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行为研究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策探析

2019-12-17于鹏宇张蘋一韩小斌

山东青年 2019年10期
关键词:网络行为网络舆情高校

于鹏宇 张蘋一 韩小斌

摘 要: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大学范围内,大学生通过网络或原创或转发,对高校或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表达个人情绪、态度、政见等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引导对策,即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环境,构建和谐、正向的文化氛围;狠抓队伍建设,构建“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以及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主体教育,提升学生网络“自律”意识,构建以文化包容、和谐共建、立德树人为价值取向,以向心化、系统性和虚实联动为主要特征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行为;高校;大学生;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大学范围内,大学生通过网络或原创或转发,对高校或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表达个人情绪、态度、政见等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而判断力相对较差,因此高校网络舆情逐渐表现出自由开放、众声喧哗、群体极化、反复难控等特点,所以,新时代紧抓意识形态教育,加强阵地建设,有效开展舆情引导工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分析

作者所在课题组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在学生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专题调研,共计收到有效问卷751份,针对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以期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认知方式与行为选择,进而探析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正确引导和有效应对学生的网络意见表达。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学校校园网络的发展与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普遍上网时间较长、网络依赖程度较大。虽然学生上网目的具有多样化趋势,但网络社交仍是学生上网的首要目的,而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qq、微博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群体最主要的网络社交工具,也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分享互动的主要载体。在这个网络舆论诉求多元化的时代,一方面,我们欣喜的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网络意见能理性对待,认真进行思考和辨析,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传播正向网络意见方面,学生也可能存在难以调动积极性的问题。

二、网络舆情引导对策分析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结果,可将基于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对策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环境,构建和谐、正向的文化氛围

1.1 以和谐的校园环境陶冶人

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更容易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焕发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而且,和谐的校园环境意味着学校内外关系协调、面临的各种问题较少,学生身处其中可以感受到安全感,负向的网络舆情也会相应减少。因此,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环境,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构建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校园环境、不断优化高校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思想上得到启迪、心灵上得到净化,以和谐的校园环境陶冶人,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2 以清朗的网络空间塑造人

随着网络技术与新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以校园网络、新媒体为平台的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也迎来了新的突破和蓬勃发展。一方面,通过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工程,实现传统思政教育向网络的转变与延伸,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对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渗透进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着力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网络文化活动集群,充分发挥网络和新媒体平台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可操作性强等优势特点,丰富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生活,多举措并重,营造清朗、和谐的校园网络空间。

1.3 以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人

高校想要引领时代潮流,就要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构建富有学校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网络集群和矩阵式新媒体联盟,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抢占网络思政工作阵地,以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在校大学生。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优势,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以形成正确的、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氛围,唱响网络主旋律,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2、 狠抓队伍建设,构建“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

2.1 发挥学生骨干作用,重点培养、建设一支网络舆情工作队伍

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比普通同学的思想素质更好,政治觉悟更高,而且他们本身又都是学生,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对于学生的日常关切、思想动态更为了解,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级学生干部队伍的骨干作用,着力培养、建设一支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在这支队伍中,还应选取思想素质过硬、有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热心网络评论并且熟悉网络语言的学生党员或学生骨干,培养他们成为网络舆情引导评论员,即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让学生自身评论网络舆论更贴近学生、更为可信,也更利于管理。

2.2 加强培训,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熟悉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中坚力量。一方面,他们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工作在学生舆情信息收集的第一线,另一方面,他们还肩负着舆情研判与引导的工作,需要对学生的重要关切和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的进行研判分析和引导疏导。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网络发展突发猛进,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老师们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多样,高校应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各项培训,如网络管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新媒体平台管理、网络语言应用等方面,使其具备更全面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3 构建“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制度欠缺和机制的不完善,因此新媒体时代下,构建系统化的舆情引导机制,就要求高校应该建设“四位一体”的网络舆情监管体制,即设立专业队伍保障机制、建立信息监测反馈机制、建设主动干预引导机制和构建及时危机处置机制。设立专业伍保障机制,即建立包括网络发言人、评论员、信息员和“意见领袖”在内的網络舆情引导队伍,各司其职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建立信息监测反馈机制,做好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报送工作,从而实现网络预警,预防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建设主动干预引导机制,即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处理变“被动滞后”为“主动引导”,教育引导学生敢于积极发声,敢于在网络“亮剑”;构建及时危机处置机制,构建网络舆情发生前以“预防”为主-发生中“正面应对、积极处理”-发生后“持续引导”为框架的危机处置机制,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3、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主体教育,提升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移动网络的发展给每个网民以“拇指话语权”,而社交网络中的匿名制又给了这种话语权以不受约束的自由,面对日益喧嚣的网络舆情环境,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加强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第三,还应不断提升学生创作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网络意见的热情,更好的参与正向网络舆情引导。

[参考文献]

[1] 张云霞,王晨.意识形态教育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4),52-54.

[2] 熊伟.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北京教育·德育.2016(01),63-67.

[3] 季惠斌.移动互联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特征分析.辽宁大学学报.2017(01),172-176.

[4] 朱斌.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策.党建新论.2017(05),71-73.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16)

猜你喜欢

网络行为网络舆情高校
基于数据挖掘对校园网用户网络行为的分析
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的立法与完善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