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方法

2019-12-18索艳君

魅力中国 2019年24期
关键词:平均数梯形平行四边形

索艳君

(饶阳县大尹村镇中心学校,河北 衡水 053900)

课堂提问,作为最为传统并且使用起来简单方便的教学方式,在当今社会教学大环境下,显然是每一个教学者都不会错过的选择。而课堂提问在教学对象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科思维的提升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作用更是值得重视。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课堂提问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都极具价值。

一、精心设计,指向明确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你有什么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比较之下,后者所包含的思维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

二、预设具有价值的问题

(一)问题富有思考性

思维是数学的心脏,而思维是从问题引发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突出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起学生进行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问题富有思考性,首先要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切入口要适当,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望而却步;难度太小,引不起学生兴趣。例如,学习“角的认识”,教师要求学生过同一点画几条射线,接着设问:除了射线,你还能发现什么数学图形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观察思考之中,不仅找出了不同的角,还指出了角的边、顶点,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相关知识。

(二)问题具有启发性

问题具有启发性是指能引起学生联想而有所领悟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问题无法解答是难免的,教师的启发十分必要,方法很有讲究。“要使启发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进而获得思维的结果,教师要提炼相应的元认知提示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由表及里,由远到近,由具体到抽象,由元认知提示语过渡到认知提示语。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启发学生:你想梯形面积公式可能是怎么样的呢?以前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等等。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三、在学生认知矛盾处问

提问过程是解释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的解决,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抓住问题的本质,使学生不但能理解、巩固新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们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能否在若干组数据中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反复变化和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吴正宪老师在执教这一内容时,在小结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后并未就此止步,以“某公司招工时承诺员工平均工资不低于1000元,而一位受聘者第一个月工资只领取了800元。该受聘者走上法庭打官司”的现实事例,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官司能打赢吗?”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加深对平均数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让学生的平均数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实际的应用。

四、面向全体,有效评价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指,面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处理,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够解答的让学生解答,教师不能越厨代庖;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启发,让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只能充当“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例如,学习“平均数”,设置问题:“学生去离学校5千米的公园春游,行走了20分钟,休息20分钟,继续行走了20分钟到达目的地。同学们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问:“老师,‘休息20分钟’要不要计算呢?”教师不置可否,把绣球抛给了大家:“你们说呢?”同学们争论不休,许久没有结论。就在学生愤悱状态,教师引导:“请对照我们讨论的数量关系‘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思考一下”。经过互动交流,终于解决了问题,学生露出满意的微笑。

总之,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

猜你喜欢

平均数梯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填数
认识梯形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梯形达人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不一样的平均数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