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作物荠菜三播多收高效栽培技术
2019-12-17陈建军邱晓峰管冬梅邱卫池2袁春新
陈建军,邱晓峰,管冬梅,邱卫池2,,袁春新
(1.南通市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协会,江苏 南通 226000;2.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3.江苏中宝食品有限公司,江苏 海门 226100;4.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如皋 226541)
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inn.) Medic.]又名护生菜、菱角菜,或称地菜,是华东地区的地方特色蔬菜,属食药保同源植物[1],营养丰富[2-4],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5-11];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深受江苏、上海等地城乡居民喜爱,为汤圆、馄饨、包子的主要馅料。荠菜是野生蔬菜的一种,近年开始人工栽培,但产量较低,效益不高。为了提高荠菜的栽培产量,经反复试验研究,及通过江苏海门、东台的示范实践,利用秋、冬季气温较低这一特定条件,发明了秋播荠菜三种多收高效栽培技术,每667 m2产量从1 000 kg左右提高到2 500 kg,产值5 000元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1 茬口布局
从传统种植方式看,华东地区荠菜一般是秋季播种、越冬生长、春季收获,而秋季气温相对较高,适宜荠菜生长;因此,栽培上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争取较高密度,待荠菜生长到一定时期,采用密处多收、采大留小的方法,在年前先行收获1~2次。同样,春季气温渐高,根据荠菜长势,也可多收1~2次。
具体操作如下:9月底第1次播种,11月上旬按密处多收,稀处少收,采大留小的原则进行第1次采收;收获后立即进行第2次播种,12月下旬按同样的原则进行第2次采收;收获后立即进行第3次播种,翌年3月初,进行第3次采收,之后视当地气温及田间荠菜长势,可再采收1~2次,3月底—4月初采收结束。
如此进行茬口安排,能充分发挥荠菜个体的生长潜力,实现整体增产的目标(表1)。
2 经济效益
秋播荠菜生长期间,气温呈现出前期由高变低、年后又由低到高的渐变过程;所以,荠菜第1期生长最快,第2期生长放缓,第3期生长又逐渐加快。海门、东台11月8日进入第1次收获,平均667 m2产量为514.69 kg,占荠菜总产量的23.3%;12月25日第2次收获,由于气温逐步下降,生长时间不足,产量有所回落,平均667 m2产量为393.78 kg,占总产量的17.8%;3月6日第3次收获,平均667 m2产量为624.00 kg,占总产量的28.3%,接近荠菜总产的1/3;4月3日最后一次收获,平均667 m2产量为674.23 kg,占总产量的30.6%,是4次收获中产量最高的一次,这可能与清场收获有关。以当年荠菜直销价格2.90元/kg计,667 m2产值为6 399.43元,采收成本0.6元/kg,每667 m2纯效益为5 075.41元。种子价格60元/kg,用种量700 g,每667 m2种子成本为42元;施肥用工4个,其他用工2个,用工成本120元/工;每667 m2需尿素5 kg,价格2.4元/kg,每667 m2尿素成本12元;每667 m2需商品有机肥500 kg,价格400元/t,667 m2合计200元;机械整地每667 m2成本80元,每667 m2肥料、用工成本合计1 054元。扣除上述所有成本,则三种多收栽培方式每667 m2的纯收入为4 021.41元,见表1。
3 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
野生荠菜类型较多,常见的有3种。
表1 茬口安排及经济效益
3.1.1 阔叶型荠菜
形状如小波菜,叶片塌地生长,植株开展度为18~20 cm,叶片基部有深裂缺刻,叶面平滑,叶色较绿,鲜菜产量较高。
3.1.2 麻叶(花叶)型荠菜
叶片塌地生长,植株开展度为15~18 cm,叶片羽状全裂,缺刻深,细碎如飞廉叶型,绿色,食用风味较好。
3.1.3 紫红叶荠菜
叶片塌地生长,植株开展度15~18 cm,叶片形状介于上述两荠菜类型之间,不论肥水条件好坏,生长在阴坡或阳坡、高地或凹地,叶片叶柄均呈紫红色,叶片上稍有绒毛,适应性强,味佳。
选用大叶、生育期较长的荠菜品种,如花叶荠菜。种子质量应符合GB 16715.5—2010《瓜菜作物种子第5部分:绿叶菜类》的要求。
3.2 整地
荠菜的种子非常细小,播种时对土壤的要求非常严格,要选择杂草较少的地块,畦面要整得细、平、软。土中坷垃尽量打碎犁细,以防种子漏入土块缝隙深处,不易出苗。做成畦面宽2 m的深沟高畦,以利排灌。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杂草极少、土层深厚、结构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栽培荠菜,生长环境要符合NY 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整地前每667 m2施入2 000~3 000 kg充分腐熟的细碎农家肥,深翻细耙2~3遍;整平后开挖宽15~20 cm、高10~15 cm的排水沟,做成南北走向、垄宽1.0~1.2 m的小高畦。
3.3 播种
9月底—10月初第1次播种,每667 m2用种量为1.0 kg;先用沙土5.0 kg与种子混匀,随后撒播,播种后轻压1遍土壤。10月下旬采收一批荠菜后进行第2次播种,每667 m2用种量为0.5 kg,仍用沙土5.0 kg与种子拌匀后撒播。11月上中旬再采收一批荠菜后进行第3次播种,每667 m2用种量0.5 kg,用沙土5.0 kg与种子拌匀,之后撒播。每667 m2春播需用种子0.75~1.00 kg,夏播需用种子2.0~2.5 kg,秋播用种1.0~1.5 kg。
荠菜种子有休眠期,当年的新种子不宜直接利用,因未经春化,尚处休眠期,播后不易出苗。荠菜通常撒播,而且力争撒播均匀,播种时可掺混1~3倍细土。播种后用脚轻轻踩踏一遍,使种子与泥土紧密接触,以利种子吸水,提早出苗。早秋播的荠菜如果采用当年采收的新籽,要设法打破种子休眠,通常采取低温处理,用泥土层积法或在2~7 ℃的低温冰箱中催芽,经7~9 d,种子开始萌动,即可播种。在夏季播种,可在播前1~2 d浇湿畦面,为防止高温干旱造成出苗困难,播后用遮阳网覆盖,可以降低土温,保持土壤湿度,防止雷雨冲刷侵蚀。
3.4 田间管理
3.4.1 水肥管理
荠菜根系较浅,生育期需保持充足水分,播后务必保证土壤墒情,需经常浇水以保持床面湿润。浇水时宜勤浇、轻浇,忌大水漫灌。多雨季节注意及时排涝防淹。荠菜越冬前要控制浇水,防止徒长,以保安全越冬。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的规定。第1次追肥在出苗后幼苗2片真叶时进行,每667 m2施0.3%尿素液1 000 kg;每次采收播种后,667 m2施用腐熟人畜粪肥1 500~2 000 kg;出苗后除草1~2次。
荠菜植株较小,易与杂草混生,除草困难;为此,应尽量选择杂草少的地块栽培,在管理中应经常中耕除草,做到“拔早、拔小、拔了”,勿待杂草茂盛造成草大压苗,或拔除高草带土伤苗。
3.4.2 病虫害防治
荠菜常见病害主要有霜霉病、黑斑病、病毒病等,虫害有蚜虫、小菜蛾等。
霜霉病发病初期,叶面呈浅绿色,其后转为黄色或浅褐色病斑,背面生暗绿色的霉层;病株叶片僵化,后期枯黄脱落。平均气温16 ℃、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时适宜病菌侵染。夏秋多雨季节高温多湿,排水不良,窝风、过密地块容易发病。防治时宜采取合理轮作、适时播种等措施,并且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可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或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喷洒1次;还可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或25%嘧菌酯乳油2 000倍液,每隔7~10 d用药1次,连续施药2~3次。
黑斑病一般外部叶片先发病,病斑近圆形,浅褐色,具同心轮纹,周围常有黄色晕环,病斑上长有黑色霉状物,病斑易连成较大的枯死斑,导致全叶干枯。气温13~15 ℃,降雨较多有利于发病。防治时可用种子质量0.4%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7 d喷1遍,连喷3~4次。
蚜虫的成蚜和若蚜在叶背吸食植株汁液,造成叶片皱缩、枯黄、死亡,大量分泌的蜜露污染蔬菜,使其失去食用价值,还能传播病毒病,蚜虫1年内可发生10代以上。防治时可用10%吡虫啉800倍液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喷雾。
小菜蛾1年发生8~11代,以蛹、老熟幼虫在冬菜上越冬。全年种群消长呈双峰型,上半年5—6月、下半年9—10月发生较重。防治时可根据小菜蛾的趋光特性,每0.67 hm2(10亩)设置1盏黑光灯诱蛾;选用Bt乳剂500~800倍液、菊酯类农药2 000~3 000倍液,25%灭幼脲等500~1 000倍液、1.8%虫螨克乳油2 500~3 000倍液进行喷施。
3.5 适时采收
11月上旬进行第1次采收,密处多收,稀处少收,采大留小;12月下旬进行第2次采收,密处多收,稀处少收,采大留小;翌年2月后分期收获2~3次,方法同前,直至3月下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