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代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2019-12-18朱沈鸿黄陈园齐梦雪

山西青年 2019年16期
关键词:祖父母隔代祖辈

魏 杨 朱沈鸿 黄陈园 齐梦雪 殷 婷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我国传统社会在封建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几世同堂的现象司空见惯,隔代教养因此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生活常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尤其是在核心家庭已成为主流的当今社会,隔代教养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如今,隔代教育的情况已更为普遍,通过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曾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进行的调查,发现其中照看孙辈的老人占66.47%,且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的比例分别高达71.95%和73.45%。国内外学者都按祖孙相处时间、空间因素及祖辈承担责任的多少将隔代教养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类型。古吉慧(2003)提出狭义的隔代教养,是指父母完全放弃担负青少年的教养责任,祖辈与青少年同住并承担全部的养育责任;而广义的隔代教养,指祖辈任何一方或双方与第三代有共处时间,承担某些抚育责任。孟琳琳(2017)也指出隔代教养属于家庭教育中的特殊教育方式。隔代教养有内涵上的独特性和方式上的多样性,它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而非制度化的教育方式。本文依据隔代教养类型以及隔代教养可能产生的影响出发,深入挖掘隔代教养的教育意义,借鉴现有隔代教养的研究成果,传承现有文化,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优势。

一、隔代教养类型

由于国内外在国情及文化上存在差异,在隔代教养类型的划分上也存有分歧。张筱彤(2015)提到国外学者对隔代教养类型的划分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祖父母的教育理念,考察祖父母关注的是祖辈的个人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由此划分为分配型(同时关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象征型(关注社会规范但不强调个人需要)、个人型(关注个人需要而不关注社会期望)和疏远型(很少有强烈的态度期望)。另一角度是祖孙的亲密关系,划分为参与型(祖父母的行为类似父母,在家里的重大事情上有发言权)、伙伴型(祖父母经常遵循“不干涉原则”,不参与对青少年的抚养、社会化和纪律管教)和疏远型(祖孙关系是正式的和疏远的)。

国内学者则按照隔代教养中祖辈的教养风格来划分,并针对隔代教养的特殊性做出了调整。卢乐珍(2004)将隔代教养分为守旧型、纵容型、身教型和民主型四种类型。守旧型指祖辈保持过时的老观念,只关心青少年物质方面的需求,忽略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方面的需要;纵容型是祖辈毫无原则地袒护包容青少年,极端的溺爱让青少年的发展畸形成长;身教型主要表现为祖辈为青少年树立榜样,示范正确的言行举止,让青少年在与祖辈的相处中形成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民主型是最佳的教养方式,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意见和看法都及时得到交流和反馈,三代之间增强沟通,消除隔膜。顾芬芬(2005)也提出把隔代教养分为过分关注型、过分监督型、严厉惩罚型、民主理解型等四种类型。刘术(2016)则将农村隔代教养分为过分的溺爱与过分的保护型与不管不顾型。

二、隔代教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目前有关隔代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相同。卢乐珍(2004)提出隔代教养有三大优势:祖辈在教育理念上有耐心,更宽容;祖辈有独特的智慧和才能;祖辈拥有丰富的抚育经验。梅鹂欢(2004)也认为,隔代教养本质并没有存在过大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隔代教养和亲子教育之间如何有效衔接,保持一致性。怎么使隔代教养能够减轻父辈家长负担的同时、促进家庭关系和谐,使祖辈家长能成为孙辈与父辈家长的沟通桥梁,隔代教养与亲子教育可以并驾齐驱。易云(2002)则有相反的看法,因为从整体上看,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祖辈对孙辈的爱总是容易满溢成为溺爱,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毫无益处。卢乐珍(2004)也承认隔代教养中存在四种弊端: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容易重感情轻理智;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容易重物质轻精神;在活动和安静的把握上,容易重静轻动;在教育要求的把握上,容易与父辈产生不一致。孙宏艳(2002)也强调隔代教养会导致“亲子隔阂”,影响“亲子关系”。研究表明,隔代教养既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行为、学业等三方面的影响上。

(一)隔代教养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影响

隔代教养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祖辈家长多是已退休,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青少年身上,同时他们有丰富的养育经验和人生阅历等,这些是促进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刘云,赵振国(2013)研究发现,在认知重建得分上,祖辈教养组幼儿得分均值小于父辈教养组儿童;而在问题解决、替代活动、发泄、被动应付、自我安慰等情绪调节策略上,父辈教养组幼儿得分均小于祖辈教育组。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隔代教养下儿童的社会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才会采取一系列不良行为进行防御。隔代教养下的青少年除了性格上的内向及自卑心理以外,还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及道德意志薄弱。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段婧,2012)。

(二)隔代教养对青少年情绪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对于单亲家庭而言,由老人介入青少年的教育,不仅能弥补其母爱或父爱的空白,还能为其提供性别模仿的对象,使青少年能健康地成长。在正确运用的情况下,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般看来,祖辈与青少年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这种隔代教养能够给祖孙辈更多的相处时间,使得祖孙能够更好地交流情感。

但许多研究也表明,隔代教养会对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古吉慧(2018)提到美国一项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对74名隔代教养的非裔儿童进行发展状况评估,发现70.18%的儿童存在发展缺陷,包括胎儿酒精综合症(32.5%)、认知发展迟缓(12.5%)、粗大动作、交流以及社会/情绪发展迟缓(7.5%)和精细动作发展迟缓(2.5%)。与其他青少年相比,隔代教养的青少年被诊断为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几率更高。同时,由于祖父母身体的活动性较差,他们通常没有太多的精力来指导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各类问题。祖辈与孙辈所处年代不同,不一定适合养育现代儿童。祖父母一起生活的青少年会体验到各种不适社会情绪情感,这种不适会进一步给他们的学校适应、人际交往及社会性发展带来各种不良影响。

何奕敏(2004)通过调查发现,隔代教养抚育下的儿童,近60%不同程度地存在任性、自私、冷漠、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阳辉和陈新明(2008)也指出由于祖辈代替不了父母应履行的完整监护职能,留守儿童在遇到不同情形时只能自己处理,尤其是在失败、孤寂时,他们不愿与监护人交流,而选择“记日记”和“与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导致他们的心理、性格走向极端,这极不利于培养积极的人格。

(三)隔代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学业方面的影响

隔代教养下的儿童青少年易产生厌学、成绩不理想等学习问题,部分隔代教养情况下的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沈辉香(2005)通过对农村初中班主任的调查,发现隔代教育家庭中的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隔代监护的学生中学业成绩处于中下水平者达到三分之二以上,这一情况与学生学业成绩正态分布的要求相距甚远,祖辈仍凭借旧思想和经验来教育青少年,会导致其在家庭中得不到较好的教育,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李炎(2003)也发现,隔代教养下的孩子行为控制力、卫生习惯等普遍较差,且集体观念淡漠,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由于祖父母身体的活动性较差,他们通常没有太多的精力来指导青少年的学习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各类问题。另外也由于祖辈与青少年所处年代不同,教育的方法有时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就可能会导致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青少年会体验到各种不适的社会情绪情感,这种不适会进一步给他们的学业带来消极影响。在学校问题上,隔代教养的孩子更可能留级或学业成绩更差,存在发展迟缓和行为问题的风险。

三、未来发展方向

(一)扩大研究主题

目前国内学者面对中国日益增加的隔代教养现象,不能一味批判利弊,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承认隔代教养存在的合理性,如何提高隔代教养的质量,使隔代教养下的青少年更加健康的成长,这应成为日后隔代教养研究的重心。

隔代教养和教育在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现实基础,它成为很多家庭无法回避的一项选择题,尽管其答案未必唯一,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对于许多年轻父母而言,由于各种原因,其选项是唯一的。当隔代教养成为唯一的选项时,作为参与教养的祖父母、家长等,唯有明确各自的职责、细化各自的分工、形成合理的养育规范,家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承担其应尽的义务,祖父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充电和自我学习,隔代教育才能形成三代同赢的局面。

(二)综合研究方法

关于隔代教养的理论综述和探讨多是在社会学领域中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多是基于观察和经验,范围涉及祖孙关系的概念构成、祖孙关系的特征和模式、祖孙关系分类等几个方面,这无助于对隔代教养问题形成系统客观的认识。以后的研究可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系统探讨隔代教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的内部机制上,并增多实证性的干预研究,为解决隔代教养的问题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由于隔代教养的概念理论存在分歧,至今关于隔代教养的测量工具也不一致,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以问卷法为主,测量工具的权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一点上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将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护理学等学科不同的研究方法的力量凝聚起来,综合研究方法考察隔代教养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为后续的研究和干预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祖父母隔代祖辈
迈向共学互学的未来:当前隔代学习研究的知识图景*
我的祖父母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