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能图书馆的文化功效
2019-12-17赵晓华
◎赵晓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图书馆正在悄然“变身”,移动图书馆开始在我国上兴起和发展,使得这一开启民智、继承传统和发展实业的机构,旧貌换新颜。移动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虽然具有很大的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即承担着政治使命、文化使命、社会使命、历史使命等功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移动图书馆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发挥其文化功效,并在知识共享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为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来促进文化传承和传播。移动图书馆的兴起和发展,使图书馆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现了人们对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标志着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正在迈入新时代。
一、图书馆智能化与人文化之间的关系
智能图书馆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实现对信息的高效推送和传播。在此背景下,不应忽视人的作用,在对智能化技术进行广泛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自我评价体系,为用户提供更为贴心的个性化服务。
智能图书馆虽然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但并未忽视人的作用。实际上,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服务的主体。智能图书馆服务的变化,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科学、全面的认识。
目前,智能图书馆推出了多项文化服务,如智能机器人、朗读亭、线上借阅APP等。智能机器人具有语言交互功能,可以提供自主导航、引导提醒、安保巡视等方面的智慧服务。如在国画艺术长廊中,声音蠢萌的智能机器人便可走到国画面前,向人们讲述这幅画的相关信息,将传统艺术瑰宝和最新科技完美地结合起来。朗读亭则是为读者提供了大声朗读的机会,真正进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智能图书馆紧跟“互联网+”的趋势,使用线上APP,使借书更为高效、简便。
文化育人,服务留人,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各种服务不仅是永久的、免费的,而且是贴心的。用户可通过一卡通账号,享受图书、文献等下载服务。
二、智能图书馆的阅读文化
全民阅读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的一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工作之一,它有利于强化人们之间的文化认同,增强其凝聚力,是凝聚民心,净化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了推动全面阅读活动的大力实施,图书馆应当仁不让。在具体工作中,智能图书馆可通过举办各类读者活动,来培养民众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也能够开展深度阅读和精细化阅读,提高民众的阅读质量、阅读素养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具体来说,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将一体和多元充分融合起来。在具体的推广活动中,图书馆应牢牢把握全民阅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使其成为涵养、培育和践行该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大众化阅读的这一方式,来使阅读走向大众,成为人人热捧的时尚,倡导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的社会风气,与此同时,考虑用户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多种形式,来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另外一方面,实现工具和内容的统一。面对当下的时代趋势,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应转变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对各种线上线下工具的合理利用以及对内容的导向,来提高读者的黏性。
最后一方面,实现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的融合。近年来,图书馆在政府主管下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效开展,除了政府的积极引导之外,还应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如举办阅读沙龙等活动来调动社会上的一些读书组织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三、提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一直是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情景感知技术应运而生。情景是指用户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周围设施、地理位置、用户自身的习惯等。情境感知是指通过传感器或相关技术感知用户自身和其所处的环境,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如通过位置检测,
判断用户当前所处的位置,如则正处于图书馆或书店的内部,则可为其提供“深阅读”服务;反之,则可提供浅阅读服务。
结语
智能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肩负起政治使命、文化使命、社会使命、历史使命,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的职能,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情感,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支持和决策支持。