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
2019-12-18王应丽
王应丽
(遵义市播州区鸭溪中学,贵州 遵义 563100)
引言:初中时期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田径潜能激发和强化的关键时期,而要想行之高效地确保田径训练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好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工作,下面笔者基于自身工作经验,就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加以分析:
一、影响田径训练强度的主要因素
教师方面,初中体育教师大多为综合性的体育人才,田径专项教师人员有限,于田径运动的训练规设中,未能基于专业化视角就训练强度加以科学性、针对性的规设,也有些教师过于拘泥于固化的田径训练模式,没有对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养进行综合剖析,便盲目规设田径训练内容和强度,影响了训练的有序开展[1]。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了解来自于体育教师的讲解,他们对于这项运动的认知程度有限,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往往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示,盲从训练问题突出。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控制措施
(一)优化训练制度,强化田径训练的规范性
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指导是促进田径训练标准化的有力保障,同样的,要想做好田径训练强度控制工作,第一步先对现有的训练制度加以整改和优化,以减少因制度不规范导致的训练超度亦或不达标问题的出现。细化而言,需从三方面着手:其一基于推动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视角做起,合理调度田径运动课时同基础文化课时间的关系,并适时增添一些田径训练项目,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任务中得到更多舒缓身心的空间;其二体育教师应当拟定体系化、目的性明确的田径训练方案,并联系授课班级学生的综合体能情况,剖析方案实施的可执行性,在方案得到肯定后,学校方面要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对方案贯彻状况的管控和监督上,以确保方案诸项细则可以真正贯彻到实处;其三学校方面也需强化对田径教师的管培强度,为他们提供更多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素养的机会,以保证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体能实况以及训练成效机动性地调控训练方案。
(二)训练适度,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对于田径这一运动项目而言,训练的强度和量度是关乎训练成效高低的先决前提,惟有在潜濡默转中实现了“量”的逐步累积,方可以促成“质”的最终飞跃。若是训练时强度、量度都超标,不但无法达到放松、强化的目的,反而使学生生出疲倦感,一来给学生带来身体上的损害,二来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负担感,打击继续训练踊跃性,反之,若是训练的强度、量度过少,则可能导致学生生出散漫情绪,对于训练不够重视。所以,教师在实践训练中,应当结合学生的运动诉求和体能状态科学规设强度和量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适度训练。
(三)调整训练结构,优化田径训练效果
教师还需阔时好对田径训练结构的优化,使学生可以于多元有趣的训练活动中体会到田径运动的独特乐趣,激起更强烈的训练欲望。具体来看,教师第一步需结合详细的训练评价准则来设定对应的训练要求,引导学生于日常训练中按部就班地依循要求展开训练活动,以此助力学生优良训练习惯的形成。第二步教室要确保日常训练的稳定性和条理性,我们的身体具备一定的记忆功能了,于日常训练中,进行有规律的训练,更容易使人体肌肉形成记忆,助力训练成效的强化。
(四)协调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间的平衡
于学生而言,实践训练中强度同量度间达到一个彼此平衡的态势,有助于确保学生的身体可以慢慢适应训练强度,如此在日后的田径训练中也可以更加游刃有余,教师需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日常田径训练的科学性和成效性,特别需关注悬链强度和量度间的平衡性。若是教师拟定的训练强度超标的训练规划,如此于实践训练中,学生不但无法及时达到预定的训练目标,还可能会由于训练强度同量度量间的不匹配导致学生出现一些额外的损伤。所以教师必须掌控好日常田径训练中强度同量度间的关联性,在确保训练目标在限定时间内做完的前提下,适时补充一些专项性的训练项目,以使学生在力量、速度、协调性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及时强化,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综合体能素养,继而行之高效地提升田径成绩[2]。
(五)做好训练分类,开展分层训练
于以往的田径训练中,体育教师一般以恒定的训练内容和统一的标准来规设所有学生的日常训练,如此“一刀切”式的固化训练模式无视了学生之间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容易导致实训强度同学生个体体质的不匹配,或过于超出学生的体能限度,或过于低于学生的体能限度。面对这一问题,教师需大力推行分层训练模式,在开展训练活动时,先结合学生的体能状况加以分类,按类别、按学生状态提供各具针对性的训练项目,并科学控制好训练强度和量度,以切实保障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适宜的田径训练[3]。
结束语:综上所述,体育教师需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个体体质特征,拟定合理有效的田径训练方案,认真规设训练方法和具体项目,确保训练强度、量度的科学性,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潜濡默转中助力学生田径水平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