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河桥,木质的岁月

2019-12-17张晓玲

躬耕 2019年11期
关键词:解放路白河木桥

张晓玲

过去的几十年间,南阳人都知道,白河大桥独领风骚许多年,飞架白河之上,从木质到后来的钢筋混凝土桥,承载了南阳人大部分的南来北往,让老南阳人自豪且感念。因为独一无二,南阳人说大桥,闭上眼也知道它一定就叫白河桥。

白河古称淯水,发源于伏牛山南麓,从海拔2216米的玉皇顶穿越山林秀谷,一路蜿蜒到南阳,古老的白河水深河阔,从战国时期起便承北启南航运繁忙,是古人商运出行的重要水上通道。近代几经变迁,至新中国成立,陆运航空更是取代了内陆水运,加上白河水流逐渐变小,在城市建设的规划里,目前的白河已成为南阳的景观河流,沿岸浅滩已被修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南阳的城市名片。

1956年在白河上修建第一座临时木桥,是当时南阳人渡河的重要通道。难以想象当年的轻型车辆是怎样小心翼翼且喜气洋洋地从桥面上通过,但那已是那个年代连接南阳市区与乡县交通的重要渡桥,是当年南阳人最淳朴的自豪。而今再提及那座当年的白河木桥,仿佛总能听到人力车走过时的吱吱呀呀声,但白河木桥结束了两岸排队摆渡的历史,从小船摆渡赤脚趟水过河到在跨河大桥上轻快行走,那已是很大的进步。

1965年6月建成通车的白河桥,老南阳人称盆窑白河桥,结束了白河桥的木质时代,并于1973年改建为低水位钢筋混凝土桥,几十年间,连接白河两岸,承载交通运输重任,直到2007年被新的白河大桥替代,城区扩大了,城市人口增多且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桥梁的通行能力也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交通运输需求相适应。

最初的木桥与盆窑白河桥时代,南阳城区的建筑也还是青砖碧瓦不见高楼的年代,与木质大桥相适应的南阳经济水平还很低,中心城区即是解放路、新华路、工农路,東关的仲景路,城西的人民路已属城市外围。长春路、察院街这些古老的路名还总是与新的路名同时使用,万兴东、老凤祥银楼、杨家后坑、小寨门、南城门,那些南阳的老字号和知名地标,在街道上更显古朴。卧龙岗仿佛是在很远的荒郊野岭处,解放路和新华路沿街的商铺也大多都是手工作坊,卖雨伞铁锅瓦罐这样的门店还很多,老字号的药店、金银首饰店、玉雕作坊、染房、小饭馆、杂货店、小客栈等构成了当年繁华的街市。

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来南阳,在府衙写下了著名的《剑北篇·南阳》:

南阳城外,白水漱着黄沙,南阳城内,人静街狭;绕城流水,杨柳啼鸦,城中小巷,静静的人家;灯昏店小,窄巷里琢玉沙沙,玉杯玉簪,雕玉如花……

那些诗里的场景仿佛依稀还在。

记得小时候连大人们也都还没有手表,学生们上学也不需要跑很远的路,听到预备铃声从家开始走就可以赶上上课。普通家庭计时依靠的是生物钟,如果问时间,大部分人会以太阳的高度来判断,鸡叫头遍,日上三竿,半夜三更。这些古老的计时方式,还与机关学校的闹钟并存,大街上的高音喇叭还习惯整点报时,这是为那些走的不准的时钟来校对时间,这些已经消失的许多城市往事,大概许多老南阳人都还清楚地记得吧。

民权路、长春路、菜市街、河街,诱人的芝麻糖、油茶、水煎包小摊点,这几条路上很多,小孩子要是能吃上一个鸡爪子、卤鸡蛋都能激动很多天。那时候真的好馋,普通人家要想改善生活,必须是逢年过节才可以。王府山算是市内很高的建筑,解放路上有几处二层小阁楼,总是被乡下初次进城的人们仰望。

直到七十年代时的城区也还很小,冬春的白河沙滩却很宽阔,想到南岸的乡下去总感觉要穿越一个总也走不到边的戈壁无人区。枯水期小细流连着一个又一个的水潭,河滩也总是随着洪水的涨落而改变,下游的漫水桥只有冬春季节可以通行,一到雨季便被洪水淹没,湿地上也总是有一片片茂盛的水草野芦苇,小动物不时出没其间。如果连续几年夏天洪水不是很大,灌木丛的小毛桃小桑树就会疯长,有的还会结出果实,沙地上也会不时看到一两棵小甜瓜小西瓜。但一到天黑,大人们是不允许小孩子在河滩上玩耍的,因为那时除了茶馆之外,商贩们也会早早关门,城外自然就行人极其稀少。

而今,城市已朝着现代化的方向飞速发展,一转眼旧城早已不在,那些老南阳所熟悉的古老建筑渐成往事,一阵风吹来,那一切便都沉入了历史深处。

猜你喜欢

解放路白河木桥
长出来的大木桥
竹筷木桥
忘不了的解放路
木桥上觅夏凉
解放路上的喧嚣与柔情
“桥”镇
Single-Log独木桥
专题
白河“五大工程”提升党建工作
白河:坚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久久为功改善山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