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流体验和工匠精神的逻辑关系与介入路径

2019-12-17李云飞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逻辑关系工匠精神

李云飞

摘要:心流是一种高度投入某项活动时全神贯注的积极情绪体验,也是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巅峰體验的理想心理状态。米哈里提出的八区间心流模型将个体的情绪、工作的挑战性以及所需掌握的技能确立了对应关系并解释了其作用机制。正向、负向及无感的心流体验与激发工匠精神之间存在着耦合的相关关系,并通过追求“坚毅与目标”的心流体验、找到“秩序与专注”的心流通道、设计“技能与挑战”心理机制以及工作任务结构化等路径和策略,提出心流体验和工匠精神的介入,主张从积极心理学心流理论的角度激发个体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心流体验;工匠精神;逻辑关系;介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11-0010-04

心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积极心理学的奠基者、现代心流理论之父、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其代表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将人类幸福的真相解释为源于人们工作时所产生的心流体验[1]。个体在工作时释放的心流体验会使人们产生兴奋感,这种心理体验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心理动能存在着融入性和契合性,会增强人们在工作时所获得的愉悦感与成就感,同时能够大大提升产品质量与使用效能。

一、心流体验的基本理论与作用机制

(一)何为“心流”

米哈里教授对“心流”是这样诠释的:当个体全神贯注地投入某项工作中,动作与动作之间会产生一种内在逻辑,形似为一股整体的“流”(Flow),行为主体受到个体有意识的干预。此时,自我和环境之间、刺激与反应之间、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2]。“在这种状态下,动作与动作之间似乎受到一种内在逻辑的指引,而无须行为主体进行有意识的干预”[3]。也就是说,个体在全情投入的过程中,心脑中会产生狭窄聚焦的潜意识,将有意注意聚焦于清晰的目标和具体的反馈中。与此同时,不相关的刺激和外在的知觉都被过滤掉了。目前,关于心流体验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许多疑义,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注意高度集中是心流的一个核心因素。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的巅峰体验有可能与米哈里教授提到的“心流”体验有所类似。马斯洛认为,个体在满足相应层次需要的前提下,在工作过程中愉悦的心情会将工作本质看作为报酬,忘我的工作心态体验会产生飘飘然的快感,全然忘记工作时的苦累和烦闷,会将全部的心血投入在自身潜力的开发和极限的发掘过程中[4]。简单地说,其工作的动机也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样,“心流”理论就从此诞生了。米哈里工作小组通过民意测验、调查、访谈以及经验采样法对个体进行数以百计的测试和实验。他记录了每次实验得出的结果:人们在日常活动和工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思维变化以及行为规律对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当人们愉悦工作时产品质量合格率(或优秀率)指标很高,相反亦之。作为一种积极的体验,心流利于我们在做事时获得更优异的表现,这在运动、学习、艺术、劳作等不同领域已经得到了科学验证。

(二)心流模型与作用机制

研究小组不仅对产品质量与工作时的心情体验进行研究,他们还发现个体工作时所遇到的挑战和应对这种挑战所掌握的技能与产品质量有关。随着实验心理学测量技术的深入发展,他们从最初的三分区模型到四分区模型的反复修改及提炼,得出了最终由米兰大学的马西米尼(Massimini)和卡里(Carli)为代表的的修正心流模型,并指出心情、挑战、技能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心流模型体现出工作挑战、所需技能与工作心情之间的动态关系,即个体低技能水平对应的心流体验表现为负面情绪,并随着工作挑战的增大,心理状态由轻松→淡漠→担心→焦虑。反之,个体高技能水平对应的心流体验表现为积极情绪,并随着工作挑战的大小逐渐激发个体工作状态,由轻松→激发→掌控→心流。这也合乎我们平时工作时所遇到的状态和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当个体具备高水平技能时,面对高挑战的工作任务,会不断激发信心和斗志,这时最有可能产生心流(2区),说明个体已沉浸在工作中,产生了自身与工作之间的心理满足感,并获得了充足的愉快体验,甚至会爆发出惊人的潜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研究团队关于心流模型的作用机制是这样诠释的:在目标明确、及时反馈,技能——挑战相平衡三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心流的产生源于个体的有意注意的分配,当有意注意开始凝聚,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个体以全部的精力和意念投入到工作中,自身可以避免或摆脱无关紧要的事物,此刻自我意识已消失不见。这种投入有时会产生紧张感,但个体对工作的掌握程度仍可以控制自如。忘我的工作情绪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个体整个身心潜能都会被激发,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增效百倍,而且活动本身就会变成目的。在身心合一、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个体的能力与技能终将得到极致的发挥[5]。

二、心流体验与工匠精神的逻辑关系

起初,心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游戏中。当开发教育游戏时,人们考虑了将游戏的目标、反馈、挑战、技能等相关要素参入孩子们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和游戏结果反映出他们的心理变化及能力指标。实验证明,游戏者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经常可以胜任游戏,并随着游戏难度的提高,游戏者的意志和信心就会增强,直至达到心流的最佳心理体验。那么,假如我们把工作形象地比喻成游戏,根据上述心流体验的定义和心流模型的作用机制,是否能将个体在工作时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潜力全部开发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心流体验与工匠精神是存在耦合关系的,并且前者可以促进后者的开发。“心流”是指人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当完成这件事后,就会从内心涌现出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这也是工匠精神本身所蕴含的要素:坚毅、忘我、投入、乐享、创造。与心流模型一样,发掘工匠精神也是由个体的情绪状态、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在激发和重塑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心流起着奇妙的心理体验,它是挑战和能力的函数。在挑战和能力的组合中,有三种心流状态决定工匠精神的挖掘程度,即正向的心流体验、负向的心流体验和无感的心流体验。

(一)正向的心流体验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对于挑战程度偏低、技巧水平偏高的工作任務,人们做起来会感到放松。当个体焦虑时,放松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但是,如果长期处于放松状态,那么个体的兴趣、意志、注意、激情等心理指标将会持续下降。这就需要我们改进负面情绪,改进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提升挑战性,使之达到心流状态;二是换一个高要求并愿意挑战的事件,使之达到心流状态。

同样,改善放松也会带来代价。放松即便不能带来心流,但毕竟可以减小心理的波动,但如果辅之以对社会需求的追求,就会达到利他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状态,减轻心理压力,高度自我的人反倒容易在道德中获得心流,这叫做道德心流;二是更换能力和挑战精神,是一个更大的工程,最好用社会需求和个人偏好进行加持。工匠精神与道德心流与挑战偏好在本质上来说是异曲同工的。

(二)负向的心流体验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对于挑战程度偏高,技巧水平却很低,人们就会对事情感到焦虑。焦虑的心理状态不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甚至可以影响个体身心健康,更不要提及激发所谓的工匠精神了。焦虑的心流化与工匠精神的发挥是负相关的。破解焦虑心流有两个路径:一是放弃对不擅长事物的挑战,用擅长的事取而代之,使之达到心流状态;二是在原有事件的基础上保持挑战的同时,不断提升能力,从而达到心流状态。简单地说,厌倦、担心、淡漠及焦虑的心流体验成为阻滞工匠精神发挥的要素,而个体的能力则是解决焦虑的重要法门。然而,我们也会发现改善焦虑的代价。笼统的过度的挑战,人们不管是寻找到还是没有寻找到擅长的事件,挑战心境所带来的持续亢奋状态,会造成身心的重大伤害;同时,在原来事件下,人们在改善能力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过程性伤害,危及人的身心健康。这时,我们可以用喜好作为原则对事件进行筛选,可以降低所有挑战所带来的伤害,提高信心并去认真钻研;二是用社会需求、团体需求代替笼统的挑战,会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从而降低心理压力,没有负担地进行工作。

(三)无感的心流体验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一个足够清晰的目标会帮助人们持续地集中精力并产生心流体验,而且如果反馈与目标有逻辑联系,它就会令人感到愉快[6]。如果挑战程度偏低,技巧水平也偏低,我们会对这件事感到不同程度的无聊,又无聊自己又做不好的事,最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彻底的无感(apathy)”里。无聊往往与空虚、郁闷相联系,也会外化为生活懒散、懒得理人、晨昏颠倒、坐立不安等。无聊会产生无助和厌倦,持续的无聊将会产生自我否定,将会得到持续的伤害,这时我们就需要全面从兴趣、潜能、社会需求上发力,重点需要外力的介入。无感的心流化表现不会加速也不会阻滞工匠精神的激发。

三、心流体验介入工匠精神的路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心流在教育领域塑造人积极品质的功能,挖掘人的内在兴趣与动机,提高工作兴趣与工作效率,增加对生活的掌控感与满足感,以达到工匠精神对人类劳动积极品格的追求呢?介入路径还需要从心流体验产生的主客观的角度去设计。

(一)追求“坚毅与目标”的心流体验

我们在进行繁重冗杂的工作时,不可或缺的就是自律自省、专注钻研、创新创造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耐心坚韧精神。最有效地达到心流体验的工匠精神方法是追求坚毅专注的意志品质。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人们就把坚持和毅力作为一种美德,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就是长年累月的坚毅。新理念“坚毅”(Grit)的提出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吉拉·李·达克沃斯,将“坚毅”定义为追寻长期目标的坚持与热情,并且提出坚毅由两个方面组成:一致的兴趣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她的研究表明,坚毅的品格与智商并不相关。只有个体不断培养自我面对工作充分的耐心坚韧,而非结果的观念和视角,我们才能有条不紊、认真细致、持之以恒地投入工作,进而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与工作进展。而如果我们缺乏耐心,养成了心浮气躁、只会紧盯结果的工作恶习,那么当下工作的每一分钟,对我们来说都会变成漫长的煎熬。所以,介入工匠精神的最佳心理路径是追求正向坚毅的活动体验。

(二)建立“秩序与专注”的心流通道

人们从事的各项工作活动都有一定的机构性特征,工作内部环节存在着一定的秩序,专注是获得心流体验的重要行为因素。那么,建立“秩序与专注”通道,必然可以贯穿整个心流体验的全过程,这也是激发工匠精神最重要的路径之一。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受工作的难易程度以及劳动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及能力水平的影响,心流体验的产生是随着思维和情绪波动而被激发出来的。因此,想要挖掘个体的工匠精神,就要学会控制个体的意识,通过反复的训练以及适当的控制,培养自身的专注能力和秩序意识。

(三)设计“技能与挑战”的心理机制

心流模型对个体情绪、工作挑战性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八个区间进行解构。我们可以看出,当高挑战高技能的2区间所对应的是心流,就说明人们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想要达到心流的最佳心理体验,激发工匠精神,必须对工作的难易程度和劳动者的技能有高水平的要求。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个体必须对挑战和技能设计高水平的状态时,人们才显得比平时更加专注,产生完全沉浸、感到狂喜、内心清晰、力所能及、十分平静、内在动力等积极体验,主体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才会达到最大值。二是如果工作难度比较高的时候,这时需要持续调整难度与挑战的关系。第一步不是动手做,而是学会寻找方法论,把大目标拆解为自己能控制、能自我反馈的小目标。激发和培育工匠精神必须以高水平的任务难度和精于技术造诣的人去完成,不断认识自我,从自身的性格和能力出发,将自身置身在既定的目标中,不断将自己的技能和挑战调整到平衡的状态[7]。

(四)重整工作任务内部的结构化策略

以上策略都是围绕着“人”的角度来刺激个体将心流体验激发出来。从客观角度来说,一项工作或一件任务从本身结构上来说,对于产生心流也是相当重要的。从心流产生的必备因素看,工作的明确性、结构性、操作性和评判性必须都是可以界定的。工匠精神也是要求其工作指向明确、任务目标清晰、具有规范的评价标准。个体要专注于工作过程,强调反思的作用,在反思中不断调节、完善,在反思中积累经验。这些也都是工匠精神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综上所述,心流是工匠精神所追求的理想状态。重要的是,以上种种都没有强调个体的智力、聪明、天份。可见,这些传统上被认为极重要的天赋,事实上不涵盖在工匠精神中,亦不是成就卓越的必备条件。只有个体在学习生活中进入心流状态,才能挖掘个体潜在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Csikszentmihalyi M.Play and Intrinsic Rewards[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75,15(3):41-63.

[2]邓鹏.心流:体验生命的潜能和乐趣[J].远程教育杂志,2006(3):74-78.

[3]Sato I. Bosozoku: Flow in Japanese Motorcycle Gangs[C].Csikszentmihalyi I S.Optimal Experience: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4]Maslow A.Humanistic Science and Transcendent Experience[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65,5(2):217-219.

[5]陈欣.心理体验与其研究现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150-155.

[6]Csikszentmihalyi M.The Evolving Self: A Psychology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M].New York: Harper- Collins,1993.

[7]袁飛.心流体验: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自我培养的心理机制[J].青春岁月,2018(2):109.

(责任编辑:杨在良)

Abstract: Flow is a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with a high degree of devotion to an activity. It is also the ideal state of mind for craftsmen to experience at the peak of their spirits. Mihali's eight-interval flow model corresponds individual emotions, job challenges and skills to be mastered and explains the mechanism. There is a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negative and insensitive psycho-fluid experience and craftsmanship stimulation. Through pursuing "perseverance and goal" psycho-fluid experience, finding "order and focus" channel, designing "skills and challenge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structuring work tasks, psycho-fluid experience can be achieved. Intervention with craftsmanship stimulates individual craftsma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flow theory.

Key words: Flow experience; craftsman spirit; logical  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path

猜你喜欢

逻辑关系工匠精神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