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9-12-18吴剑峰

魅力中国 2019年24期
关键词:法治生活化道德

吴剑峰

(昆山市第二中学,江苏 昆山 215300)

道德与法治属于对青少年开展德育教育与普法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教育工作。而经过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课堂教学效果上很不理想。因而针对怎样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德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本文拟从怎样引入生活化教学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为切入点,探讨以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关策略,以下本文就从具体方面对该课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枯燥

通过对很多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发现,在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上,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上课交头接耳、开小差、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教师尽管三令五申,也很难完全杜绝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的问题。通过访谈本文发现,存在此类问题的学校,其教师普遍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全程采用单一的结合教材板书讲解的模式,一堂课当中教师跟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自由受到严重束缚,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学生对知识学习采取消极抵触情绪,这样自然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保守

很多从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教师,依然在教育理念生抱着以往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认为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记住教材内容,考出好成绩,而不重视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工作视为对教材知识的单调灌输,而且寄希望与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枯燥单调的反复训练,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这种陈旧保守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上只重视怎样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不重视怎样让学生理解知识,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德育水平自然难以发展起来,而且枯燥单调的学习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上的积极性,造成课堂教学上学生不支持、不配合,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课堂教学过于表面化

一些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上,仅仅把课堂教学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宣读方面,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讲解,完全成了依托与教材内容的照本宣科,教师自身对道德与法治方面历史社会知识、法律知识等缺乏系统了解,备课工作也做得不认真,这样课堂上就只能读教材,这样的教学跟学生依托与教材进行自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生自然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通过贴近生活的素材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课程导入课堂教学工作中,最关键的起步环节,如果做好了课堂导入,学生对一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调动激发起来,这样可以为后面的讲课做好铺垫,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获得提高。如果教师可以使用生活化的素材进行课程导入,采用一些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或事件来进行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这一课学习的好奇心与主动性。如《认识我自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一个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导入,讲一个母亲在教导孩子时经常讲“邻居家的孩子”多好多好,而批评自己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结果后来邻居家的孩子因从事非法犯罪活动而进了监狱,而自己的孩子反而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官。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人对你作出评价时,你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如果你事事都按着他人的评价去做,而没有自我认知的能力,会出现怎样的后果?这样通过结合生活现实的导入,可以使得学生立即对这一课的内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丰富课堂体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往往采取整节课进行板书讲解的方式,一节课从头讲到尾,这种模式下,学生一堂课几十分钟,始终只能被动地听讲,学生的自由受到很大束缚,很多学生都只能在课堂前十几分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精力不集中等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容易在中后期出现很多学生打瞌睡、不注意听讲的现象。本文认为这都是僵化枯燥的教学模式造成的,而要打破此类单一枯燥的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互动情境和参与情境,通过以生活化的素材设计出可以跟学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到其中来,其自由得到释放,注意力被重新调动起来,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这一课的教学效果。如在《好习惯受用一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期,设计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剧本,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一个家庭里面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表演一个家庭场景,其中的剧中人物会表现出一些方面的好习惯和坏习惯,让其他学生通过观看找出哪些属于好习惯,哪些属于坏习惯。这样通过设置可参与互动的生活化情景剧,使得这一课的课堂学习氛围得到激活,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与时事结合进行案例讲解

《道德与法治》里面的很多知识,都跟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很多道德为什么是到底,法律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具有深厚的社会学背景。因而如果仅仅让学生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时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理解很多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原理,而这需要教师结合一定的实例对其进行解析。教师如果能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点结合时事进行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认知很多道德与法治知识上更加深入,使得学生的德育水平、价值观和理解力更好地培养发展起来。如《消除歧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印度爆发的一起种姓歧视事件来讲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存在歧视,歧视会造成怎样的错误和负面影响,导致怎样的悲剧后果。这样通过结合时事案例进行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歧视这一概念的社会学意义上更加深入,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德育水平。

综上所述,进行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做好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课前的准备与科学的课程设计是做好生活化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秉持为教育负责,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使得生活化教学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使得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法治生活化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