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2019-12-17周丽玲
周丽玲
急性心肌梗死是基于冠脉粥样硬化而诱发的冠脉急性、持续性心肌供血紧缺,心肌缺血缺氧,因而形成纤维化,严重影响了冠脉再通率[1]。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构成不利影响,应及早诊治[2]。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费用少等特点,将其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获得显著疗效,治疗期间辅以有效、周到、细致的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有效护理模式,就我院收治的90 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并对比常规护理与加强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出本科室2018 年1—2018 年12 月收治的90 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入组条件:(1)临床资料完整、有效;(2)满足《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证实[3];(3)行介入治疗;(4)对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异常;(2)合并急慢性感染、肿瘤、创伤等疾病;(3)哺乳期、妊娠期妇女;(4)精神疾病者。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将患者纳入常规组(45 例)及心理组(45 例)。常规组:男29 例,女16 例;年龄40~79 岁,平均(59.9±7.5)岁;病变个数中,单支14 例,多支31 例;梗死部位中,前壁、前间壁、下壁、后壁、右室的例数依次为14、12、10、7、2。心理组:男30 例,女15 例;年龄42~79 岁,平均(60.2±7.6)岁;病变个数中,单支13 例,多支32 例;梗死部位中,前壁、前间壁、下壁、后壁、右室的例数依次为15、12、9、7、2。对比两组一般资料,P>0.05。
1.2 方法
1.2.1 介入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发病与就诊时间选择适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溶栓治疗等,根据实际情况应用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等西药以及丹参针、通冠胶囊等中药[4]。
1.2.2 护理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
心理组: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常规护理措施同常规组。心理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面带微笑,语气轻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关心患者的身体情况,和患者搭建起友好关系。(2)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其有无紧张、害怕的表现,及时发现其情绪变化,找出相关因素,并实施制定个性心理疏导方案,以改善其心理状态。(3)对焦虑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指导,告知疾病相关知识与治疗方法,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避免噪声、疲劳以及疼痛刺激,防止患者出现愤怒以及悲观情绪。(4)鼓励患者勇于诉说心中痛苦与疑虑,给予鼓励性与称赞语言,以缓解其心理压力,使患者建立生活信心。(5)应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同情和理解患者的切身感受,运用倾诉指导、注意力分散、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释放压力,排解烦恼,以此改善心理状态。(6)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值得信赖的、愉悦的精神环境,以提升患者的身心舒适感。(7)采用正确的方法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提醒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与支持,做到细心照护,耐心劝导,用自身积极向上的心态影响患者,使其尽快建立自信,积极、乐观面对生活。(8)在医生准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患者解释病情,让其了解自身疾病状况,以消除未知感的恐惧与焦虑,患者病情好转时及时告知,以唤起其治愈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焦虑情绪,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评估,总分100 分,<50 分表示正常,50~60 分表示轻度焦虑,60~70 分表示中度焦虑,≥70 分表示重度焦虑,得分越高提示焦虑情绪越明显[5]。(2)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选项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数据分析
选用SPPS 19.0数据分析软件,计数、计量资料依次以%、(±s)表示,行χ2、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情绪对比
对比两组护理前的SAS 评分,P>0.05;心理组护理后的SAS 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焦虑情绪(SAS 评分)对照表(分,±s)
表1 两组的焦虑情绪(SAS 评分)对照表(分,±s)
2.2 护理满意度对比
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于斑块表层进而诱发血栓,冠脉管腔因此受阻,使心肌出现缺血、坏死[6]。该病患者通常具有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呼吸障碍、紫绀、大汗淋漓等症状,甚至会突发心脏骤停,必须及时给予有效治疗[7]。介入治疗是当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溶栓治疗等,可充分开通受阻血管,挽救存活心肌,继而控制患者病情[8]。
表2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照表
然而,临床实践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突然,常常让患者及其家属措手不及,容易出现高度紧张、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9]。尤其是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常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耗氧增加、心率加快等不良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病情,继而影响治疗效果与预后[10]。因此,临床护理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以稳定其情绪,并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相关文献报道也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患者出现焦虑情绪时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可显著改善其心理状态,避免负面情绪产生的不良后果[11-13]。本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主动关心患者,并从交谈中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借助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继而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予以鼓励与心理支持、转移患者注意力等方式,为患者创造了一个相对愉悦的精神缓解环境,使其焦虑情绪得到了显著的缓解,且大大提高了对治疗的信心。对比常规护理与加强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心理组患者护理后的SAS 评分低于常规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提示心理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且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有明显提高。
综合上述分析认为,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有积极影响,可显著缓解其焦虑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