日常,而是以当时英国流行的人种学和科学探索精神为基调来拍摄福州地区的自然景观、地方产物与风土人情[5]。

福州港作为江海的交界处,商贾云集,是当时福州重要的贸易商品集散地,江面上忙于运输的船只、江岸之上熙熙攘攘的人流、炸海蛎饼的小摊、梳着“三把簪”的闽地农妇,无一不吸引着外国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他们眼中充满异域风情的生活场景[6]。

笔者在浏览“华辰”历届影像拍卖图录2012年秋拍部分时,发现拍摄于1870 年左右的一张蛋白照片,照片中是闽江渔船林立繁忙的景色,远处为万寿桥,是一幅少见的清末福州全景照,照片疑为长期居于福州生活的商业摄影师舍恩克(F.Schoenke)所拍摄。

位于北城屏山之上高耸的镇海楼,在鼓山上被称为“闽刹之冠”的涌泉寺、耸立于马尾山上的罗星塔……这些作为当时福州地区标志性的建筑也在外国摄影师的脑海中印上了深刻的记忆,由此便留下了与这些风景建筑相关的数量颇丰的照片,使得一个世纪之后的我们,能够重新领略在黑白光影之间别样的福州风貌。

三、照相馆行业在福州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摄影术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了传播,随着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福州地区开始出现了许多由外籍摄影师开设的照相馆,它们多以拍摄人像为主,也拍摄与出售风景照片等。

福州的仓山区作为当时领事馆和洋行的聚集地,出现了由外国摄影师开设的“舍恩克”照相馆、“庐山轩”照相馆以及“同兴”画楼和“宜华”照相馆。之后,在照相馆行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福州市内的照相馆数量曾高达两百多家。

1885年,一对来自日本的木村夫妇开设了“庐山轩”照相馆。“庐山轩”照相馆在福州开业后,招收了众多学徒,因为生意兴隆,木村夫妇又在城内的黄巷开设了城内“庐山轩”照相馆,两家“庐山轩”培养了众多学徒,他们后来也相继成了福州照相业的骨干力量。虽然“庐山轩”照相馆也对福州的照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鲜有人知的是,“庐山轩”照相馆其实是日本间谍以照相馆为名,在福州设下的情报联络站。

“宜华”照相馆原来名为“宜华写真馆”,是“庐山轩”出师的学徒杨连馨等三人创立的,照相馆处在的中平路河墘街,旧称南台洲边街。据曾在“宜华”照相馆当过学徒、师傅的特级摄影师王则松老先生回忆,四五十年代“宜华”照相馆的特色经营有三项:一是销售相纸等照相材料,从代理人手上买到大盒包装的美国航空胶片分装后出售,或把大盒相纸裁切分装后出售,福州其他照相馆都到“宜华”照相馆购买,由此赚了很多钱。二是古代戏剧装照片的拍摄,“宜华”照相馆向戏服厂定制了很多古代戏剧装,并从剧团请到戏装化妆师——闽侯人林子屏,他能根据不同的戏服进行化妆。由于“宜华”照相馆的摄影棚大,背景内容丰富,顾客很喜欢到此拍摄戏剧装。三是老人相,“宜华”照相馆的老人相拍摄十分专业,后期修相精致,放大后装框,价格不菲。

舍恩克和同兴画楼主要摄制风景照片,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以到福州当地工作、旅游、或生活的外国人为销售对象。虽然说,福州本地的影楼在风景摄影的技法和审美追求上,稍逊于西方摄影师,但是本地摄影师们也在努力地在意识上与西方靠拢,创作出更多迎合市场审美和外国顾客的口味作品。例如,去拍摄西方人所钟情的古代纪念碑,或是本在中国人传统审美中并不起眼的废墟,其中不少地方也在西方人眼中成为中国景色的代表。

如今,随着各类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在福州的街头巷尾已少见宾客盈门的老式照相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个性的摄影工作室、定制婚纱影楼。也极少有年轻摄影人有条件学习仅存于老照相馆的一套手艺活,但这渐渐没落的行业,却也是老福州城与老福州人一段纯粹与朴实的回忆。

结 语

由此可见,虽然福州早期的摄影活动多由西方摄影师展开,但这样的摄影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并得到了国人积极的响应和效仿。明末清初,摄影术已不再是人们口中的“摄人魂魄”之术,福州的照相馆俨然成为民众眼中的时尚之地,摄影从业者们为居民百姓拍摄个人照片,为社会团体活动拍照,也拍摄福州本地秀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当时福州的社会风貌,为学者们日后对福州当地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猜你喜欢

摄影术照相馆庐山
庐山 牯岭!Cooling!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A LONG LENS
从自拍到自拍
毛泽东登庐山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
《李白 庐山谣》
照相
本刊可直接使用缩略语的词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