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2019-12-18刘静怡

魅力中国 2019年2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文探究

刘静怡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中文汉语教研室,吉林 延吉 133000)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笔者从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谈谈自己对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问题式阅读

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体悟式阅读

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心雕龙》记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种美妙无穷、无与伦比的想象无所不至地飞扬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教师应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

三、“大阅读”教学模式

“大阅读”语文教学的内涵是: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中要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抓好拓展性阅读。“扩展性阅读”是指以语文教材为核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的一种阅读。它要解决的是语文学习中的“多读”问题,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现在运用的阅读内容扩展方式有:从节选的课文扩展到整篇文章或局部著作、整部著作;从课文扩展到课文作者的介绍及其有关作品;从课文扩展到内容类似的其它文章、著作;从课文扩展到作者的传记、与作者同期的作品及有关的评论等;从课文的引语、注释扩展到相关的作品等等。一般说来,扩展性阅读的计划体系是根据语文课本每组课文的编排体系建立起来的。

四、探究式阅读

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这次课堂讨论之后,我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观点和列举的材料写成一篇科研小论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导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语文教学定会像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彩。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文探究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