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馒头引发的思考
——浅析当代艺术大众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2019-12-17孙造王璐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酵母面团馒头

◎孙造 王璐

当前,信息已呈现爆炸式增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越发多元,然而中国一些大学现阶段的整体教学模式仍比较传统,这与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不相适应。

下面,谨以日常生活中“馒头”的制作为切入点,粗浅地谈这方面的认识。

众所周知,制作馒头需要三个重要的步骤:一是和面,二是发面,三是上屉急火蒸。其中,“发酵”和“急火蒸”这两个步骤将最终决定馒头蒸出来的品质,如果面团发酵时间得当,上屉蒸的火候够急,那么蒸出的馒头必然又大口感又好。“发酵”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急火蒸”则刚好相反,急剧快速,二者完全对立相反。这种对立集于一体,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碰撞,引起事物的变革发展。比如,未经发酵的馒头(俗称死面馒头),没有酵母的作用,无弹性、体积小;而经过缓慢发酵的馒头(俗称发面馒头),由于酵母不断繁殖,使得馒头弹性好、体积大。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酵母的不断繁殖使面团膨胀。

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学生,就如和好的面团一样,在经过了长时间文化课程教育之后升入大学,大学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学生。“酵母”就好比是知识,学生好比是面团,而“急火”则是教师的引导力。在我们大众化教育现状下,需要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的“酵母”作用,让知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中大量地、不断地进行繁殖。知识也是如此,在把教师教授的知识不断进行繁殖的过程中,会源源不断地有新的知识产生,知识与知识间会形成交叉,融合等现象,从而产生更多、更庞大、更有深度的知识体系。学生则会汲取各种知识和信息,融合、创新、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进行更好地“发酵”呢?个人认为,大学四年的教育是学生进行“发酵”最充分的时间。对于每一门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仅要学会知识,更要把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实践,让不同的知识体系在自身碰撞交融、结网互通。而不是消极倦怠、毫无激情地去被动追求学分,演变成死读书、读死书。普遍来看,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主要还依赖19世纪前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着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老师讲、学生听,这使学生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知识不能得到自身的“发酵”,必然容易出现 “死面馒头”现象。

就目前艺术学科普遍情况而言,专业课比较多,时间短,学生还未来得及进行消化吸收,就又新上了另一门专业课。这就好比有了酵母,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发酵繁殖,结果还是会出现“死面馒头”。并且实践环节上学生缺乏主动性,如果实践活动少,即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发酵,没有实践来检验,仍然不能发酵彻底。如何把发酵原理更好地融入教学实践中,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课程的合理化安排。一是理论学时适当减少,实践学时适当增加;二是教学场所灵活安排,授课地点在规范的条件下,灵活选择,比如操场、湖边、工作室等场所。

第二,教学模式的转变。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将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导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与解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授课方式可以不断创新。

第三,学生对知识的吸取方式。如今互联网+的大数据、大平台的背景下,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也越来越多元,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更应该与时俱进地扩充新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渠道学习和掌握知识。

第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完善和转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要有一个自我完善和转变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尽量让学生完成学习中的“五重境界”,即“沉默”“回答”“对话”“质疑”“辩论”。而我们现在中国大学的大多数课堂属于“沉默”的境界,学生大多安静地听老师讲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互动“对话”不多;而学生对教师进行“质疑”、师生之间就某个问题展开“辩论”的场景则十分罕见。大部分的大学课堂表现出一种“单声道”的模式。

第五,学科的交叉性。在对课程安排时,应该考虑课程的连续性、平行性、交叉性以及综合性。时至今日,学科的“交叉”性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创新性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单单着眼于某一个科目,而应该运用学科间的特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够进行综合式发酵,产生大量的新的知识。在艺术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将发酵原理更好地结合运用,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酵母面团馒头
跟踪导练(二)(3)
咖喱香肠面包
“馒头办”没了吧?
猫面团
安琪酵母: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两市唯一
安琪酵母: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两市唯一
日本原装进口的健康食品
买馒头
半个馒头
红酵母红素对氧化受损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