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再现县委书记的家庭和生活(外一篇)
——简评和若群的文字和写作

2019-12-18李惠文

壹读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武丽江文艺

◆李惠文

与和若群的相识其实也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起因于对他父亲的尊重和一种特殊情感,虽然我不认识他父亲,但小时候我常常听父亲与我们村的大人们讲,说县委书记在我们生产队下乡蹲点搞农业,经常和农民们打成一片在一起干活。可见我们村的群众对他父亲很尊重,在他们的心目中享有很好的口碑!

尽管那时的我也还很小,正在村里读小学,所以对于大人们所讲的事也不是很关注,但应该说那个年代,作为乡下农村子弟的我们来说,其实对于上面来的干部和领导也是格外尊敬的。所以,尽管那时的我虽然还不知道这个领导是谁,但记忆中对于村里人说起的这个事是留有一定印象的。更何况,他们说的是一个县委书记,即使现在来说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了。而如果放在过去那个年代来说,对于一般的乡下人而言,已经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官了!总之,我记得当时村里人所描述的这位书记身材高大魁梧,但人比较质朴,其穿着打扮颇有些像农民。据说,这也成了他后来几乎一直保持的一种生活习惯与风格,为此很多不认识他的人如果只是从他的穿着上看,还真不会认出这就是纳西族自治县地方的一个父母官。但由此,这位县委书记也赢得了很多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拥护,留下了许多如传说般美好的口碑与故事,值得让现在与后来的人不断去传颂……

而这个当时的县委书记,正是和若群同志的父亲和学武。因为这样的一层关系,我们的交流首先是从他的父亲开始的,于是,我们之间似乎也更亲近了;同时,他还把自己编著的书《心旅——工作生活随笔续集》送给了我。我这才知道,原来他也是一个爱好写作的人。而对于作者,一般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对他们给予很大的厚爱,为此相互之间交流的话题自然也就更多一些了。当然,大多说的也是一些创作上的问题。

说到写作,和若群说其实他自己应该算是一个初学者,正处于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或者文字方面的功底他自己也觉得很一般,欠缺的东西还很多。但是他想通过他的笔记录一下他的父亲和他的生活。这是他最简单的一种要求,它同时也透露出了他本人的真诚。我觉得这也是极其难得的,虽然在创作上来说,由于他正处于初学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希望他很快大有长进,但至少从目前看来,我认为他的写作也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这就是记录历史,因为他的家庭相对于一般人来说有着特殊的一面。正是在这种想法的支撑下,他学会了记录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一方面借此充实自己的生活,而另一方面,他又可以把他父亲的一些经历、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公之于众,以起到记录存史的作用,甚至还能更多地启发别人,使人们从中悟出一点什么。这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啊。所以和若群就运用手中的笔通过一些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开始尝试自己的写作。于是,我在他的书中,就读到了诸如《感动——记心旅——工作生活随笔出版前后遇到的感人事情》和《勤政为民,廉洁奉公——记我的父亲和学武》与《青春岁月,奋斗足迹——忆回乡务农二三事》等类似这样既带有回忆体性质,又具有纪实和真实性的散文表达方式的文章。

这也是本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虽然在语言运用上还不是很优美,但它却朴素、简洁。《勤政为民,廉洁奉公——记我的父亲和学武》以一个儿子的视角,从父亲的为人风格、助人为乐、求真务实、勤政为民和廉洁奉公、无私奉献、重视教育、保护古城、培养人才等方面回忆了自己印象中的父亲——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与如何工作为纳西族地方丽江服务群众的,同时也把一个真实、感人的县委书记的高大形象塑造了出来,这对于人们重新认识这位当年优秀的地方父母官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这位官员充满了正能量,有着廉洁和忠诚等党的领导干部的优秀品质,这就是和若群的写作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他通过写人,展现了丽江当年的时代精神。如果说丽江精神之所以如今还不断发扬光大,那么,它一定和当年这些人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奋斗传承有一定渊源。《青春岁月,奋斗足迹——忆回乡务农二三事》说的是作者自己中学毕业之后回到拉市乡务农的事情,这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回忆,但是,由于作者自己身份的特殊,是一个县委书记的儿子。因此,从和若群的身上,我们又能看到他父亲和学武的一些影子或者对他的深刻影响,这就是父亲对他严格的教育和要求,使得作者和若群本人也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既然中学毕业回乡了就得去参加劳动和修公路,甚至上山去采药和到山区艰苦的工地上建设水库,而后才担任村会计并投身于农村改革、参与包交提留,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勤奋努力来改变命运。正是在这样一位好父亲与领导干部的影响下,和若群才得以彻底改变命运和参加工作,给了人们一种很大的启示:他父亲是一个不搞特权与谋私利的人,始终严于律己,以领导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在子女问题上,他也不搞特殊化,而是要求他们自己去成长。这显示出了和学武为人、做事的风范,这种精神也是和若群之所以值得记录的原因,为此,在《感动——记心旅——工作生活随笔出版前后遇到的感人事情》一文中,他还说到了在此前曾经出版《心旅——工作生活随笔集》后所引发的一些热烈评论与许多感动的故事细节!因为有很多丽江的老领导和一些重要文化人在看到了和若群写的回忆父亲的文章后纷纷认为这是一份难得的精神遗产,于是他们也分别撰文进行了回忆,给予了和学武同志很高评价,并建议作者有必要把他父亲的故事和相关文章继续加以收集和整理,促使人们重新去认识这位优秀的县委书记。

所以,和若群还把此类怀念评论文章收录在本书中,作为附录进行了对比,这无形中也起到了相互印证的作用,这种安排也是对和若群文章的一种有效补充。如原《丽江日报》社长、总编李群育写的《怀念和学武同志》《为何“至今乡人犹称道弗衰”》和记者何世辉《愿清贫精神代代相传》、双惠《和学武的节俭实干是面镜子》,姚建忠《于细微处见精神》等篇章主要从和学武的精神以及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优良传统等方面进行了很好评价,而纳西族著名作家戈阿干写的《期望与承诺》与《拳拳赤子,铮铮铁骨》、白沙鲁巴《一个县委书记的布衣人生》、周廷伟《金生丽水,玉龙毓秀》和赵庚《书里书外话当年》这些文章则通过作者与他的交往,写出了他们眼中的和学武书记,真实地再现了这位领导干部的优秀形象。此外,戈阿干写的《语出肺腑,情真意切》还通过对和若群母亲杨秀敏老人的采访,真实回忆与刻画出了她眼中的丈夫形象,这都是难得的珍贵材料和文字,它们对我们了解这位县委书记的一生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这也就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这也正是我在与作者和若群认识后,反复读他本书的原因和重要理由。因为透过他的文字和本书的写作,促使我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对他父亲的了解。可见每一个作者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只要善于发现与挖掘,就会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创作的素材,从而写出自己有特点的作品。

去年下半年,当我又看到了和若群的新作《纳西小伙子》的时候,我觉得他的进步又更明显了!这部发表在《丽江日报》上的作品是电影文学剧本,它讲的是一个回乡青年杨向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故事,故事也很简单,主要讲述了他与农村女青年和丽花在劳动生活中所产生的友谊并终成恋人的这样一段经历。作者通过这么一条主线,不仅在作品中颂扬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且,还同时刻画了杨向诚的伙伴杨勤、和丽花的伙伴木艳、木春兰以及和书记、和雪梅、阿花美、李医生等人不同的形象。他们中有青年农民,也有乡村群众,还有乡村干部,它集中表现了他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即1982年至1984年奋斗、生活在拉市海东的一些经历,所以,这实际上也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部作品。

尽管,它的时间跨度很短,但作者取材于这一段的生活,其重点还是把它放在了歌颂改革开放成果上。他们通过畅谈理想、遇到困惑、帮助病人、分田纠纷、运用科技等不同画面与故事,展示了在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新生活和新收获,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这样的作品散发出田野的芬芳,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作者在介绍故事发生地开头部分时,他是这样叙述和描写的:“在美丽的拉市海东面、雄伟的文笔山脚下,有一个古老的纳西族村庄。村上30多个‘三坊一照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有的房墙上还抿着白色的石灰。这里居住着120多个纳西族同胞。房前屋后茂密的果树上挂满果子,村头高处一排百年栗树巍巍而立,村尾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中间一条柏油路国道横贯南北,路两旁高大的柳树迎风招展,好似一幅美丽的图画。”首先点出和交待了这里的乡村风景,其语言也简单质朴,但马上让人能联想到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世界,这里有着希望的田野,能够让人向往和期待。还有在结婚典礼部分,作者又写道:“新郎新娘从桌子旁边站了起来,一起唱起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幸福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啊,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当年曾经流行一时如今还在传唱的经典歌曲充分表达了他们的恋爱与对新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尽管它不是作者的语言,但把歌词放在这里,我认为也运用得恰到好处。这是因为故事到了这里的时候,由于两位主人公的结合而开始进入尾声部分,所以对后来男主人公准备参加工作离开农村起到了一定的提升和铺垫作用。可见和若群是用心和努力的,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新手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和追求。加之从剧本的题材和整体来看,它还与当下一些作者过于喜欢从自己的个人圈子出发而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始终走不出坚实脚步的创作方式相比,我认为这作品是写实的,并具有一些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因此,也应当给予积极鼓励和肯定。

总而言之,在这里,和若群的创作也延续了他长于纪实的特点和风格,较为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段有意义的历史片断,并通过这样的方式,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当时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这是他的可喜之处,尽管这个作品它有些地方描写还不够细和表现上有所粗糙,细节的选择也没有达到更好的深加工与思考,所以有些导致故事高潮部分没有典型地从作品中突出与体现出来,这是其中明显的不足。好在他自己也很明显地意识与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同我交流时也一再强调说,这也是他的一种尝试和学习。为此勇气固然可佳,但写作是一种长期训练积累的功夫,因此,学习和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希望他能在今后多加强一下在文字功底和艺术技巧方面的训练,然后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我也为此而期待着他的新文字和出彩!

我看“丽江文艺”

“丽江文艺”是一个微信群,据了解,群友已经多达五六千人,可见群内之间他们的交流和互动已经相当地活跃,其人气之旺也由此可见一斑。当然,“丽江文艺”更是一个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学版块,专门为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发表自己作品的平台,促使喜欢写作的丽江人在网上一起交流自己的创作,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我同时还了解到,“丽江文艺”自2015年开始创办以来,几乎平均每2——3天更新一次和发一期作品,每期安排1——3篇。从截止到2019年3月25日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经编辑到了第935期,正在朝1000期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前进,已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和民族文化等各类作品2000多篇,推出的作者据说已经达七百多人。这样的一种发展势头和作者队伍应该说是非常迅猛的,它充分显示了这种微信文学所特有的旺盛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丽江文艺”经3年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骄人成绩。

它犹如一缕暖人的春风,已经悄然出现在丽江文艺的群体里,丰富了丽江文学创作的一方风景。虽然从目前作品的质量看,很多还属于有些稚嫩或者一般的,但由于它提倡的是一种原创精神以及不发表转载作品,因而,它至少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很好氛围和平台,对培养作者队伍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无论现在发表作品的这些人今后会不会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而且其发展前景如何,这都是未来和今后一段时期、甚至是更长远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但当下重要的是因为有了这个“丽江文艺”公众平台的出现,他们也开始学会了尝试着进行创作和写作。这首先是必须肯定的。尽管此前我对微信公众号知之不多,加之由于现行我们对网络文艺的评价和界定始终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造成了人们对它的一些不同看法。但我认为既然它是属于新媒体,是一种新的网络表达方式,那么,它就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于是我也对它慢慢进行了一些观察和思考,结果发现“丽江文艺”这种微信文学也确实有它独自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了它自身的一些独特魅力!

依我看,它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它促进了本土文艺的繁荣。

由于它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提倡的是原创作品,不发表转载作品,因此,它对丰富丽江的文艺创作至少是有促进和推动作用的。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本身是做期刊编辑的,所以我对作家和作者们发表作品的渴望和需求非常理解与极其关注。但由于目前在我们丽江,现有能够可以发表文学作品的除了现在由我们丽江市文联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壹读》杂志外,只有《玉龙文艺》和《大砚》等少数内刊和《丽江日报——文化周刊》,加之这些属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报刊杂志它相对要求又高一些,此外周期长,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制约了我市作者的发展空间,使得他们创作的作品不能很快地在报纸杂志上得以发表出来变成铅字。

恰好,这个由玉龙县巨甸镇文艺青年和剑猛创立的微信公众号“丽江文艺”正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同时也弥补了这种丽江作者群发表作品空间不足的问题。尽管这里的作品它是一种网络形式的文学,始终与纸质媒体还有着一定的差别,但它的好处是及时、快捷和迅速。而这一点又是传统的纸质媒体所不能做到的。因此,它也赢得了很多喜爱写作的青年人的青睐,并开始在这个平台上积极投稿与发表作品。这样,“丽江文艺”的出现和成长它也就成了一种必然和时代的一种需要!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和功能,因为它的出现,它团结和发展了一批人,所以它势必会给丽江文艺事业注入一些新的活力,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为此,我也听说了这两年来玉龙县的文艺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的队伍发展起来相对比古城区多一些。我认为这就是带动和影响的结果,有了播种就带来了希望。可见从作者数量的层面上来讲,它确实已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其次是它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应该说经过三年多的坚持和努力,“丽江文艺”它已经越来越得到了圈内人士(尤其是丽江文化界一些学者和作家)的肯定和广泛关注,这促使它的受众度有了一定层次的提高,从而不同程度地扩大了它的影响面,使得“丽江文艺”的人气慢慢地表现出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为此许多重要的丽江文化学者和作家们也开始关注并在这个公众号上发表作品,这也是“丽江文艺”得以提高其知名度和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尽管对这些人来说,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已经不太重要,但我的理解是,他们的关注和积极投稿实际上是对这种微信文学和丽江文艺的一种关爱和呵护!所以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表达他们对这些年轻人或者更多无名作者的默默支持与理解,从而促使他们坚定创作,坚实地走向文学创作之路。

于是在这里,我们一样也见到了如杨福泉、杨树高、和克纯、石刘栋、赵国军、黄立康、东巴夫等人的作品,这无形中对“丽江文艺”群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大的鼓励和鞭策了!因为他们也有过创作的起步阶段,只不过依靠后来的不断努力和坚持而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的。因此,我也相信在这个网络文艺上出现的很多作者当他们看到这些人的作品时应该由此会受到鼓舞与感染,从而不断努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创作出新的作品,以回报这些人的关注。这样,我们就可以期望,“丽江文艺”会越来越不断出现新的人才和作品,并给丽江文学带来一种新的活力!这应当也是创办者的初衷或者叫一种奋斗目标吧。所以,在它的宣传语里,它这样说:“如果,你的梦里有丽江。那么,这一定是个文艺的梦。”就是把自己对丽江的爱来进行渲染,鼓励热爱丽江的人们积极创作和反映丽江生活,这也极富于感召力的一种宣传和表现,也体现了他们的梦想。

第三是我也惊喜地发现了其中一些作品也有它自身的价值和显示了它独自的特点,在我的阅读中留下了一些较好的印象。

比如发在2015年11月26日第52期和桂菊的“如果你曾经触摸过新主的东巴文化”和发在2016年11月18日(丽江地图——文化)上的和卫华《路西村傈僳族的民风民俗》、2017年2月11日第358期的《路西村露兴桥的来历》这些介绍地方民族文化的文字就比较突出了民族文化的价值,使人们更多了解历史,增长地方文化知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我也喜欢这样的文字和发现,因为在民间、在基层,有很多属于民间文化的资料与风俗民情等可以尽量展现丽江的特色,而这些就属于不同民族的作者以及常年在基层一线的人的一种优势与生活,他们往往能够比在城市的人更具有这种发现的能力。为此这样的文章我认为是值得推出和加以鼓励的。

而发在2016年9月1日第213期的杨慧《在印象丽江的怀抱里成长》与发在2018年3月17日第638期和学晗《行走在生命的鼓点之上》也很有特点,这就像同样一组题材一般巧合地遇在了一起。因为两篇文章都基本上是围绕在雪山下演出的张艺谋导演的大型旅游节目“印象丽江”而展开的,但前者表达的重点是由于自己的身份是那里的一名演员,因而,她感恩地回忆了自己作为演员的一些成长和体会。而后者则以一个观众的视角,在体验了这种演出的震撼力之后,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运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对雄鹰般纳西汉子的尊重和回归自然的高原特色,同时也充分传达出了自己对马帮文化、纳西文化的一种深刻领悟和深深的敬意!

这都是非常有利于丽江文化宣传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诸如类似这样带着明显纳西文化印记的特色作品既能收藏,又能体现出了作者自己的一种明显风格,它们都是值得肯定和加以点赞的。尽管由于篇幅短小,甚至还有一些不足或者有需要提高的地方等,但也不妨碍读者的阅读与欣赏,始终散发出一定的魅力或特点,这其实就是这类作品本身的意义之所在。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大力去提倡,从而充分显示这种网络文学的地域特色和生命力,以点亮丽江文艺的亮点。

以上就是我对微信文学公众号“丽江文艺”的一些初步印象或者是点滴看法。由于更新太快、期数已经过多,所以很多作品其实也还来不及认真加以细读和研究,因此所说之话也有可能失之偏颇,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把“丽江文艺”现有的特色和作用概括出来。不过,由于我是从编辑工作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些问题的。因为我自身曾经经历过《玉龙山》《丽江》和《壹读》这样三份不同刊物的过渡和转换,也深知一个编辑比较看重的是自己曾对加工和处理修改过的作品的态度,在乎我们自己的工作在读者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印象,以及考虑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因此,我也同时还想到了一些看法或者与他们的编者在这里建议交流,以供“丽江文艺”编辑参考:

其一是应该多注意一些作品的质量。因为编发的频率太高太快也很容易导致质量的下降,以削弱作品的成色和分量,这也是需要引起注意和或者克服的。因此建议能否最好在一个星期内掌握控制在发一期,然后增加作品的分量与篇数,比如一期同时可以考虑发上3——4篇文章,这样通过适当地增加数量和拉开一定时间来吸引、剌激读者的期待和渴望。其二是突出特色栏目,更加注重对民族文化和能够体现亮点价值的作品的推出。即便这一类作品在质量上有一些欠缺与不足也关系不大,因此可以适当注意多推出,以打造重点栏目。因为这类属于比较特殊的文章很容易让人眼前一亮,并从众多的作品中认出和看到,所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吸引眼球和提高关注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如果此类作品与文章多了,编辑们所要追求的特色亮点其实也就自然地显示体现出来了。这也是极其关键的一点,至少,我自己认为是这样的。

最后,在这里我不得不非常有必要说一下和应该点赞的就是“丽江文艺”的创办者和剑猛他本人,尽管我与他交流不多,但我觉得他是个难得的青年和一个有为的青年。说准确一点,他其实是个理想青年,他是在没有任何经费情况下创办“丽江文艺”的,这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作出的事情和决定呀!虽然可能当初最早也许是凭着一腔青春热血而做出的,但它一旦运营起来以后种种问题也就接二连三地来了——比如因网络运作而产生的运营维护费,又比如编辑人员的辛苦劳动付出等等……而这哪一样又不需要经费的呢?而他又是个乡下青年是个农民,所以,他面临的事很多,要做的也很多很多。因此,他有时也调侃自己说这是业余,在做完了其他的事之后他才能去完成“丽江文艺”管理与维护。但是,我们又可以想想,既然它已经开始了,那么,它就是接着必须要做的也就很多很多了。于是,他不可能不去呵护和关心它的成长,思考它的未来。这样一来,他花出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多了!

这可能也是他目前的最大困惑和困难之一,所以我其实非常理解他同时也知道他的不易。这需要多大的付出和精力?这是不难想像的。因为在我看来,其实现在的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很多,他们也完全有能力做好很多的事情并始终能够成功的。但是他却选择了“丽江文艺”这样一种方式来不不断丰富自己。这何其难能可贵!正是他的坚持和坚守,才有了今天“丽江文艺”的成长和收获!如果没有一点勇气和胆识,很难想像“丽江文艺”这株幼苗能够像今天一样快乐地成长,因此,丽江文艺和丽江作者还真应该感谢这么一个优秀青年的出现。因为有了它的出现,才团结了这么一大批人和优秀作者,推出了那么多文章和作品,这是极其难得的。这就是他最大的收获,也是他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有那么多作者在这个圈子里因他而热爱文艺和围着这个平台而进行一些创作与交流,这不令人骄傲与开心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在文艺青年和剑猛的努力和始终坚持下,这个群体已开始逐步显示出了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和艺术亮点。从这个角度说,假设他们再用心研究与想一点办法的话,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丽江文艺”它一定会给丽江文艺带来不少新的惊喜!这也是必然的。所以,我更希望他能充分展示他自己的才华,从而把“丽江文艺”微信文学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学武丽江文艺
1942,文艺之春
丽江三朵节
丽江的荒
柳学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逆全球化”?
苍蝇体格 老虎胃口
云南·丽江
医院内的“塌方式”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