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第二课堂”体系的实践研究
2019-12-17陈翼翔谭宇凌
陈翼翔 谭宇凌
摘要: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类专业经过多年的“第二课堂”实践探索,建立、完善并形成了一整套与显性教育融合的隐性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对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隐性教育;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11-0075-05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渗透塑造性影响活动的手段和方式[1]。所以,职业教育除了研究课程教学此类显性教育外,还应关注基于隐性教育的“第二课堂”。
一、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的“第二课堂”体系
第二课堂是在正常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之外,在学校支持和教师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受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如果说第一课堂主要完成对学生的智力开发,第二课堂则主要完成开发情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激发潜能、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开发。实践证明,这种由情商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决定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第二课堂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从人才培养和学校工作的全局出发,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支撑体系,以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2]。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提出了“乐学活动+专业学习项目部+专家工作室”的“第二课堂”体系,从2011年起至今,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逐步建立形成。这个体系中基于隐性教育理念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概括如表1。
由表1可以发现,三个学年分别对应了“第二课堂”体系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活动都包含了隐性教育的五个特性:过程的随意性、结果的非预测性、途径的开放性、内容方式的隐含性、主体的自主性[3]。整个体系中,每个要素和隐性教育的五个特性都是呈线性渐变的:过程的随意性减弱,结果的非预测性减弱,途径的开放性渐强,内容方式的隐含性减弱,主体的自主性渐强。而变化的最终指向,就是越来越清晰地接近显性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零距离上岗”,从而实现从玩到学、从隐性到显性、从非专业到专业这样一个自然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这个过程由图1形象地表达。
二、基于认知和趣味的“乐学活动”
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后,第一学年对于所学专业尚显陌生和新鲜,基本是延续高中时的惯性在学习。但专业性较强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理论紧密联系和指导实践的工程类专业,往往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且很难认知“毕业后要干什么”这个目标,所以也不知道现在“学什么”和“怎么学”。
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在其所著《OFF学:会玩才会成功》一书中提出了“会玩才会成功”的理念。所以,第一学年为新生安排的以“乐于学习和乐在学习”为基调的课外活动就成为隐性教育的第一个环节。
活动中模仿工程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提倡学生挖掘自己和同学的资源,引入更多更广泛的校外专家参与进来,让自己团队的活动变得更精彩;活动结束后模仿工程竣工验收会,分专业进行文字和PPT的总结、当众演讲汇报、评选奖项,由老师和高年级学长以及校外专家联合组成评审团评选“鲁班奖”。主要活动内容如表2所示。
作为显性教育的一面,按“知岗”的理念,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专业基础课和认识实习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双向合力,让大一新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中。
利用课余时间,工程造价专业的“识图寻宝”(依据建筑平面布局图,实地找到图纸上标出的“暗藏的宝贝”)、道路桥梁专业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校内未开发的地块上利用砖垛、架板等道具,从A点移动到B点)、艺术设计专业的“左手方、右手圆”(在粘贴于墙上的纸张上双手同时各画方圆)等带有游戏和团队拓展性质的集体活动,在本专业校外专家点拨下、高年级学长指导下、教师审核下、班主任监督下、新生班干部组织下在校内有序开展,使造价专业学生认识到了识读图纸的重要性并初步接触到建筑平面施工图,也使路桥专业学生感受到了以后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初步认知原始的职业素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则明白了专业基础技能应怎样去夯实。此外,活动还增强了新生班级的凝聚力。
以工程造价专业的“识图寻宝”活动为例,活动组织方案如下页表3所示。
从“乐学”系列活动的设计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过程的随意性较大、结果的非预测性较强、途径的开放性较高、内容方式的隐含性较深、主体的自主性较多。
三、基于仿真和严谨的“学习项目部”
进入第二学年,随着专业技能课的逐渐开设,学生脱离了大一的青涩,专业学习上的兴奋点从“是什么”慢慢变为“有什么”,开始关注专业的内涵和技术的深度,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要做些什么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作为显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按“模岗”的理念安排专业技能课和单项技能实训。
此时,落实“第二课堂”体系化的四个方面:制定素质育化大纲、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和开发项目指导资料、培育学生社团、创新管理方式[4]。各专业设计“学习项目部”的进度大纲和具体的单项技能工作任务,推荐专职教师担任的“项目部经理”,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制订和审核各项技术文件,系部制定政策,学生自发组成小规模团队,通过严谨的程序,由“项目部经理”把关,申请系部支持的经费和场所,引入企业管理办法,实行课余但定点的“上班打卡”,进入项目部悬挂胸牌,按时检查项目进度和成果等举措,仿真模拟岗位工作的日常生态,“项目部经理”进行常态化管理,项目部成员进行日常管理。
但“学习项目部”规定的工作仅要求完成少量的单项工程,造价专业仅要求单独计算一面墙或一根柱的工程量,路桥专业仅要求完成20米的地基施工方案,艺术设计专业仅要求完成一面电视背景墙或一个园林小品的设计。很明显,“学习项目部”是对工作岗位非常逼近的模拟,称之为“模岗”,都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性,如水稻灌浆、梨树挂果阶段,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但传统课堂教学的在校学习阶段,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元的班级集体由于受种种限制,很难达到“模岗”的要求。只有持续时間更长的学习时间、外延更广的学习范围、体量更小的学习群体、仿真度更高的学习场所和学习载体,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只能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实现。在此阶段,“第二课堂”不再是趣味游戏,也不再是浅层知识的科普,而是在本专业的工作氛围中,严谨地向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展开的探索之旅。
在这个阶段,学生相对成熟,又是出于志愿参与,人员素质相对“乐学”活动期间高出不少,辅以专职教师的指点,自觉性、组织纪律性、学习效果等方面都高出许多。同时,所学的知识、练习的主题也更接近真实的专业项目,所需的场所、消耗的材料、以供运行的经费也趋向正规化运作。在此期间,“第二课堂”的形式、内容已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完善。笔者所在学校的土木系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正规管理文件,要素归纳后如下页表4所示。
从“学习项目部”的各项管理规定中可以发现:过程的随意性较小、结果的非预测性较弱、途径的开放性较低、内容方式的隐含性渐浅、主体的自主性较少。
四、基于全真和严格的“专家工作室”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2.5+0.5”的三年学制,第三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各专业按“跟岗”实习的理念,专业课程将进入到把单项技能提升到综合技能阶段,专业学习上的兴奋点从“是什么”“有什么”转换到“怎么做”;第二个学期属于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将离开学校奔赴校企合作单位进入顶岗实习,实现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
此时,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正在从碎片走向完整、从模糊走向清晰,这是学生成长中可以称之为“通关”的关键节点。各专业外聘校外资深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引进企业中的“师徒制”为管理手段,通过完全由企业专家控制的初选、复选和终选的严格审查环节,签订协议,采用本地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工作室具体工作内容,在固定的专家工作室配备企业生产必备的生产机具和资料,完全严格按企业周工作日和考勤时间打卡管理。在工作室内,没有老师与学生,只有师傅与学徒。
在与跟随专家师傅、跟随真实岗位标准、跟随真实工程项目的“跟岗”环节配套的“专家工作室”中,造价專业的学生需要完成一份某工程的工程量清单编制书,路桥专业学生需完成一份某地段勘察记录或施工方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完成一套小型公共空间或某小区住宅的室内设计;企业专家基于真实企业对于这一阶段工作任务完成后应支付酬劳的货币数量,给出学习评价的分数值。如果“客户”满意度较高,还会获得额外的“奖金”;反之,则有可能被“罚款”或“赔偿”。
如同在“专家工作室”的各个细节体现的那样:过程的随意性很小、结果的非预测性更弱、途径的开放性偏低、内容方式的隐含性渐无、主体的自主性所剩无几,更像是显性教育中的实训课程。
从表象上看,这种“企业专家带学生”的做法很接近当前方兴未艾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但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鲜明的特点:学校与企业二者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业经济负担、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习主动性[5]来看,“专家工作室”对学生培养的特性却有很多差异。
既借鉴“现代学徒制”的部分理念来构建“专家工作室”,但又不同于教科书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校的土木系的“专家工作室”仍然属于“第二课堂”范畴,其异同如表5所示。由此可见,如果说“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显性教育,那么“专家工作室”中隐性教育的成分更多一些。
“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 [6]。作为施教者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学生成才,应善于使用直接和间接的、隐性和显性的等各种手段和方式,以各专业从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采用对接时代、科学合理、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来设计“第二课堂”活动,规划设计好隐性教育向显性教育过渡,对受教育者施加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网络高度发达、资讯高度共享、时空高度融通的时代,学习是无处不在的,全方位、显隐结合、综合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定会包含隐形教育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学兵.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5):63-65.
[2]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41-42.
[3]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54-56.
[4]孙丽华.试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设计与经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2):186-188.
[5]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6]周大伟.美国大学里没有班干部[N].法制日报-法治周末,2011-10-23.
(责任编辑:杨在良)
Abstract:Through year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has established, perfected and formed a set of implicit educational system combined with explicit education. This system has certain universal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gineering specialty; implicit education; the second 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