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实验器材改进的常用方法
2019-12-17张芝杰
张芝杰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让实验服务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方便教师的教学,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一些实验器材进行改进。通过改变器材颜色、改用生活用品、重拾闲置器材、动手自制装置这四个方面进行器材改进,降低实验操作难度、增强实验可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及减少教师课前准备时间,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器材改进;自制装置;实验现象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中之重。在十年的教学研究中,我乐于专研科学实验,通过改变器材颜色、改用生活用品、利用闲置器材、动手自制教具这四个方面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
一、 改变器材颜色 突显实验现象
实验中,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尤为重要。但是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所以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教科书中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但如果将实验器材颜色变一变,明显度就大不一样了。
[例1]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一个蒸发食盐水的实验,常用的白色蒸发皿和白色食盐颜色很接近,不便于观察。在2018年湖南省小学科学说课大赛中,一位参赛老师自制了一个黑色蒸发皿进行实验,使蒸发出来的食盐看得非常明显。
二、 改用生活用品 紧贴生活实际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1]教师在实验中选择的实验器材如果来自于生活,最好是他们生活中感兴趣的物品的话,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知识,在课后还能主动利用这些常见的实验材料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
[例2]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中,第一个内容是“哪一个溶解得快”,教材中用到的实验器材是:烧杯、玻璃棒、水和食盐。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上课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早上,我们的一个同学由于起晚了没时间吃早餐便来到了学校,结果出现了低血糖症状,现在急需要一杯糖水,你们能帮他想个办法吗?”结合教学设计,最终我将实验器材改成了:杯子、筷子、饮用水和白糖。食盐、一次性水杯、筷子生活中常用且卫生,学生更熟悉、感兴趣。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我相信将来某一天真的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他们也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
三、 重拾闲置器材 有效变“废”为宝
仪器室中,一些与老版教材相配套的器材一直被闲置,如果不开动脑筋合理利用,它们也就成了摆设。如何将这些“废品”有效的利用在现在的课堂上,也是我平时关注的问题。
[例3]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中,第二个内容是“观察白糖的变化”,书中用平时我们吃饭的不锈钢勺子做加热工具。实验器材室里并没有这个材料,但改用实验器材室闲置的燃烧匙,它不仅可以用来加热少量固体粉末,而且勺柄还比较长减少了被烫伤的几率。所以,我果断的变“废”为宝,将它利用起来。
四、动手自制装置 提高课堂效率
1.简化结构 便于准备
教材中有些实验装置过于复杂,准备起来要花掉教师很多的时间,特别是有学生分组实验的时候,因此从实验装置的简约性、环保性及减轻教师的工作任务等角度出发,设计绿色、简约的实验装置是十分必要的。[2]
[例4]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中,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根铁丝上每隔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随着火柴依次掉落,就“看”到了“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的。”利用这个装置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的实验除去实验耗时长、火柴会意外脱落外,一个班的分组实验要花去老师两小时以上的准备时间。(图1是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图)
我将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将湿水泥均匀地涂抹在金属棒上,就成为了一根“水泥棒”!湿水泥棒呈深灰色,加热后,水分蒸发,变干后它就呈浅白色的。加热、湿水泥变干的过程就帮助学生观察到了热在铁棒上的传递方向。这个装置的准备时间只要十几分钟,并且实验后只要喷点水又能重复使用。(图2是自制装置“水泥棒”在实验过程中的使用效果)
2.替换材料 方便操作
教师准备的实验装置是为了让教师或学生操作的,它们应该方便学生操作,让学生在简单的实验操作中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例5]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做一个摆钟》一课中的实验,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钟摆(图3):在一根30厘米的木条或塑料棒上面用图钉固定一金属圆片,通过在木条或塑料棒的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处固定这一圆形金属圆片来改变木条或塑料棒的重心,从而改变摆长,进而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这个实验装置实验室里面并没有,需要老师给学生准备好。而10条30厘米长的条状物和易拉罐盖准备起来不容易,于是我改用铁尺加环形磁铁(如图4)代替。铁尺上有刻度,磁铁和铁尺可以相吸引方便调整位置,操作更简单。
3.全新打造 突破难点
小学科学课虽说较为基础,但一些知识仍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难理解。通过实验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抽象的科学知识,能突破重难点。当教科書中没有提供实验装置时,老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亲自全新打造一个。
[例6]“热水上的‘白气是什么”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知识。即使是问六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会错误地回答,“是水蒸气”或“是热气”,而很少有学生会正确地说“是水”。
我通过自制装置“白气观察桶”,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这个装置就是黑色垃圾桶里面装一个手电筒,并在桶子上开了一个“观察孔”。学生们只要打开灯,将观察桶罩在热水上,通过观察孔,就能看到“白气”就是许多的小颗粒,并通过进步的实验证明了这些小颗粒就是小水滴。(图5是自制“白气”观察桶,图6是通过“白气”观察桶看到的“白气”)
总之,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作为科学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效益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发挥想象、创新改进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活动的效率,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3
[2] 曾黎.小学科学实验创新的认识与问题[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01)
[3] 贺勇,顾恩甲.创新实验器材 优化实验设计——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0(10)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英才小学,湖南 长沙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