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全

2019-12-18杨晨

魅力中国 2019年27期
关键词:维米尔世纪贸易

杨晨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标题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我喜欢的一本书——《维米尔的帽子》。这本书特别有意思,他向我们展示了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大窗口。从这个窗口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世界各地的角角落落,而这个窗口则是由书中的八张画所形成。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来揭示了全球化世界的开始,通过一幅幅画,来细细窥探画中正在发生的事和画外的世界。虽然是透过书本来阅读,却也如同站在画的面前,像一面魔镜,来到了代尔夫特、来到了土著人的身边、来到了大西洋、以及来到了古代的中国。以“上帝”的视角目睹17世纪所发现的贸易交往、战争、繁荣与发展。

本书的作者是卜正民。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圣约翰学院院长,是当今英文学界最著名的中国史家之一。我猜想,卜正民之所以会选择从17世纪的维米尔为起点,不仅仅是因为17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剧变,贸易规模急剧扩大,更是因为画中所呈现的内容,画中小地方隐藏了指向更雄浑历史力量的线索。并且,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那时的明朝更是大家心神所往的地方。卜正民作为主要研究明代社会和文化史的大家,更是将17世纪全球化的进程与中国明朝紧紧联系在一起。

书中描绘了17世纪上半叶的剧变。“世界”这幅大地图慢慢显露出来,越来越多来自世界遥远角落的人发现自己被聚合在一起。这一现象并不是刻意而为,是历史的发展而自然而然的来推动的,但推动着一浪潮的却正是——贸易。贸易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级,不同毛色,语言的人们拉到一起,互相合作,同时也在激烈的碰撞中,17时代的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路线也越来越远。一个全球性的交易网络正在形成和成熟。而明朝就成为这张大网中的一个结点。因陀罗网是佛教使用的意象描述词,因陀罗网上的每颗宝珠不只通过那张网而与其他所有宝珠相连,而且每一颗的表面都映出网上其他宝珠。以此来比喻世间所有现象相互关联。所以书中所表达的是如何触及世界各地的每个人。并且,卜正民也是为了他的西方或者中国读者,这本书其到了一个很好连接作用,对于西方读者来说,17世纪是一个很久远的,而明朝更是陌生,但画的作者维米尔恰好是一位优秀的向导,从他的画中寻找更广阔的世界。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更加让我们把目光放在更远的地方,树立全球意识,无论是瓷器、烟草或是白银。那都是17世纪世界正在经历的历史转型的一部分。

核心依然是贸易。因为正是贸易才将曾经孤立的陆地、海洋、不同种族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是任何一个人或国家都无法改变的,而这种发展和进步,也使得一切事物都变被改变了。

书中的八张画分别是维米尔的《代尔夫特一景》《军官与面带笑容的女子》《在敞开的窗边读信的年轻女子》《地理学家》《持称的女人》以及梅尔滕博物馆收藏的盘子、布赫的《玩牌人》和布拉默的《东方三博士来伯利恒之旅》。这八幅画都是17世纪的画,且五幅都是维米尔的。浏览他的画,我们似乎真的进入了他精心营造的那个世界,在这个世界的每一样物品都是普通的,但背后却有着更广阔的世界。维米尔所做的就是带我们观看这些物品,而卜正民却拉着我们来到这些物品的面前,打开它们身后的大门,进往更深远的世界,使我们好好一探究竟,这些东西放在这儿做什么?又是谁制造的?来自哪里?

比如,《代尔夫特一景》这幅画,卜正民从维米尔的家乡代尔夫特开始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为争夺繁荣的亚洲贸易,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诞生、发展、繁荣的这一长卷图。它是从六个地区性事务所联合会的形式诞生,各自掌管各自的资金和营运,使荷兰在亚洲海上贸易权的争霸战中取得极大优势,成为17世纪世界最强大的贸易公司。随着贸易的开展,欧洲人能够开展并维持全球规模的商业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与伴随海上贸易而来的新科技。比如,指南针、纸、火药这三个新发明,这几个发明都来自这些欧洲商人最向往的地方——中国。中国富裕的魅力笼罩了17世纪的世界,也就是所谓的中国热。维米尔这种一辈子故受家乡的艺术家,却能将这种改变的身影融进画中,足以见得全球化的热潮早就势不可挡,也为闭关锁国埋下了伏笔。但换一个角度,维米尔看着身边的世界加速改变,更新换代,如旋风般旋转,却能在家乡静心画画,足以见得维米尔的心境,他能画出那般恬静安然、温馨的场景,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维米尔的画,这本书也用了和维米尔同时代的画家所作的作品为引子。比如收藏在代尔夫特市立博物馆的一个大盘子。让人一眼识破的是猛吸长杆烟管的秃头神仙以及盘中朝廷命官手中牌子的三个汉字,因为那些字是没有意义的。在中国,没有哪个瓷器绘师会在盘子上画上抽烟的人,那时的中国人民谁能想到在19世纪时,在几百年后的日子里,鸦片,这场战争会叫中国人引以为辱,是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永久象征。当我们再次将目光拉回到大盘子上时,烟草传入中国之时,青花瓷也正抵达了西方的土地上。这些正是17世纪世界正在经历的一部分。书中还有我很喜欢的两幅画就是《玩牌人》以及《东方三博士来伯利恒之旅》。这两幅画我更喜欢前者,这个黑人小男孩,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以旅行、移动、奴役、混乱为特征的世界。这些人跨越文化的藩篱,放弃自己故乡的语言、食物、信仰、礼仪,转而拥抱新落脚地的语言食物等。就如同画中的黑人小男孩,我们无法得知他是如何到来的,但对他来说,就可能只是祈求好运的降临,能做的只有屈服,思索在新环境下如何随机应变以求生活。看完这些画,我们不得不发现,画中发生的事情加画外的世界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画中每个小物件如同连着一根绳子,牵到了几百年之前。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序言和结余了。其中“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全”堪称点睛之笔,坦诚的感慨了过去与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凝结着无数因果。在历史的洪流中才塑造了当下的世界,这些普通人被贸易旋风吹起,散落到异国他乡,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看完整本书我也觉得恍若相识,书的思路清晰,结构明朗,用每张画来纵观17世纪。既让我欣赏了画又了解了“这一张大网”。作者用图像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将美术知识叙说的生动有趣。虽说有趣但却不乏严谨,每段历史都有对应的史实。根据书中的引文线索我可以继续“按图索骥”,深入了解明朝时期中西方的交流。

猜你喜欢

维米尔世纪贸易
《持笛女孩》:维米尔存世第36 幅作品?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世纪赞歌
约翰内斯·维米尔画笔下的女子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