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2019-12-17罗洁
罗 洁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传统音乐是中国人固有的音乐形式,是中国人根据其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人文积淀、宗教信仰等因素建立起来的文化传统。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传统音乐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生成,贯穿于中国人生存繁衍与文化演进的发展历程中。八千年前的贾湖骨笛;黄帝、尧、舜、夏、商、周六代乐舞;先秦钟磬乐;汉魏相和歌、乐府歌谣、鼓吹乐;南北朝清商乐、歌舞戏;唐代多部伎、立部伎、大曲;宋代词调音乐、说唱音乐、南戏;元代杂剧、散曲;明清戏曲、南北曲等,都是传统音乐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出的灿烂文化。
一、传统音乐的生存现状
中国传统音乐是区别于西方音乐、新音乐而产生的相对性称谓,传统音乐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是中国音乐的统称。在中国进入近现代历史时期后,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瓜分对象,中国社会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方的军事入侵,西方的思想、科技、文化、艺术也大量地涌进中国,西方音乐就是由学堂乐歌、西式军乐、教堂音乐三种途径传入中国。由于西方音乐文化的进入,使得中国音乐在结构布局上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传统音乐一家天下,变成传统音乐、西方音乐、新音乐三足鼎立局面,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至今。传统音乐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从占主导地位的“大传统”形式,变为边缘化的“小传统”形式。传统音乐在中国所有的音乐形式中,所占有的结构比例正在逐步缩小。
传统音乐的式微除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外,也有中国社会发展转型与价值取舍的因素。传统音乐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中国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文化意识形态。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中国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此中国也走向了现代化转型的道路,中国社会经历了旧民族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意识形态发展根本转变。同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生产关系也发生转变,导致原本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逐步被边缘化,传统音乐也随之被边缘化。除此之外,中国在经历近现代以来的民族屈辱后,开始普遍接受西方思想,希望能够与西方国家看起,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因此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持有批判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残余思想、是民族崛起的阻碍。音乐界在求新求变思想的驱动下,大量引入西方专业艺术作品、学习西方乐器与乐理知识,同时为了“顺应”社会潮流,对传统音乐进行改造,希望能够建立新的“国乐”。这些思想与实践尽管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启蒙与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于传统音乐的定位有失偏颇,导致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正确看待传统音乐的价值。
二、传统音乐的价值
传统音乐的价值何在?笔者认为首先是它的功能价值,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供人欣赏、消遣、抒发情怀的艺术门类,更是具有功能意义文化符号,它犹如一张音乐文化的网络,覆盖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音乐学家梅里亚姆曾经归纳了“情感表达;审美愉悦;娱乐;沟通;象征再现;身体反应;强化服从社会规范;确定社会制度和宗教仪式;促进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社会融合”[1]十类音乐功能,强调音乐在构成社会必要活动以及作为普遍的人类行为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传统儒家观念中音乐具有崇高的地位,与儒家倡导的核心观念“礼”高度结合,形成了流传千古的礼乐文化。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乐略》中提出“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的论断,论述了礼与乐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礼的内容可以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种形式,每一种礼都有相应的乐予以配合,共同构建了中国的礼乐文化体系。礼乐的观念由国家主导制定,由中央到地方统一推行,因此上到国家层面主持的吉礼雅乐,下到民间的诸神祭拜、老百姓的婚丧嫁娶都能看到礼乐发挥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瓦解后,礼乐不再是由国家主导的仪式行为,但是礼乐作为一种观念,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主要在农村地区流行的民间信仰仪式、庙会、神祇崇拜,以及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婚礼、葬礼、满月、周年、开业、庆典等一切活动,都有各类民间传统音乐团体的参加,例如分布在中国各个乡村、城镇的民间笙管乐社和唢呐乐班等。这些音乐团体有的是专为祭祀、庙会等民间信仰仪式活动奏乐的会社,其主要功能是“为神奏乐”,其演奏为义务性的,不收取任何报酬。有的是专门为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奏乐的班社,其主要功能是“为人奏乐”,专门为雇主服务,收取一定的经济报酬。这两类民间音乐团体共同构成了“娱神”、“娱人”两种不同的音乐功能。因此仅从音乐的功能性来说,传统音乐至今仍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除了外在的实用功能外,传统音乐本身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传统音乐包含了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三大来源,这是千百年来中原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外国在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的,它们共同构建了灿烂多姿的传统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活态传承性,它不仅是一个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品种,更是一部活态的中国音乐史,可以从中找到中国古代音乐演变、发展的印记。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就曾提出“古乐宝藏埋藏在今乐之中”的观点,史料文献中记载的古代音乐形态,就存续于现在流传的传统音乐中。例如西安鼓乐,我们可以从这一传统乐种中发现唐代大曲的音乐结构,宋代的俗字谱,明、清已降流行的南北曲曲牌,通过一个乐种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特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传统音乐带来的深厚文化底蕴。杨荫浏先生翻译南宋词人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集》时,就是以西安鼓乐俗字谱为现实参考,获得了研究的突破。因此,传统音乐中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基因是我们认识历史、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是难能可贵的文化财富。
三、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意义
传统音乐在近代以来的式微,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客观因素,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音乐本身是封建腐朽文化的代表,我们要正确看待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意义,给予它一个客观的定位。在经历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激荡后,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我们可以用更加平和地心态去重新审视传统音乐。乔建中先生认为:“传统绝不是陈旧、过时、僵化的代名词,相反,它永远在流动,在吸收;它是往日文化的积蕴,它是今日文化建设的乳汁;它也许不如地上或地下的遗迹那么辉煌壮丽,但它通过口耳或行为习俗所聚积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任何遗存都无法替代的。”[2]诚然,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本位文化的代表,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记忆,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音乐观念与审美取向,滋养着中国人的文化追求,它能够唤起我们失去的民族自豪感,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也不再持有批判的态度,我们面对西方文化“欧风美雨”的入侵,如何保持自身独立的文化特性,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成为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传统音乐在当代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局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获得了政府与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被纳入到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保护体系中,以优秀传承人作为保护对象,对传统音乐进行政府层面的扶持,体现出国家对于传统音乐文化重视。很多传统音乐种类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例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京剧、昆曲等已经走进校园,与高校的特色教学、艺术实践课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天地。近年来传统音乐不断以崭新的面貌表现它独特的文化魅力,经过加工改编和舞台化设计的传统音乐种类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各种形式的民族管弦乐队、民乐组合,以及民歌、戏曲、说唱、歌舞音乐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就连与传统音乐一直对立的流行音乐,也刮起了一阵音乐创作的“中国风”。目前音乐学界正在积极推动“中国音乐话语体系”建设,认识到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区别,不再以西方音乐的思维去评价中国传统音乐,希望能够建立起属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音乐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再次唤起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四、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在其漫长的形成、演进、流变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代表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民族智慧,展现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正如黄翔鹏先生所说的“传统是一条河流”,它从远古流向今天,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历史的沉沙,也带来了滋养未来的水源。我们要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掌握未来,传统与当代不是对立的矛盾,更像是一个民族昨天和今天的故事,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